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概述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概述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除了具有一般礼仪所具有的特征,如社会历史性、民族文化性、约定俗成性和继承发展性外,还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特征。(四)自觉性公共关系人员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礼仪修养,虽然是以一定的学识为基础的,但是,它更强调的是公共关系人员的自觉性,只有心中有了自觉的意识,在言论和行动上才会处处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才会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才能出色地维护自身形象和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概述_新编公共关系简明教程

第一节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概述

一、社交礼仪的由来

社交礼仪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这是因为,自出现人类以来,人们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如何同他人交往,交往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就成了摆在每一个现实的人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这种人类需要的基础上,古老的交往方式应运而生。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手的发展,随着人类的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各种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达必然帮助各个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对每一个人都一目了然了”。这种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第一步,往往由双方的交际——交际礼仪开始。

首先,语言适应了交际的需要。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礼貌语。比如,现在所知原始人类早晨相见的问候语:“无它否?”据《说文》中解释“它”为蛇。上古时代,毒蛇盘地,随时危及人类安全,故相见便问:“你没有被蛇咬吧?”又如上古时代人们早晨见面的问候语是“无恙”,“恙”也是一种毒虫,互敬“无恙”问候语,与“无它否”同义。可见,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就有了礼貌用语。

二、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礼仪越来越具有文化性,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交往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交往乃至国际交往活动中的“通行证”和“入城钥匙”。

社交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交礼仪呢?

所谓交际,据《孟子》所说:“敢问交际,何意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谓人的礼仪币帛相交接也。”现代所说的社交是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客观条件,而发生的思想、感情、语言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成功的社交表现为信息感情交流的畅通无阻,对事业成功和生活和谐的促进。

所谓礼之原意,本谓敬神,现引为敬意的通称,既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交中的礼貌;仪则通常指礼节、仪式。所以,概括地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是反映一个人道德程度和教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待人接物的形式,如拜会、回访、挥手致意等。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表情、姿态等。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如开业典礼、迎送仪式等。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共关系社交场合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应该遵循尊重他人、讲究礼节、注意仪表、仪式等的规范和程序。

三、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特征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与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相同或相似,是由交际交往礼仪发展而来的。它除了具有一般礼仪所具有的特征,如社会历史性、民族文化性、约定俗成性和继承发展性外,还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特征。

(一)学识性

公共关系人员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礼仪是以一定的学识为基础的,没有这样的学识作基础,公共关系人员是难以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的。公共关系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公共关系学方面的知识外,还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为宽泛的知识面,要博览群书,通晓礼仪规范和程序,并且对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达到一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二)长远性

公共关系人员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礼仪修养,可以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种效益不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绝不能患“近视症”,而要从长计议,切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错过发展的契机。

(三)目标性

公共关系人员的良好礼仪修养,并不单纯是为了显示个人的教养和优雅,而是和社会组织的长远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公关人员的良好礼仪修养可以提高组织的美誉度,为组织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供前提条件。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公共关系人员在与公众的交往过程中,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组织,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心中应有目标——为组织提高美誉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自觉性

公共关系人员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礼仪修养,虽然是以一定的学识为基础的,但是,它更强调的是公共关系人员的自觉性,只有心中有了自觉的意识,在言论和行动上才会处处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才会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才能出色地维护自身形象和组织形象。

(五)灵活性

《孙子·虚实篇》中讲:“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公共关系礼仪的规范是具体的,又是灵活的。实际上,任何礼仪都不是僵死的教条,即使是同一个礼仪,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必须灵活运用礼仪规范。

四、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原则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原则是人们在处理公关交往时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也是人们在公关交往中所应遵循的一般的、共同的礼仪规律。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掌握这些礼仪原则,有助于人们的人际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公关社交礼仪的正确实行。

(一)平等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公关社交活动中,对交往的对象必须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卑躬屈膝。我们的交往对象不管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等方面是否相同,也不管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是否相同,都应该给予相同的待遇,绝不能厚此薄彼,分成等级。当然,在社交活动中运用具体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这和礼仪的不平等是根本不同的。平等原则是公关社交礼仪的基础。

(二)真诚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公关社交活动中,要以诚待人,真心诚意。具体说就是不能虚情假意,表里不一。只有这样,在运用礼仪时才能达到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为交往对象所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的效果。如果仅仅把礼仪作为一种交往的手段,甚至把礼仪当作一种道具和伪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求人时一套,被人求时又一套,这就有悖于礼仪的基本宗旨。

(三)宽容原则

这一条原则要求我们在公关社交活动中,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允许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不同于众人的行为,应给予理解和体谅。要尊重人和容忍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过分苛求,也不必要求他人处处效法自己,与自己所要求的保持一致。即使对方有做错的地方,也应让他自己在交往活动中加以体验和纠正,而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

(四)自律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社交礼仪的教育和训练逐渐使公关人员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准则。这样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就会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的自觉性。如果自觉依据这些准则来待人处事,就会使大家相处和谐;反之,则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发生冲突。因为人都希望和彬彬有礼的人相处,而不愿与粗鲁无礼的人接近。所以,公关人员应该有自律精神。

(五)敬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公关社交活动中,对交际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相处,更要对交往对象重视、恭敬、友好。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可见,如何对待交往对象比如何要求自己更重要。关于如何敬人,礼仪专家曾提出敬人三A原则,即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

接受,就是对交往对象热情相迎,不得怠慢,不得冷落,不得排斥。对交往对象不能分亲疏、分等级,一律以礼相待。

重视,就是关心、关注对方,做到目中有人,“我的眼里只有你”。要记住交往对象的名字。

赞美,就是在与对象交往时,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恰到好处地表示欣赏、肯定、称赞和钦佩。

(六)适度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恰当得体。常言道:“礼仪使人接近,礼仪又使人疏远。”这话很有道理。公关人员如果不分场合、亲疏,滥用礼仪,则表现为缺乏素养,难以与公众交往,甚至会伤害公众情感,弄巧成拙。具体说要注意:第一,要内外有别;第二,要分寸得当,恰到好处;第三,要热情有度。总之,要注意社交距离,控制感情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