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对创新系统运行的影响

信息化对创新系统运行的影响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这篇文章引起了对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都重视对信息的获取,创新主体的这种对信息的需求构成为创新主体选择和获取信息的基本动力。

第二节 信息化对创新系统运行的影响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从分析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的问题。这篇文章引起了对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后来日本的Kamishima发表了《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的文章,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的概念。这一探讨使大家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动物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进化相类似,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工业社会以前是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在信息社会是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并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信息化”一词是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的,并用来描述和定义这种社会进化过程。这一概念认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支配地位,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变革过程。信息化从内涵角度考察,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方面指信息技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及其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可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此有关的信息网络、信息业务和信息产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趋势,信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论的创造人申农认为,信息是在本质上不同于物质、能量的全新的要素,他勾画了一幅“物质-能量-信息”的世界三要素的新图景。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存储以及信息的内容都有赖于客观物质,因为信息来源于客观物质。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和信息运动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来源看,有的信息来自自然界,有的来自人类社会本身。在来自社会的信息中,有些来自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社会的精神生活;从信息的运动过程来看,不论是来自自然还是来自社会的信息,都是客观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反映在人的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和逻辑加工,已经失去了客观物质世界信息过程的原型,而变成为反映客观现实信息过程的思维信息,具有了观念的、意识的、精神的形态。信息之所以成为创新的动力,首先在于信息具有价值。信息的价值在于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和材料相提并论的对现代社会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创新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和利用。掌握和善于利用信息就能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都重视对信息的获取,创新主体的这种对信息的需求构成为创新主体选择和获取信息的基本动力。无论是自然信息还是社会信息,都是自然界运动着的物质承载的信息,“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5] 所有这些信息,作为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与人的利益相关联的,是人的活动所必需的。由于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满足创新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因而它可以对创新活动起到整合作用。它的整合作用的原因在于,它蕴含着多种社会价值,包含着多重利益关系,可以满足创新主体的不同的需要,同时它又是目的与手段整合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存在物。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以技术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出现了数字电子技术,这就是信息革命的开始,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以信息技术创新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群。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这使得信息革命以融合的方式体现在整个生产过程当中,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体现在流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引发的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模式。信息革命在许多方面都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信息成为和物质与能源一样重要的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生产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投入而实现。通过使用更多的信息使产品中的物质含量减少,信息的含量则增大。(2)在社会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日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产业在社会产业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3)信息工作者已经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劳动力的主体将是信息工作者。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表现出“技术-产业-应用”的逻辑过程。一般来说,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的过程。信息革命与社会历史上出现的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往的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主要表现为人的体力的延伸,与此不同,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知识即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的脑力和智能的进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化首先表现为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信息化产业不仅推动了整个技术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导致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扩展。信息技术创新在向其他门类渗透、推动整个体系变化的同时,使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技术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产技术方面,信息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在以往生产体系中强化了智能系统的作用。信息技术创新大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并且能够获利和处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提高了决策的水平。由于信息化的推进,信息业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技术基础而实现的,这种创新活动的结果是传统物质生产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新兴产业比重相对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相对减少,附加值大的信息密集型生产相对增大。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和调整。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和前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半导体、通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次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前西德等国的产业结构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使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对外贸易和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一轮重组,这次重组的特点是,信息化对技术革命的影响非常突出,这些影响表现在:(1)发达国家加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加速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3)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4)主导产业转换周期缩短;(5)产业结构改变,竞争加剧;(6)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区性特征更为明显。

通常认为,20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人们认识和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科学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活动方式在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的活动方式实现了信息化,使得创新的主体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大的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手段,这不仅使创新的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并且由于信息化的实现,创新的对象也有了多维度的拓展与延伸。信息为创新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中介手段,使创新的主客体相关联的时-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创新系统的运行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的创新系统的运行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特殊功能与效应的动态活动系统。创新是一种随社会条件变化的历史性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新的内容和手段也是不同的。在当代社会,创新也会随着信息科学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创新系统对于深化创新活动以及形成更加规范的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已经不是简单的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信息由原来的科学技术的意义已经转变为社会化的概念,当今社会信息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我们称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信息通信网络高度发达、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社会,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时时处处与信息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它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进程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信息化过程。所谓社会的信息化过程,就是说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和转变。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革命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以信息为主要活动方式。在现代社会,信息化主要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它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结果,是一种自觉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过程是人们可以选择的,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且选择的不同可以大大地改变人们的活动结果。信息化也表明了认识和改造社会与自然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表现为人的体力的延长,信息化和信息革命则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手段,表现为人的智能和智力的进步。所以,信息化是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提高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过程。由于信息科学在当今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影响力,社会的信息化也广泛地涉及一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信息化也渗透到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在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或正在实现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化的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创新活动有别的特殊的活动系统。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革命起着主导作用的时代,创新决定和影响着我们时代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突出的景观,新技术和新发明的研发过程越来越短。创新活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的意义上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信息是对创新系统具有影响的一个重要成分,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系统内部以及创新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可以说创新系统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信息的互换和交流。创新系统的运行如果失去从外部社会环境中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就必然导致创新系统运行由于没有相应的信息资源而使创新决策无法进行,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中断,创新的成果也无法得以扩散。可见,创新系统的运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资源的配置上,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对创新系统运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应当充分地发挥信息在创新系统中的连接作用、配置作用和促进作用。创新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连接就是通过信息来沟通的。

一、信息化提高了创新主体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的动机。创新主体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分析和考察未知环境、未知过程和未知对象,通过虚拟现实对创新对象进行探索性的反复检验,以此不断地完善对创新的设想,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特别是对于风险性高、涉及面大的创新,虚拟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还要求创新的主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认知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求新、求变、求异的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综合思维方式。这一切仅仅通过人自身是不足的,只有通过互联网和人-机对话系统才能实现。由此可见,信息化对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互联网和计算机不仅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所包含的信息和它的操作性,是它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信息化不但使个人创新成为可能,而且极大地扩展了创新的规模和组合的层次。互联网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们快捷、多层面地直接交流,使大规模、跨地域的交流成为可能。创新活动的运行需要信息提供目的、手段和动力。生产和创新既需要来自自然界的信息,也需要来自社会的信息。创新的主体如果不利用这些信息创新就不会成功,社会就不会发展。因此信息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依靠多方面获得的信息,才能为创新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改进了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手段

信息技术改进了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手段。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社会经济的促动作用。信息改变了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已经成为更好的生产工具,信息本身也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新的经济成分,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由于信息的独特的经济特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活动已经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创新活动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微电子的出现和应用,又使技术进步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力。它的出现不但对本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持续的创新行为成为整个信息时代的标志。信息化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往往只应用于单一化的生产过程之中。信息时代的创新则不同,创新不再着眼于大规模的生产,而是更加注重产品功能的适用性、差异性。这是因为,在工业时代,生产都是依靠机械来操作和控制,只有大规模的生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信息化时代,生产劳动已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劳动,生产和劳动可能只是信息的转化方式,这一特点为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工业社会的劳动是机械化的生产过程,是人的体力的延伸。信息化时代是微电子的广泛应用,是人脑的拓展。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对物质、能量等有形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而且产品的周期也比较长。信息时代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创新的成果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代替,生产的周期缩短,产品和使用期也缩短。总之,工业时代的创新是一种单向型的创新,这种创新活动往往集中在对同一类型的创新上,是对同类产品的不断完善。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则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它更多地表现在内容的拓展上,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互动。当某一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时,就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创新突破。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创新主体决策的科学化

在创新活动中,决策总是在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的。要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把信息定义为“对不确定的排除”。所以,获得的信息越多、质量越高,就越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可见,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正确的、有效的决策,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水平。只有运用现代技术才能帮助人们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缩短信息流动的过程,节约人力和物力。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创新使经济组织和活动方式发生变革。这表现在信息在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且依靠信息,使决策更加高效,提高管理的运行机制,灵活地调整对市场的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推进信息化,可以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劳动生产工具,信息生产工具属于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信息化能够扩大对外开放,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能力会有效地整合创新系统的各种要素,从而提高创新的能力、速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较强的竞争能力。从创新系统运行的状况来看,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就为创新活动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虚拟现实对创新系统运行的现实意义

首先,虚拟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活动,尽管创新系统不是随信息社会一起产生的,创新活动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出现而出现,但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和对象意义上的虚拟现实却是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正是由于这种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具有实证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虚拟现实使信息社会中人们的创新活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新活动具有不同于传统创新的新的特质。其次,运用电脑网络所实现的虚拟现实可以把创新主体的设想、策划等精神客体现实地运用于智能工具中。这种智能工具扩大了创新主体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通过智能化的工具客观地观察智能活动的整个过程,把信息化的手段引入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将对创新活动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虚拟现实中的创新目标不同于简单地空想,它是对虚拟客体的一种现实性的构想,经过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它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设想,因为,虚拟现实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其加以模拟和科学论证。虚拟现实可以改变创新主体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因而能够大大地扩展创新主体的思维空间,拓展出更多的创新领域。虚拟现实以新的思维方式使创新的主体超越了客观事物的本然状态,在虚拟领域中创造和改变现存事物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创新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传统创新方法不同的是,创新过程中的虚拟方法在创新的目标未实现之前便能够通过虚拟的方法看到创新成果的现实状态。现代创新主体掌握了信息化和虚拟化的方法之后,便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创新主体超越现实。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只承认现存事物的存在,信息化把人们带入到虚拟的存在,而虚拟是与现实不断转化的相对的概念。一方面,现实的事物和过程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的作用下可以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和过程。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和过程也可以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劳动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过程。如果没有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加工和处理,就不可能形成虚拟客体,所以,创新主体与虚拟客体两者是相互规定、相互对象化的,这是因为虚拟现实是创新主体根据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意义系统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创新主体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这种虚拟现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与信息相互作用的产物。就虚拟现实与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来说,虚拟现实是创新主体对现实事物的符号化或形式化而创造的,这种创造渗透着人的内在本性以及信息化手段的特殊功能。从而实现着创新主体目的的客观化过程,虚拟现实一旦存在,也必将对创新主体的思维与观念发生影响,并通过创新系统的意义系统去改变和创造客观现实,创造出新的存在物和新的关系。从客观事物到虚拟现实,再从虚拟现实到客观事物,这一过程说明创新主体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它通过直观自身而创造出新的世界。自然存在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虚拟现实则不然,一旦创新的主体消失了,虚拟现实也就不复存在了。

把创新活动看作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系统,扬弃传统的实体性思维模式,把视角转向关系,在创新的主体和创新的目标之间找到联系两者的中介,这就是信息。信息把创新的主体和创新目标联系起来,在一定的意义上信息已经成为创新主体的基本要素,因为电脑和网络的自身特性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的方式都具有主体的属性和功能。它们成为创新主体智力和体力的延伸,作为人所创造的劳动工具,不论是物质性的劳动工具还是精神性的劳动工具,它们都是人的能力的扩展和延伸,电脑和网络作为创新主体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用来从事创新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是联系创新主体和创新目标与对象的中介。创新系统中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的对象之间必须要由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联系起来。这种中介系统可以分为物质系统和操作物质工具的方法与思维系统和操作思维工具的方法两种。创新主体与创新的对象之间不仅通过物质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通过精神的手段联系在一起。从信息科学理论来看,创新主体要实现创新的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就是信息。对于创新主体来说,正是通过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形成创新的设想,同时创新主体又通过收集的信息并以信息为手段进而改造和改变现存的事物,实现创新的目的。信息化手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本身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转化形态,是创新主体的思维功能、认识功能与智慧的转化形态。信息化的手段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作为人的智力解放工具和大脑功能的补充和延伸,又是独立地存在于创新主体之外的,是一种相对异己的存在物,因此它对人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潜能、智能和创新能力。因而又实现着以人为目的的转化。

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与分析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与扩散。无论是研究,还是开发,或者扩散,如果没有信息的快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占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就不会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当然,影响创新系统运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知识流动、人才流动、制度变化、市场需求,都是创新系统运行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它们发生关系的就是信息,它起着各要素之间联系和互动的作用。创新的成功就在于创新的临界质所带来的扩大效应和合并效应。这是通过信息的快速和有效的交换达到各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实现了最佳的结合互动关系。这种信息传播网络不仅包括媒体、规章制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通过互联网。在信息社会中,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手段。除了社会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制约之外,创新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占有大量的信息。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创新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占有的多少,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所引起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创新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这种网络化的联系增强了社会和个人获取信息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又大大地促进了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不论是知识创新,还是其他领域的创新,都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互联网,只有借助于互联网才有可能获取对于创新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为创新主体获取大量信息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和技术手段。创新系统的运行涉及到创新系统要素的各个方面,但最关键的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敏锐的眼光,它需要主体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创新系统运行的要求已经从一次性的创新过程发展和延伸到系列创新,由专门机构创新达到全社会创新,由单个创新发展到综合创新。互联网对于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的实施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要求创新主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想像和幻想能力,善于虚拟现实,敢于提出各种假说。这是创新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信息化不论具有多么巨大的潜能,也仅仅是一种资源和工具,如果信息不被人所掌握,信息本身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信息化的工具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创新主体。在信息化的工具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度智能性特征,也只不过是人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工具上的体现。不论信息对创新具有多么大的意义,它最终也要受到创新主体的支配,它对创新主体的意义也仅仅在于它是一种资源和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