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概念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依此看来,城镇群体空间的要素构成和城镇密集地区的要素构成是一致。张京祥在其对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研究中认为,城镇群体空间的演化是一个空间自组织过程,是一个社会、经济演化的构成,也是一个空间被构组织的过程。在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中,生产方式决定内部空间组织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及规划控制主导空间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条件提供空间演化的支撑。

3.3.1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概念

所谓城镇群体,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密切社会、经济、生态等联系,而呈现出群体亲和力及发展整体关联性的一组地域毗邻的城镇,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又直接导致了城乡混合区、城镇密集区、城镇连绵带等多种城镇群体空间亚形态的出现。城镇群体空间则是指由具体城镇及其分布其间的区域基质环境共同组成的空间,亦即包括城镇群组的实体空间及城镇间的虚体空间(乡村、生态区域)的地域系统。可以将城镇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简化为城镇实体空间和区域基质空间,前者指为城镇建设、交通线路、基础设施等实体性物理要素占据的空间,后者为城镇实体空间以外的区域乡村空间(包括生态空间)(张京祥,2000)。依此看来,城镇群体空间的要素构成和城镇密集地区(节点、网络、基质)的要素构成是一致。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研究建立在早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格迪斯的“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基础理论之上,并先后增加了系统方法论、空间扩散理论、城镇群体空间形态等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张京祥(2000)在其对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研究中认为,城镇群体空间的演化是一个空间自组织过程,是一个社会、经济演化的构成,也是一个空间被构组织的过程。在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中,生产方式决定内部空间组织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及规划控制主导空间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条件提供空间演化的支撑。城镇群体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过程:一是在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中,由城市和区域机体内蕴的自发协调力,使群体空间形态自然地出现一定的构成关系,如美国东海岸的大都市带形成主要由于这一自构过程;二是通过规划预置和过程控制,人为施加一种形态模式,如大伦敦的圈层状城镇群体组织、日本的都市圈、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城镇群体组合形态等。

城镇群体空间架构运行的体系可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空间配置体系。其中城镇组织体系是城镇群体空间构成、运作及外在形态表现的核心内容,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的演化最终表现在城镇群体空间配置体系的演化上,并且相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城乡关系的演替、技术支撑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一般将城镇群体空间的形成概括为四个阶段:①独立城镇膨胀阶段,每个城镇外缘空间扩展总体体现为对周围乡村地区的同心圆状侵蚀特征;②城镇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出现了沿交通轴线鸭蹼状的生长形态;③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当城镇沿交通轴线定向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边缘受到其他城镇的吸引,从而形成多个城镇向心发展的机制,在此过程中城镇的吸引范围不断袭夺、磨合而使群体间的整体性不断增强;④城镇连绵带(区)形成阶段:两个或多个都市之间由于引力加强及影响空间的邻近,出现了互为影响区、互为空间环境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