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无前例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最高规格治水会议

史无前例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最高规格治水会议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年伊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史无前例地发出了第一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半年多后的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召开水利工作会议,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8位政治局常委出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011年无疑是中国水利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新年伊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史无前例地发出了第一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文件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同时,文件又明确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水情的深刻把握和清醒认识。

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转变,国家安全战略赋予水利更重要的内涵。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这一重大举措的出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04年到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年粮食总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粮食连年增产,是中央一系列“三农”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而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要在连续7年增产增收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亟须新的动力引擎。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水利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而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粮食要实现可持续增产,水利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瓶颈。文件对农田水利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做好灌区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等等。

水治则天下宁。江河岁岁安澜始终是亿万国人的心愿,大江大河治理一直是水利建设的重点。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一条条安澜的江河见证了新中国水利的辉煌成就。

治理江河,建设枢纽、堤防,矗立的不只是一座座防洪工程,也是一座座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经过60多年治理,大江大河洪水处置有方,基本实现了岁岁安澜。然而,洪涝灾害的必然性和突发性决定了江河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又为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我国,中小河流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近年来,一般年份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大幅度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

占我国9万多座水库总数95%的小型水库许多都是“带病”运行。点多面广的小型病险水库,仍然是威胁下游群众的不定时“炸弹”,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刻不容缓。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努力解除洪涝灾害这一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水问题,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灌溉系数提高到0.55以上。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水利发展的阶段性指标——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涉及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提出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上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等。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半年多后的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召开水利工作会议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8位政治局常委出席。此次会议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并且制定了一揽子的防灾减灾、合理配置水资源的10年目标。如此高规格的治水会议在新中国成立62年来的第一次,这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又一轮大规模治水的前所未有的决心。

时任中央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议上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从这次高规格的治水会议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中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中国将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水利部部署,“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任务,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战略举措,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