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内流河分布
我国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形成了我国2条重要的水文分界线,其中一条就是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线,如图2.1所示。
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北起大兴安岭,大致沿东北、西南方向,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直到西藏西部的国境为止。这条分界线与我国200 mm等雨量线大致相同,也是我国气候和自然景观分界线,以东为季风气候区,河流以降雨补给为主,以西多以冰川积雪为主。
我国河流内流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6%,但径流总量只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4.35%。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和西藏北部。东北松嫩地带也有局部内流区。
我国西北内流区是指新疆、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它的面积和径流量都占全国内流区的2/3以上。这里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气候干燥,地形起伏大,山地盆地相间。盆地中心降水极少,但是山地降水量可达500~600 mm,迎水面山坡或冰川集结的高山区,甚至出现800~1 000 mm的降水中心。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降水多,又有冰川融水补给,坡面水量损失很少,河流沿程水量增加;河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后,降水少,渗漏严重,蒸发量大,部分水流又被引走灌溉,小的河流便逐渐消失在灌区尾部或荒漠边缘,大河则进入沙漠,在低洼处形成内陆湖泊,最终由于强烈的蒸发而消失。这些内流河都以出山口为界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2个区段。
图2.1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划分[119]
新疆共有315条河流,除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外,其余全是内流河。少数内流河如伊犁河、额敏河等流出国外,大多数河流都流入准噶尔和塔里木2大盆地。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西风气流带来的水分,降水分布是西部多于东部,北疆多于南疆,山地多于平原,且多为夏汛河。新疆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上游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汇入,干流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自西向东流,最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端折向东南,穿过大沙漠注入台特马湖,全长1 100 km。
河西走廊的内流河有60余条,自东向西主要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水系。它们的上游在祁连山,坡陡流急,支流众多,水量充沛。祁连山地处东南季风区的末端,4 000 m以上的高山雨量可达700~800 mm,较河西走廊多3~6倍。同一高度上东部降水又比西部丰富。每年4月河水开始增加(东部形成春汛),6—8月为洪水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
柴达木盆地四周被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祁连山环抱,盆地为海拔2 500 m以上的高寒荒漠。这里共有50余条河流,全是内流河。河流源于四周山地,分布于山前地区的水网,较大者多穿过沙漠,到达盆地中心聚为湖泊。其中格尔木河的流域最大,其次为柴达木河和那仁郭勒河,但水量以那仁郭勒河最丰富。这些河的河水夏汛冬枯,变化急剧。
藏北高原内流区由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所包围,高原平均海拔4 6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稀少,河流短小,多为间歇性河流,注入内流湖泊。
内蒙古内流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山地(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贺兰山等)以西和以北地区,其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2%,而径流总量只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0.1%,平均径流深度仅8 mm,为全国最小。内流河水系主要分布在几个大的塔拉(蒙古语,宽阔的浅盆地)为中心的内陆集水湖盆,多由一些短小而不成系统的常流河或间歇河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