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龙头村滑坡治理实例

龙头村滑坡治理实例

时间:2022-1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湖北省郧县至十堰高速公路YSTJ-04合同段龙头村滑坡,业主委托边坡监控单位进行了专项现场监控,并开展了龙头村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方案研究工作。最后,综合地质分析、监测分析、计算分析成果确定龙头村滑坡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滑坡治理建议方案。该滑坡体位于郧县白桑关镇龙头村四组,滑坡体处在一山凹内。龙头村滑坡采用钻孔测斜仪和位移观测桩监控滑坡的深部位移与宏观整体变形。

湖北省郧县(鄂豫省界)至十堰高速公路是湖北省规划的“六纵五横一环”骨架公路网中纵6线(郧县至来凤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起点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刘洞镇鹁鹆峪,经白桑关至郧县,在郧县东侧跨汉江,向南至十堰市茅箭区白浪街,与福州-银川高速公路(汉十段)相交,路线总长约70km。

湖北省郧十高速公路K18+680~K18+900段以大桥及路堑方式通过,2013年由于十堰地区5月及7月份多场连续暴雨及工程施工等因素影响,YSTJ-4合同段龙头村左侧山体出现约70万m3滑坡,导致龙头村大桥发生最大约80cm的推移及坡上建筑物开裂。

针对湖北省郧县(鄂豫省界)至十堰高速公路YSTJ-04合同段龙头村滑坡,业主委托边坡监控单位进行了专项现场监控,并开展了龙头村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方案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深部监测与地表监测确定了龙头村滑坡滑带的具体深度、主滑方向以及滑坡的变形规律;通过现场地质调查研究了控制滑坡体稳定的地质边界、空间延伸、物质组成和岩土体力学特性;结合现场监测与地质调查结果,明确了滑坡的破坏模式与力学机制。其次,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和岩石试验,并开展了滑坡参数反演分析,综合室内试验成果与反演分析结果,给出了滑坡计算参数的建议值。然后,基于滑坡计算参数开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通过数值分析获取滑坡的安全系数及所需的支挡下滑力,为设计提供依据。最后,综合地质分析、监测分析、计算分析成果确定龙头村滑坡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滑坡治理建议方案。

8.7.1 工程地质条件与滑坡演化过程

8.7.1.1 基本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桥址及滑坡区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为北低南高,植被较发育。滑坡西侧有公路与G209国道相通,交通方便。

2)地质构造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地质调绘结果,桥址区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滑坡区出露基岩岩性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1d)白云岩,岩层产状215°∠51°。

3)地层岩性

滑坡区下伏基岩岩性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1d)白云岩,冲沟中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碎石土层,斜坡及坡脚地带零星分布第四系残坡积(Q4el+dl)含碎石粉质黏土、碎石土。根据现场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揭示,滑坡地区山体表层覆盖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碎石,一般厚4.2~22.5m,底部冲沟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el+dl)粉质黏土、卵石,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1d)白云岩,呈灰白色,局部条带状分布全风化层,呈砂土状;强~中风化层节理发育,岩体破碎。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表水不发育,桥址区地势较低,受其影响较小,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水有上层滞水及孔隙潜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河沟中部及两侧冲洪积形成第四系全新统碎石土层,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山坡两侧残坡积碎石土层。孔隙潜水水量丰富,主要接受河沟溪流及降水补给;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水量较微弱,分布不均匀。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风化层及其节理裂隙中,接受上部地表水和第四系松散孔隙水的入渗补给及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条件、裂隙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水量较贫乏。

5)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1)地震基本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察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g,特征周期T=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湖北省建设厅颁发的《关于确定我省主要城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设计加速度和设计分组的通知》(鄂建文2001[357]号),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取6度。

(2)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湖北省地震构造分区图”,滑坡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鄂西北地震构造区,历史上线路区及周边地震发生频率较高。在线路区郧县一带,据记载自1554年至1575年21年间发生地震3次,1813年至1827年14年间发生地震2次,1959年至1984年25年间共发生地震47次(有震无级2次、2级以上6次、1级以上22次,不呈1级17次)。这些地震多属于弱震,震中多沿断裂带分布,主要位于老白公路的陈庄、鲍峡和两郧断裂带的白桑以及郧县的大柳等地;该区地震频率有增强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频率为2%,60年代频率为36%,70年代频率为40%,80年代仅四年频率为21%。

8.7.1.2 滑坡发展过程与形态特征

该滑坡体位于郧县白桑关镇龙头村四组,滑坡体处在一山凹内。2013年6月8日,距离公路中心线75.6m的安置房墙面出现裂缝,安置房上方斜坡出现细长裂纹(1#裂缝),如图8-28所示。7月5日,1#裂缝张开并且伸长,延伸长度超过10m,并在K18+795~K18+907段路堑边坡施工便道上出现长1.5m,宽50cm垂直于路线方向的裂缝(2#裂缝),如图8-28、图8-29所示。2013年7月14日现场查勘发现,该自然斜坡上出现基本贯通的环形裂缝,左侧裂缝延伸至安置房,右侧裂缝延伸至K18+795~K18+907段路堑边坡坡面,如图8-30所示,滑坡体涉及范围面积约50000m2,平面形态呈“圈椅”状。该滑坡体后缘高程约为460m,公路路面高程约为384m,前缘高程约360m,前后缘高差约100m,坡体的自然坡度约20°~30°。该滑坡体后缘以及两侧错台裂缝不断扩展和下错,裂缝张开以及坡体变形速率较快,处于复活状态。另外,靠左侧的一处安置房墙面出现开裂,地面出现了裂缝与隆起,如图8-31、8-32所示。

图8-28四标龙头村桥尾自然边坡开裂平面示意图(2013年7月5日)

图8-29自然边坡开裂细部图

图8-30四标龙头村桥尾自然边坡贯通裂缝平面示意图(2013年7月14日)

图8-31两处民房全景

2013年8月中旬,位于滑坡前缘的龙头村大桥10#-3桥墩发现多条水平裂缝,经过多家单位对龙头村大桥展开变形监测,发现龙头村大桥10#墩、11#墩、12#墩、13#桥台发生了整体推移,第10、11、12跨T梁均出现横向细小裂缝,截至2013年8月25日,桥墩最大位移量超过70cm。

图8-32房1开裂细部图

图8-33桥梁开裂照片(2013年8月20日)

8.7.2滑坡设站监测

8.7.2.1 监测方案设计

龙头村滑坡采用钻孔测斜仪和位移观测桩监控滑坡的深部位移与宏观整体变形。在滑坡的3个监测断面布设共14个监测孔CX1~CX10、CXB1、CXB2、CXB5、CXB9,龙头村滑坡深部监测布置如图8-34所示,深部监测孔坐标见表8.18。在滑坡内和滑坡边界附近共布设30个位移观测桩TP1~TP30,龙头村滑坡外观监测布置如图8-35所示,外观测点坐标见表8.19。

8.7.2.2 监测成果分析

1)深部变形监测成果

图8-34龙头村滑坡深部监测布置图

表8.18龙头村深部监测孔坐标表

图8-35龙头村滑坡外观变形监测布置简图

表8.19龙头村滑坡外观测点坐标表

龙头村滑坡典型断面深部变形监测成果如图8-36~图8-39所示,深部变形分析如下。

(1)CXB2孔位坡体深部变形特征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曲线见图8-36,A方向孔口累积位移为15.11mm,B方向孔口累积位移量为-1.8mm,期间孔内见水深度约为13.5m。分析认为:CXB2孔在24.5m处存在明显“单峰锯齿状”突变,表明存在一个明显贯穿性滑面,滑带上、下部变形差异明显。

图8-36测斜CXB2孔变形数据分析结果曲线图

(2)CXB5孔位坡体深部变形特征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曲线见图8-37,A方向孔口累积位移为48.39mm,B方向孔口累积位移量为23.09mm,期间孔内见水深度约为33.5m。分析认为:CXB5孔在21.5m处存在明显“单峰锯齿状”突变,表明存在一个明显贯穿性滑面,滑带上、下部变形差异明显;孔口累积变形位移量很大,滑带处后期测量卡孔明显,直至剪断。

(3)CX8孔位坡体深部变形特征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曲线见图8-38,A方向孔口累积位移为56.43mm,B方向孔口累积位移量为11.92mm,期间孔内见水深度约为6.5m。分析认为:CX8孔在4m处存在明显“单峰锯齿状”突变,表明存在一个明显贯穿性滑面,滑带上、下部变形差异明显;孔口累积变形位移量很大,滑带处后期测量卡孔明显,直至剪断。

图8-37测斜CXB5孔变形数据分析结果曲线图

图8-38测斜CX8孔变形数据分析结果曲线图

(4)CXB9孔位坡体深部变形特征分析:监测数据处理曲线见图8-39,A方向孔口累积位移为7.7mm,B方向孔口累积位移量为12.39mm,期间孔内见水深度约为23.5m。分析认为:CXB9孔在32m处存在明显“单峰锯齿状”突变,表明存在一个明显贯穿性滑面,滑带上、下部变形差异明显。

分析深部监测成果并统计龙头村滑坡不同部位的滑带深度见表8.20。

图8-39测斜CXB9孔变形数据分析结果曲线图

表8.20龙头村滑坡不同部位滑带深度统计表

综上,通过深部测斜目前已明确了龙头村滑坡的滑带深度与滑面形态。滑带最大深度为32m,出现在CXB9孔;滑面形态呈前缘反翘的“调羹状”。

2)外观变形监测成果

外观变形测点进行三个方向的滑坡表面变形观测:

(1)正北方向,即X方向,向南为“-”、向北为“+”。

(2)正东方向,即Y方向,向西为“-”、向东为“+”。

(3)垂直方向沉降变形,即H方向,下沉为“-”、上抬为“+”。

外部变形测点监测频率一般为2天测一次,龙头村滑坡体实际布置了21个外部变形观测点,在滑坡边界以外的TP17变形规律不明显,其监测成果不具代表性,其他20个外观测点在三个观测方向的累积变形结果见表8.21,合位移与位移矢量角统计结果如表8.22,地表变形矢量图见图8-40。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自2013年8月23日至2013年10月4日,地表变形速率约2mm/d,地表变形方位角平均值为-72.31°,基本指向挖方最大的路堑及取土场方向。

表8.21龙头村滑坡体外观测点监测成果一览表

表8.22龙头村滑坡体体外观测点变形统计

图8-40龙头村滑坡地表变形矢量图

3)桥梁位移监测

桥梁监测结果表明,龙头村大桥10#墩、11#墩、12#墩、桥台发生了明显整体位移,9#墩发生了较小的位移,其他墩柱未发现明显的位移。截至2013年9月13日,龙头村大桥9#墩、10#墩、11#墩、12#墩、桥台的累积位移见表8.23。2013年9月13日以后龙头村大桥墩台的位移基本停止。

表8.23截至2013年9月13日龙头村大桥墩台累积位移

4)小结

通过深部与地表监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明确了龙头村滑坡的滑带深度与滑面形态,滑带最大深度为32m,滑面形态呈前缘反翘的“调羹状”。

(2)深部监测变形速率8月份约3mm/d,9月份约2~3mm/d,10月份约1mm/d,深部变形速率表现出放缓趋势,但斜坡体仍不稳定,在暴雨或连续降雨的触发下滑坡有可能加剧。

(3)深部变形方位角平均值为-32.82°,基本垂直于路线方向;滑体前缘朝龙头村村委会变形,滑体中上部基本朝开挖最深的涵洞方向变形。

(4)龙头村大桥9#、10#、11#、12#墩、桥台发生了位移,截至2013年9月13日12#-3墩最大位移达76.9cm,2013年9月13日以后龙头村大桥墩台的位移基本停止。

8.7.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与破坏模式识别

综合分析龙头村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与设站监测成果,可以得到滑坡的力学机制与破坏模式如下。

8.7.3.1 滑坡成因机制

基于野外调查及地质资料,该滑坡的产生主要受地质构造与岩性、天然降雨、工程施工开挖等综合因素所导致,从总体上来看,该滑坡属于堆积体古滑坡,造成滑坡变形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坡体岩土结构是形成其变形的物质基础。本坡体上覆为5~25m深度的粉质黏土块石、碎石土,均是易变形松散地层,易于渗水,下覆岩层为白云岩,致密为相对隔水层,从而容易在土岩胶结面形成滑动带,使其具备滑动的条件。

(2)坡体前缘改沟工程施工的深开挖是其变形主要诱因。龙头村大桥桩基础的施工也对滑坡前缘有一定的卸载,尤其是改沟工程施工的深开挖掏空了坡脚阻滑段,形成了临空面。前缘坡体阻滑段的卸载,是坡体大规模变形的主要诱因之一。

(3)强降雨导致其变形加剧。连续的强降雨使该处表面土体充分饱和,增大了土体容重,削弱了滑带土体强度,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减小,导致滑动面形成并逐渐贯通,最终形成整体滑移。

8.7.3.2 滑坡破坏模式

按照“三段式滑动模式”来分析龙头村滑坡,即牵引段、主滑段、抗滑段,相应的有牵引段滑动面、主滑段滑动面、抗滑段滑动面。龙头村滑坡典型横断面如图8-41所示。

图8-41龙头村滑坡典型横断面

1)牵引段

龙头村滑坡牵引段位于滑坡的后缘。主滑段首先失稳产生蠕动,牵引段因失去侧向支撑而发生主动土压破裂。牵引段滑动面为坡体后缘薄弱的土层,CX7#、CX8#钻孔位于滑坡牵引段,钻孔滑带照片如图8-42~图8-43所示。

图8-42龙头村滑坡牵引段CX7#钻孔9~10m深芯样(滑带)照片

图8-43龙头村滑坡牵引段CX8#钻孔4~5m深芯样(滑带)照片

2)主滑段

龙头村滑坡主滑段位于滑体的中部。主滑段的下滑力大于抗滑力,其区间土体条间力呈增加趋势。主滑段坡体沿基岩面滑动,主滑段滑动面为土石分界面,降雨沿孔隙入渗,进入透水性相对较弱的基岩面,并且雨水在基岩面汇集形成滞水;坡体内的细颗粒向基岩接触面附近集中,形成软弱带,大幅度降低滑面强度参数,最终该斜坡下部沿基岩面滑动。CXB2#钻孔位于主滑段,图8-44给出了CXB2#钻孔基岩芯样照片。

图8-44龙头村滑坡牵引段CXB2#钻孔24~26m深芯样(基岩)照片

3)抗滑段

抗滑段位于滑坡前缘,接受来自主滑段和牵引段的滑坡推力。滑坡启动后会自动调整并在前缘最薄弱处剪出,龙头村滑坡改沟工程对坡体前缘进行了深开挖,因此龙头村滑坡剪出口应在新建河沟附近。抗滑段滑动面为前缘被动土压力破裂面,应穿过前缘阻滑土体。CX10#钻孔位于滑坡抗滑段,钻孔滑带照片如图8-45所示。

图8-45龙头村滑坡牵引段CX10#钻孔19~20m深芯样(滑带)照片

8.7.4 滑坡计算参数分析

为确定滑坡计算参数,分别进行了岩土体室内试验和参数反演分析。

8.7.4.1 室内试验成果

为获取滑坡体的岩土力学参数,对滑坡体现场进行了专门岩土体取样工作,取样内容包括土样6组,岩样4组,本次岩土试验取样部位位于龙头村滑坡体及其边界,取样部位见表8.24。

表8.24龙头村滑坡取样部位分布

1)土工试验成果。

对6种粗粒土,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研究,主要试验内容包括颗分、比重、液塑限、自由膨胀率、三轴饱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反复剪试验等,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进行试验。获得了土料的基本物理指标及设计密度下土样的饱和强度指标,为该工程的详勘设计阶段提供依据。

(1)基本物理指标。土样基本物理特性试验成果见表8.25。

表8.25土样物理性指标表

(2)液塑性及自由膨胀率指标。液塑限、自由膨胀率试验成果见表8.26所示。液塑限、自由膨胀率试验要求土料经风干碾散过0.5mm筛,土料中细料的自由膨胀率均低于40%,为非膨胀土;细料的液限均小于50%,属低液限。

表8.26土样液塑性及自由膨胀率试验结果

(3)颗粒分析指标。颗分试验成果见表8.27,由试验成果可知,土料均属含砾石细粒土,且土料的细料成分中黏粒占大部分。

表8.27土样颗分试验成果表

(4)三轴饱和固结不排水试验。试验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进行。土料经风干碾散过20mm筛,按试验要求对超过试验仪器允许的最大颗粒粒径部分进行处理,本试验仪器允许最大颗粒粒径为20mm,对大于20mm粒径部分采用等量替代法处理;按塑限含水率、设计干密度进行击实制样,试样尺寸为φ101mm×200mm;对试样进行抽真空饱和,然后进行反压饱和,控制饱和度≥98%;试样在预定围压条件下进行各向等压固结,固结压力分别为0.1MPa、0.2MPa、0.3MPa;待固结完成后进行围压恒定不变的三轴不排水剪,剪切速率控制为0.05mm/min,试验过程中对轴压、孔压、轴向变形等数据进行全自动采集。

对1号、2号、3号土样进行了饱和状态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即三轴CU试验),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应变关系曲线及强度包线。饱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参数见表8.28所示。

表8.28三轴CU试验成果表

(5)反复剪试验。土的排水反复剪试验是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在慢速(排水)条件下,对试验反复剪切至剪应力达到稳定值,以测求土的残余抗剪强度参数c′r和φ′r。试验成果见表8.29。

表8.29排水反复剪试验成果表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确定滑坡参数如下:

A.滑体土重度

采用4组滑体土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滑体土重度的参考值,天然重度取18.3kN/m3,饱和重度取20.46kN/m3

B.滑体土强度

采用4组滑体土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滑体土强度的参考值,饱和状态下黏聚力25.2kPa,内摩擦角取24.7°。

C.滑带土强度

建议采用反复剪切的残余强度值作为滑带土强度参考值。考虑到现场滑床的排水性差,推荐滑面计算参数取c′=7~10kPa,φ′=12°~16.5°。

2)岩石试验成果

岩石试验取样部位位于勘探取芯孔,取样部位见表8.30,加工后的试验照片见图8-46。

表8.30龙头村滑坡岩石取样工作量

图8-46试样照片

共进行了4组岩石物理性质试验,4组岩石力学性质试验,1组岩石三轴试验。岩石试验成果见表8.31~8.33。

表8.31室内岩石物理性质试验成果表

表8.32郧十高速公路室内岩石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

表8.33郧十高速公路龙头村滑坡体基岩室内岩石三轴试验成果表

8.7.4.2 参数反演分析

反演根据室内与现场不扰动滑动面(带)土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结果及经验数据,给定黏聚力c或内摩擦角φ,反求另一值。对已滑动的滑坡,稳定系数Fs可取0.95~1.00;对有明显变形但暂时稳定的滑坡,稳定系数Fs可取1.00~1.05。本次勘察对龙头村滑坡对2-2’、3-3’主剖面进行了反分析,根据滑坡的变形现状,Fs取1.05。反演分析见图8-47、表8.35~表8.36;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见表8.34。

表8.34滑带土反演分析结果

反演分析可以分为滑坡发生变形前的峰值抗剪强度参数和滑坡体发生大变形后的残余强度参数2类,来进行反演分析。以3-3’断面为例,峰值反演强度参数及敏感性分析如表8.34所示。

图8-473-3'主滑动面滑坡推力计算开挖和暴雨工况下反演

表8.353-3’滑坡变形前强度参数反演表(该断面反演分析φ=16°,c=16kPa.)

8.7.4.3 小结

为了准确客观地给出滑坡体滑坡推力和稳定性系数,对龙头村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的提出,一是考虑取样试验结果;二是参考地区内同类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值;三是反分析值;四是相似滑坡经验值。四者进行综合确定。龙头村滑坡推荐计算参数如表8.37。

表8.363-3’滑坡变形后强度参数反演表
(残余强度值,相当于目前强度值φ=14°,c=14kPa)

表8.37龙头村滑坡稳定性计算推荐参数

8.7.5 滑坡稳定性计算

8.7.5.1 边坡稳定控制标准

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7.4条,边坡稳定性计算时,其稳定安全系数应满足表8.38规定的要求。

表8.38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注:正常工况,天然状态;非正常工况Ⅰ,暴雨或连续降雨;非正常工况Ⅱ,地震工况。
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正常工况时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非正常工况Ⅰ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15。

8.7.5.2 计算范围、工况与参数

1)计算范围

为全面了解龙头村滑坡的稳定性,结合地质勘察与变形监测成果,共选取三个剖面来计算龙头村滑坡的稳定性,这三个剖面的平面布置图见图8-48,工程地质剖面如图8-49~图8-50所示。

图8-48三个剖面的平面布置图

图8-49地质剖面图(1-1断面)

图8-50地质剖面图(2-2断面)

2)计算工况

针对当前滑坡变形体,分别拟定了如下2种计算工况:

(1)正常工况:不考虑降雨和地震的影响,采用天然水位,水位以上采用天然容重和天然强度参数,水位以下采用饱和重度和饱和强度参数。

(2)暴雨工况:采用饱和重度和饱和强度参数,水位整体抬升2m。

3)计算参数

为了准确客观地给出滑坡体滑坡推力和稳定性系数,对龙头村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的提出,一是考虑取样试验结果;二是参考地区内同类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值;三是反分析值;四是相似滑坡经验值。四者进行综合确定。同时,考虑到计算坡面与实际主滑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同的断面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参数。计算参数如表8.39。

表8.39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

8.7.5.3 计算模型

根据地质分析与滑坡监测获得的滑坡破坏模式与滑面形态建立滑坡计算模型,如图8-51~图8-52所示。

图8-51龙头村滑坡1-1剖面计算模型

图8-52龙头村滑坡2-2剖面计算模型

8.7.5.4 计算结果

采用上述计算模型和参数,结合极限平衡方法分别在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下计算该边坡的安全系数,其中正常工况为自重条件(天然状态),稳定安全系数取1.25,非正常工况为自重+暴雨条件(饱和状态),稳定安全系数取1.15,计算结果见表8.40~8.42。结算结果表明,应按最不利工况即暴雨工况进行设计,1-1断面总剩余下滑力为4945.00kN,2-2断面总剩余下滑力为3649.89kN,3-3断面总剩余下滑力为3116.33kN。

表8.40龙头村滑坡1-1剖面计算结果

表8.41龙头村滑坡2-2剖面计算结果

表8.42龙头村滑坡3-3剖面计算结果

8.7.6 滑坡治理方案

计算研究拟订了卸载反压、抗滑桩、局部反压+抗滑桩、大方量反压、桥改路+卸载共五种治理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后采用了桥改路+卸载方案。

将龙头村大桥8#墩改为桥台后拆除第9、10、11、12、13跨桥,采用填方路基形式通过,滑坡体上部卸载约18.7万m3,对边坡的稳定性按照两种破坏模式进行验算,计算模型见图8-53,计算结果见8.7.5.5。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不利的暴雨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均大于设定的安全系数1.15,满足要求。

图8-53龙头村滑坡桥改路+卸载方案2-2剖面计算模型

表8.43龙头村滑坡稳定性验算结果(桥改路+卸载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