首页 百科知识 水文预报的发展

水文预报的发展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文预报的发展走过一条学习、引用与研究、创新相结合的道路。1952年部水文局开始发布永定河等河流的洪水预报。在此影响下,洪水预报工作在河北省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开展。为此1957年全国水利会议上,部水文局肯定了河北省水文预报工作的成绩。1973年2月河北省水文站委托河北省沧州水专开办水文预报进修班,有39人参加学习,通过办班,提高部分基层水文职工的预报技术水平。

水文预报的发展走过一条学习、引用与研究、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为应防洪减灾之急需,1951年水利部水文局开始陆续向国内介绍若干种国外的洪水预报方法。1952年部水文局开始发布永定河等河流的洪水预报。同年春,蓟滦河务局王式如编制了蓟运河流域的暴雨径流相关图和单位线,并于汛期开展该流域的洪水预报。1953年开始试作大清、子牙、南运等河干流上下游站的相应水位(流量)的预报方案,取得满意的结果。1954年汛期,运用这些方案继续试行预报下游站的水位(流量)。1955年部水文局出版了《洪水预报方法》一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1954年抗洪斗争中所取得成功的预报技术和经验。该书是继《怎样预报洪水》之后,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如何解决中国河流洪水预报问题,为我国水文预报的开展及推动预报技术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影响下,洪水预报工作在河北省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开展。

1956年1月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水文预报工作应扩大预报范围,提高预报精度,增长预见期;还应开展枯季预报,以适应防汛抗旱的需要。此时,河北省的水文预报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预报项目不断拓宽,除洪水预报之外,还开展枯水预报、冰凌预报、沥涝预报、墒情预报。洪水预报的精度不断提高,在1956年为白洋淀、文安洼的入流所作的预报中,误差由19%减小到7%。为此1957年全国水利会议上,部水文局肯定了河北省水文预报工作的成绩。

1958年3月,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水文预报工作会议,对水文预报提出“大跃进”高指标,要求“水文预报下放、下乡”等,其结果收效不大。

1959年1月,水利部在郑州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又对水文预报提出要求:“全面服务,加强研究,洪水枯水并重,大中小结合,预报下放,达到人人会预报,站站会预报”。1958年至1959年,河北省贯彻水利部两次会议精神,大量发展群众站,培训农民观测员,汛期由群众站向县报汛,水文预报工作开始普及,工作面有所放宽,但由于所提目标过高,脱离现实,反而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没能收到预想的结果。

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水文体制的上收,水文预报工作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1962年,修订了蓟运河预报方案,编制了西大洋、陡河、岗南、横山岭等大型水库的预报图表。1962年7月24~26日滦河发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滦河支流澈河石庙子三日降雨量504毫米,中下游各支流洪水先后汇入滦河。滦河干流滦县站于27日出现洪峰流量34000立方米每秒,据考证为1886年以来的最大值,滦河各站水文职工坚持测报,取得战胜“62·7”特大洪水的好成绩。1963年初部水文局连续召开水文工作座谈会,提出认真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做到江河湖库并重,旱涝水潮兼顾,进一步扩大预报范围,增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还提出编写符合我国暴雨洪水特点的洪水预报方法和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南系各河发生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獐犭么站七日雨量2050毫米,超过国内最高记录,这次暴雨强度之大,雨区范围之广,降雨历时之长,均为海河流域有实测资料以来所未有。因而造成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三水系同时发生特大洪水,8月洪水总量达301亿立方米。在“63·8”特大洪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全省水文职工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日日夜夜战斗在测洪第一线,保证汛情畅通,提供准确、及时的情报和预报。通过水文部门准确的预报,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决心打好保卫千里堤、三洼联合运用及开辟洪水入海大道三大战役,取得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

1963年汛后,河北省水文总站组织省内各地区水情人员全面修订、编制预报图表,对省内各主要河道洪水预报方案和水库流域预报方案以统一的规格和技术标准编制成预报图表,既有洪水预报方案,还有枯水预报方案,建立起比较全面完整的水文预报方案体系。此项工作进行了两年多,共完成各种洪、枯水预报方案90余项。

1964年3月中国水利学会水文规划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全国水文预报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短、中、长期各种水文预报方案的编制,项目包括降雨径流关系、河道水库洪水、枯季径流、冰情、泥沙等方面,还有旱涝分析方法及预报误差评定等。

1964年4月水电部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组织河南、河北、岳城水库等有关单位,在河南省水文总站安阳水文分站修订南运河系主要河、库的洪水预报图表。

1965年水电部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水文工作要点中,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提出:(1)各级水情站必须做好报汛工作,水文测站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开展简易预报或将上级水情部门发布的预报向当地有关部门转告;(2)改革水情站网,实事求是地划分站类,正确规定起报、加报标准,合理安排拍报段次,研究执行预约电报,反对盲目裁减水情站;(3)修订老方案,编制新方案,重视现场查勘,掌握第一性资料,反对闭门造车,各地应做出规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逐步解决本流域本地区的预报方案问题,对跨省跨区的问题应组织协作;(4)密切结合生产需要,加强水文预报研究工作,研究新方法,试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增长预见期,开展新项目,有条件的单位要继续研究中长期径流和水文预报,并加强地区性水旱规律的分析研究工作。

从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2年,在此期间情报工作虽未中断,但预报技术处于停滞状态。

1973年2月河北省水文站委托河北省沧州水专开办水文预报进修班,有39人参加学习,通过办班,提高部分基层水文职工的预报技术水平。4月17~28日在太原召开华北地区五省二市协作区水文预报经验交流会,这是在动荡岁月中一次难得的专业性会议。10月6日在衡水召开关于编制黑龙港地区沥涝预报方案座谈会,10月14~18日省水文站在沧州召开水情工作和测验技术经验交流会,总结近十年水情工作的主要成绩和问题,指出今后情报预报工作的努力方向。11月底抽调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分站水情人员集中在衡水,利用一个冬春完成了黑龙港河流域沥涝预报方案。1975年河南省境内发生“75·8”淮河特大洪水,对国内水文界造成极大震惊。根据水电部指示,河北省一方面通过用推求可能最大降水(PMP)来转化为可能最大洪水(PMF)的办法,用以校核验证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另一方面对开展流域洪水预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1975年11月,借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之东风,召开了全省水情预报经验交流会,会议制订了发展河北省水情预报工作的《五年计划初步设想》,提出研究河北省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课题。1977年3月,又召开了编制流域降雨径流关系预报方案讨论会,总结交流了开展降雨产流预报方面的经验,并陆续整理刊印《降雨产流预报方法经验汇编》共三集,使水文预报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牵头,有河北、天津、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市30余人参加的在德州进行的漳卫南运河水文预报方案修订工作。工作期间曾聘请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及十一工程局冯焱为指导,较好的完成修订工作。河北省水文部门有6人参加此次修订工作。1978年韩家田在横山岭水库水文站蹲点,在他带领下,总站同去蹲点人员与测站人员共同完成了横山岭水库以上流域历年各次降雨—径流资料分析,编制出《磁河降雨径流关系初步分析》的产流预报模型,经试配华东水利学院提出的流域蓄水曲线(新安江模型),验证后发现模型合格率较高;自此,全省暴雨径流关系分析工作向建立流域模型的方面发展。

1979年3月,省水文总站在保定召开水情测验工作会议,决定建立省、地、测站三级预报网,要求50个站开展单站预报。在预报方案编制工作中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方案优选,提高了工作效率。1982年3月,水电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情工作座谈会,提出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必须提高水情工作服务水平,讨论了《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初稿)。在预报规范颁发之前,河北省于6月26日开始试行水情工作办法和水情站职责,改善和提高水情工作质量。1985年3月水电部颁发《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自6月1日开始执行,从此统一了技术要求,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更加规范化。从1989年起海委组织汇编《海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海河流域内共11个单位91人参加汇编工作。参加单位对各自有的预报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补充了近期暴雨洪水资料,对部分方案进行重要修订或重新编制,历时3年多,于1992年6月完成编印工作。这是继河北省1963年汛后全面修订编制水文预报方案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对各种水文预报方案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不仅锻炼培养了年轻的水情人员,而且对洪水预报技术是一次总结与提高。

1995年11月,中国水利学会在海口召开“全国水文预报与减灾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韩家田提出非线性调蓄法应用于汇流计算,受到广泛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