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漕运对天津信仰的影响

漕运对天津信仰的影响

时间:2022-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天津人信仰天后,或称娘娘,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地位的上升,对妈祖的信仰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元、明、清时期,天津处于漕运要道,东临海,西濒河,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漕船都要从此经过,而且天津也是漕船经常遭遇风浪的地区,于是具有保护船只安全行驶的妈祖信仰就被漕运人员传到了这里,并得到发展。

第二节 漕运对天津信仰的影响

明清时期,天津人信仰天后,或称娘娘,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天后或娘娘是妈祖的变称。妈祖原是南方沿海地区人民的一种信仰,当地人民以海为生,常年在海上航行,经常会遭遇风浪,或许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于是人们信仰妈祖,认为其有保护海船安全航行的神威。宋朝给予妈祖各种封号,如北宋徽宗下诏给予其“湄洲神女”和“顺济”庙额。南宋,妈祖得到的封号越来越多,如“灵惠夫人”“灵惠妃”等。元朝,妈祖地位上升,被奉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朝,妈祖屡屡受封,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对其上封号“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给妈祖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清朝,对妈祖的崇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妈祖被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8]。从神女—夫人—妃—天妃—圣妃—天后这些封号可以看出,从宋朝到清朝,妈祖的地位步步上升。

随着地位的上升,对妈祖的信仰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元、明、清时期,天津处于漕运要道,东临海,西濒河,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漕船都要从此经过,而且天津也是漕船经常遭遇风浪的地区,于是具有保护船只安全行驶的妈祖信仰就被漕运人员传到了这里,并得到发展。元朝,在天津建有天妃宫,“(元)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天津在元朝称为海津镇),此则天津立庙之始也”。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对天妃宫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参将杨节又对其重修[9]。清朝,将天妃宫加封为天后宫,“天后宫在天津东门外小直沽……国朝敕赐天后宫,加封天后圣母,神爽式著,载在祀典,最为一方护佑,凡海舶之遇风险者,祷尤响应”[10]

明清时期,天后在天津人的信仰中已经不再只是对漕船行驶有保护作用的神灵,其功能被扩大,这可以从天津当地的一段歌谣中得以印证,“东门外,娘娘宫,又名叫,天后宫,能保你,子女生,还保佑,河道通,船行顺,安全行”[11]。在天后宫香火最盛时期,供奉的娘娘有很多种,如“送生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斑疹娘娘”等等,可见,在天津,对妈祖的信仰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其除了能保护船只安全航行外,还有保佑人民生儿育女、包治百病的功能,由于这些功能贴近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天津人对天后的祭祀尤其兴盛。

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
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

——清王韫徽《津门杂咏》[12]

民间流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诞辰,此时虽然正是农忙季节,但天津及其周围的人们还是会在百忙中成群结队地到天后宫进香,而且在天后诞辰之际,还会举行极为隆重的“皇会”,“皇会”最初称谓“娘娘会”,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后来受到乾隆皇帝的极大赞赏,从而身价倍增,改名为“皇会”。《重修天津府志》记载了皇会的盛况:“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会,俗呼为皇会,十六日曰送驾,十八日曰接驾,二十、二十二两日辇驾出巡,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巷,连宵达旦,游人如狂,极太平之景象。”[13]在三月二十三日之前,各种会依次上演,如净街会、门幡会、太狮会、挎鼓会等;到了三月十六日将娘娘的木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此即“送驾”;三月十八日再将娘娘的木像接回,此即“接驾”;二十日和二十二日抬着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祭拜,此即“辇驾出巡”。

清人崔旭在《皇会》[14]一诗中也描写了天津皇会的盛况。

逐队幢幡百戏催,笙箫铙鼓响春雷。
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

可见,为庆祝天后诞辰各种仪仗旗帜(幢幡),乐舞杂技(百戏),笙箫乐器争先上演,方圆数百里之人都赶来参加,人潮如织,由于参加皇会的人数众多,以致滋生多种事端,对天津的治安状况造成一定的扰乱。因此,后来官府不得不规定“大会数年一出”,即令皇会不再是一年举行一次,而是多年举行一次,并且每次要“从简举行”[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