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配送车辆积载因素
(一)货物特性因素
如轻泡货物,由于车辆容积的限制和运行限制(主要是超高),而无法满足吨位,造成吨位利用率降低;
(二)货物包装情况
如车厢尺寸不与货物包装容器的尺寸成整倍数关系,则无法装满车厢。如货物宽度80cm,车厢宽度220cm,将会剩余60cm。
(三)不能拼装运输
应尽量选派核定吨位与所配送的货物数量接近的车辆进行运输,或按有关规定而必须减载运行,比如有些危险品必须减载运送才能保证安全。
(四)不能装足吨位
由于装载技术的原因,造成不能装足吨位。
二、车辆积载的原则
(一)轻重搭配的原则
车辆装货时,必须将重货置于底部,轻货置于上部,避免重货压坏轻货,并使货物重心下移,从而保证运输安全。
(二)大小搭配的原则
货物包装的尺寸有大有小,为了充分利用车厢的内容积,可在同一层或上下层合理搭配不同尺寸的货物,以减少箱内的空隙。
(三)货物性质搭配原则
拼装在一个车厢内的货物,其化学性质、物理属性不能互相抵触。如不能将散发臭味的货物与具有吸臭性的食品混装;不将散发粉尘的货物与清洁货物混装。
(四)一次积载原则
到达同一地点的适合配装的货物应尽可能一次积载。
(五)确定合理的堆码层次及方法
可根据车厢的尺寸、容积,货物外包装的尺寸来确定。
(六)不超载
装载时不允许超过车辆所允许的最大载重量。
(七)卷状、桶状货物垂直摆放
装载易滚动的卷状、桶状货物,要垂直摆放。
(八)防止货损
货与货之间,货与车辆之间应留有空隙并适当衬垫,防止货损。
(九)采取稳固措施
装货完毕,应在门端处采取适当的稳固措施,以防开门卸货时,货物倾倒造成货损。
(十)尽量做到“后送先装”
配送车辆的载重能力和容积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与货物本身的包装规格有很大关系。小包装的货物容易降低亏箱率,同类货物用纸箱比用木箱包装亏箱率要低一些。但是,亏箱率的高低还与采用的积载方法有关,所以说,恰当的积载方法能使车厢内部的高度、长度、宽度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提高车辆装载效率的具体办法
(1)研究各类车厢的装载标准,根据不同货物和不同包装体积的要求,合理安排装载顺序,努力提高装载技术和操作水平,力求装足车辆核定吨位。
(2)根据客户所需要的货物品种和数量,调派适宜的车型承运,这就要求配送中心根据经营商品的特性,配备合适的车型结构。
(3)凡是可以拼装运输的,尽可能拼装运输,但要注意防止差错。
箱式货车有确定的车厢容积,车辆的载货容积为确定值。设车厢容积为V,车辆载重量为W。现要装载质量体积为Ra、Rb的两种货物,使得车辆的载重量和车厢容积均被充分利用。
设:两种货物的配装重量为wa、wb
小练习
例:某仓库某次需运送水泥和玻璃两种货物,水泥质量体积为0.9m3/t,玻璃是1.6m3/t,计划使用的车辆的载重量为11t,车厢容积为15m3。试问如何装载使车辆的载重量能力和车厢容积都被充分利用?
设:水泥的装载量为wa,玻璃的装载量为wb。
其中:V=15m3,W=11t,Ra=0.9m3/t,Rb=1.6m3/t
该车装载水泥3.71t,玻璃7.29t时车辆到达满载。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两种货物的搭配使车辆的载重能力和车厢容积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其前提条件须是:车厢的容积系数介于所要配载货物的容重比之间。如所需要装载的货物的质量体积都大于或小于车厢容积系数,则只能是车厢容积不满或者不能满足载重量。当存在多种货物时,可以将货物比重与车辆容积系数相近的货物先配装,剩下两种最重和最轻的货物进行搭配配装。或者对需要保证数量的货物先足量配装,再对不定量配送的货物进行配装。
四、配送车辆装载与卸载
(一)装卸的基本要求
装载卸载总的要求是“省力、节能、减少损失、快速、低成本”。
(1)装车前应对车厢进行检查和清扫。因货物性质不同,装车前需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2)确定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在装卸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根本不消耗装卸的动力,利用货物本身的重量进行装卸。如利用滑板、滑槽等。同时应考虑货物的性质及包装,选择最适当的装卸方法,以保证货物的完好。
(3)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机具。根据工艺方案科学地选择并将装卸机具按一定的流程合理地布局,以达到搬运装卸的路径最短。
(4)力求减少装卸次数。物流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的主要环节是装卸,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装卸作业又是反复进行的,从发生的频数来看,超过其他环节。装卸作业环节不仅不增加货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反而有可能增加货物破损的概率和延缓整个物流作业速度,从而增加物流成本。
(5)防止货物装卸时的混杂、散落、漏损、砸撞。特别要注意有毒货物不得与食用类货物混装,性质相抵触的货物不能混装。
(6)装车的货物应数量准确,捆扎牢靠,做好防丢措施;卸货时应清点准确,码放、堆放整齐,标志向外,箭头向上。
(7)提高货物集装化或散装化作业水平。成件货物集装化,粉粒状货物散装化是提高作业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成件货物应尽可能集装成托盘系列、集装箱、货捆、货架、网袋等货物单元再进行装卸作业。各种粉粒状货物尽可能采用散装化作业,直接装入专用车、船、库。不宜大量化的粉粒状也可装入专用托盘、集装箱、集装袋内,提高货物活性指数,便于采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作业。
(8)做好装卸现场组织工作。装卸现场的作业场地、进出口通道、作业流程、人机配置等布局设计应合理,使现有的和潜在的装卸能力充分发挥或发掘出来。避免由于组织管理工作不当造成装卸现场拥挤、紊乱现象,以确保装卸工作安全顺利完成。
(二)装卸的工作组织
货物配送运输工作的目的在于不断谋求提高装卸工作质量及效率、加速车辆周转、确保物流效率。因此,除了强化硬件之外,在装卸工作组织方面也要给予充分重视,做好装卸组织工作。
1.制定合理的装卸工艺方案
用“就近装卸”方法或用“作业量最小”法。在进行装卸工艺方案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和“临时放置”,使搬运装卸工作更合理。
2.提高装卸作业的连续性
装卸作业应按流水作业原则进行,工序间应合理衔接,必须进行换装作业的,应尽可能采用直接换装方式。
3.装卸地点相对集中或固定
装载、卸载地点相对集中,便于装卸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可以提高装卸效率。
4.力求装卸设施、工艺的标准化
为了促进物流各环节的协调,就要求装卸作业各工艺阶段间的工艺装备、设施与组织管理工作相互配合,尽可能减少因装卸环节造成的货损货差。
(三)装车堆积
装车堆积是在具体装车时,为充分利用车厢载重量、容积而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根据所配送货物的性质和包装来确定堆积的行、列、层数及码放的规律。
1.堆积的方式
堆积的方式有行列式堆码方式和直立式堆码方式。
2.堆积应注意的事项:
(1)堆码方式要有规律、整齐。
(2)堆码高度不能太高。车辆堆装高度一是受限于道路高度限制;二是道路运输法规规定,如大型货车的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4m;载重量1 000kg以上的小型货车不得超过2.5m;载重量1 000kg以下的小型货车不得超过2m。
(3)货物在横向不得超出车厢宽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身,后端不得超出车厢的长度为:大货车不超过2m;载重量1 000kg以上的小型货车不得超过1m;载重量1 000kg以下的小型货车不得超过50cm。
(4)堆码时应重货在下,轻货在上;包装强度差的应放在包装强度好的上面。
(5)货物应大小搭配,以利于充分利用车厢的载容积及核定载重量。
(6)按顺序堆码,先卸车的货物后码放。
小资料
车辆超限超载的认定标准
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所有车辆在装载时,既不能超过下列第1至5种情形规定的超限标准,又不能超过下列第6种情形规定的超载标准:
(1)二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
(2)三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30吨的(双联轴按照两个轴计算,三联轴按照三个轴计算,下同);
(3)四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40吨的;
(4)五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0吨的;
(5)六轴及六轴以上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
(6)虽未超过上述五种标准,但车辆装载质量超过行驶证核定载质量的。
交通部门主要负责第一至五种情形,公安部门主要负责第六种情形。
(四)绑扎及封盖
绑扎是配送发车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在配送货物按客户订单全部装车完毕后,为了保证货物在配送运输过程中的完好,以及为避免车辆达到各客户点卸货时开箱时发生货物倾倒,而必须进行的一道工序。
1.绑扎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绑扎端点要易于固定而且牢靠;
(2)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绑扎形式;
(3)应注意绑扎的松紧度,避免货物或其外包装损坏。
2.绑扎的形式
(1)单件捆绑;
(2)单元化、成组化捆绑;
(3)分层捆绑;
(4)分行捆绑;
(5)分列捆绑。
3.绑扎的方法
(1)平行绑扎;
(2)垂直绑扎;
(3)相互交错绑扎。
4.货车封盖
为了防治雨雪湿损、日晒损坏货物,货物装车后应加封盖。一般采用帆布封盖,或者移动车棚封盖。此外根据道路管理条例规定,装载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品的车厢,需封盖严密。
思考:
如何提高车辆的装载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