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市功能用地变化

全市功能用地变化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Mapinfo7.0中打开所选定不同年份的同一类用地矢量数据,并保证两个年份对应的是同一映射坐标系与同等比例尺。通过Mapinfo系统扩展模块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公共绿地进行专题数据地图的叠加分析,构成两个年度四类用地的叠加分析图,对1995和2003两个年份的四大分类用地进行特征对比分析。城市工业用地增长了22.34km2,占整个城市用地空间扩展量的26%。

5.1.2 全市功能用地变化

为比较分析两个时期苏州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1995年和2003年两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用地数据比较和专题地图叠加分析。前者用于比较两个年份城市建设用地及各分类用地扩展水平、速度、结构变化特征,后者用于分析比较城市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形态分布与变化特征。

在GIS空间数据系统中,打开各分类用地的专题地图,通过Mapinfo7.0系统查询功能计算各类功能用地的面积,形成两个时期的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用地面积统计数据(因缺乏道路宽度资料,其中道路广场用地数据来自于历史统计资料)。建立两个年份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分类统计表,计算出两个年份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结构、人均水平以及增长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量变化数据(表5.2)。

表5.2 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分类统计表(1995~2003年)

img91

续 表

img92

注:本统计表根据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办法,选取数字地图中9大类建设用地。其中,因数字地图中无道路宽度属性,表中对外交通与道路广场一项数值根据历史统计数值确定。1995年城市人口按76.6万人计,2003年城市建成区人口按138.67万人计。用地面积单位为km2,比例与用地增长率单位为%,人均用地面积单位为m2,人均用地增长单位为m2

同时,在Mapinfo7.0中打开所选定不同年份的同一类用地矢量数据,并保证两个年份对应的是同一映射坐标系与同等比例尺(为便于保证数据重合,同时打开相应年份的底图)。接着在两个不同年份的矢量数据中,选取一个相同的地点,用特殊色彩各做一个标记,打开不同功能用地的专题地图,对两个时期不同功能用地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在城市功能用地中,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绿地覆盖范围广,变动幅度大,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两个时期的城市建设用地功能结构变化,因此,研究选择这4类用地进行用地变化分析,表征城市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生产功能和绿地功能的变化。通过Mapinfo系统扩展模块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公共绿地进行专题数据地图的叠加分析,构成两个年度四类用地的叠加分析图(图5.3~图5.6),对1995和2003两个年份的四大分类用地进行特征对比分析。

img93

图5.3 两个年份居住用地叠加分析(上:1995;下:2003)(彩图见书末)(上——深色,1995年;下——浅色,2003年。下同)

img94

图5.4 两个年份公共建筑用地叠加分析(上:1995;下:2003)(彩图见书末)

img95

图5.5 两个年份工业用地叠加分析(上:1995;下:2003)(彩图见书末)

img96

图5.6 两个年份公共绿地叠加分析(上:1995;下:2003)(彩图见书末)

1)建设用地增长量变化

为更加清晰地比较两个年份建设用地变化的内在结构关系,利用表5.2统计数据建立两个年份不同类型用地增长量及增长率柱状图(图5.6,图5.7)。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分析结论。

(1)相关功能用地有增有减,但总体上体现为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长。从图5.7中可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体现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和仓储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的减少。但从总体上看,相关建设用地新增的面积远远大于相关建设用地减少部分的面积,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上体现为大幅度增长。1995~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减少的三类用地面积总量仅为3.76km2,而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高达88.59km2,城市建设用地绝对增长量为84.83km2

(2)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增长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体,对城市空间扩展的贡献率很大。1995~2003年,城市居住用地增长了41.69km2,对城市空间的扩展量贡献最大,占整个城市用地空间扩展量的49%。城市工业用地增长了22.34km2,占整个城市用地空间扩展量的26%。道路广场用地增长了14.7km2,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量的17%。居住、工业和道路广场3类建设用地增长量占整个城市用地扩展量的92%,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绝对主体(图5.7)。

img97

图5.7 分类建设用地增长量比较

img98

图5.8 分类建设用地增长率比较

(3)人均居住用地、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工业用地、人均公共绿地水平快速增长,而人均公共建筑用地、人均市政设施用地和人均仓储用地等呈现负增长。1995~2003年,人均居住用地从27.91m2增加到45.48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6.68m2增加到14.29m2,人均工业用地从24.92m2增加到29.88m2,人均公共绿地从3.50m2增加到6.67m2,人均对外交通用地从1.53m2增加到2.03m2。5类用地增长量分别为17.57m2、7.61m2、4.96m2、3.17m2和0.5m2。在人均水平增长变化分析中,人均用地增长水平最显著的是居住与道路广场用地,而在总量分析中增量较大的工业用地,其人均增长水平则不如前两类明显,在总量分析中增长明显的公共建筑用地,其人均水平则出现了负增长(图5.9)。

img99

图5.9 人均分类建设用地增长量比较

img100

图5.10 人均分类建设用地增长率比较

2)建设用地增长率变化

同样,为分析两个年份城市用地增长率变化,根据表5.2的数据建立两个年份不同功能用地增长率柱状图(图5.8),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呈现高速增长特征。1995~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达132%,其中的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增长率均高于100%。

(2)分类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的为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其次为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其中,道路广场用地增长率高达287%,年均增长35.88个百分点,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建设用地;公共绿地增长速度次之,增长率为245%,年均递增30.63个百分点;居住用地增长率也高达195%,年均递增24.38个百分点;对外交通用地增长率为140%,年均递增17.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增长率为117%,年均递增14.63个百分点。

(3)除人均公共建筑用地出现负增长外,人均分类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变化与分类用地总量增长速度基本对应(图5.9、图5.10)。速度最快的是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与公共绿地,增长率分别达到113.9%和87.71%,与此同时,人均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增长率分别为62.95%和19.9%,而人均公共建筑用地增长率为-35.34%。

3)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5~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主要体现为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比例明显增加,而公共建筑用地、市政设施用地比例明显下降(图5.11)。其中,居住用地比例从33.34%上升到42.34%,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从7.99%上升到13.31%,公共绿地比例从4.18%上升到6.21%。与此同时,公共建筑用地比例从15.08%下降到7.60%,市政设施用地比例从2.03%下降到0.01%。

img101

图5.11 苏州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结构图比较

(2)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需要整合。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导致居住用地比例偏高,道路广场建设空间过大,而公共建筑用地、市政设施用地比例偏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

4)城市功能用地的形态变化

(1)居住用地呈现向心分布特征,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邻近主城地域。从图5.3可见,1995~2003年,居住用地扩展量很大,但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主城区及邻近主城地区,向心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尤其古城内部居住用地并未减少,其总量与比例相对增加。居住用地扩展的向心分布,导致城市内部人口密度过大,外围地区人口密度过低,单中心圈层扩展特征明显。

(2)公共建筑用地随着城市的扩展而不断向外围扩散。从图5.4可见,1995年以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公共建筑用地不断向外围扩散。公共建筑用地整体呈均匀分布状态,在主城区与外围新区中的密度分布差异不甚明显,并于各个分区内部相对集中,与居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在古城内部公共建筑用地规模与比例增大的同时,外围新公共建筑用地规模与比例也不断增加。但是,公共建筑用地扩展的速度与规模远不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

(3)工业用地扩展呈离散分布,在城市扩展区外侧呈块状集聚。从图5.5可见,工业用地由原先沿主城区周边地区分布,逐渐转变为向新区及城市外围地区分布,并成区成片发展。工业用地不断出现的离散特征与外围地区土地存量大、地租低等特征关系紧密,符合土地经济学原理。但过于单一的工业用地外延式扩展,也导致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4)道路用地扩展主要体现为内密外疏的变化特征。道路用地的空间扩展主要表现为主城区道路密度加大、部分道路拓宽和新城区道路建设,尤其是新城区新增道路等级高、路幅宽、密度低,整体体现出内密外疏的扩展特征。

(5)主城内公共绿地呈小斑块散布,新城区公共绿地呈大斑块集中分布。从图5.6可见,城市外围新区公共绿地拓展主要体现为新建的绿色公共空间,如环金鸡湖绿地、狮子山绿地等等;主城内部,在基本维持传统绿地体系的同时,通过用地转换调整,新建了许多小型绿地,以小斑块形态均匀分布于主城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