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

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心理学解释以奥地利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引起的。在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批判过程中,另外一些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被提出来。而社会成员与社会规范中所有存在的冲突变成了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鉴于越轨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想要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全面而又科学的解释也是非常困难的。
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_社会学教程新编

二、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

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是社会学领域一个非常引人入胜又充满挑战性的领域,社会学家们试图以各种各样的视角寻找对越轨行为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从气候地理到生物机体,从个人心理到文化冲突,出现了多种有影响力的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三种: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这一类解释中包含着从对头颅(颅相学)、身躯类型(体型学)、遗传学中引申出的各种观点,这些理论研究都在越轨行为与生物机体的某一具体特征中找到了联系,并断言正是这些特征引起了越轨行为。

意大利犯罪学家赛扎尔·隆布罗索通过对一些犯罪人员头骨的研究后发现,他们的头骨与常人不同,接近于类人猿,于是极力论证生物机体在导致越轨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罪犯可以通过口部突出、耳朵大等外部特征被认出来,“在天生的罪犯中,有33%的人显示出几乎总是隔代遗传的身体特征”[6]。此后,又有学者将这种生物机体理论进一步具体化,发展出所谓体态理论、染色体理论。此类理论坚持认为,犯罪分子的遗传因子与正常人存在差异,他们是生来就会犯罪的。虽然在今天看来,生物机体理论很难得到认可,但是在当时,这些理论曾被看做是“讲究实际”、“资料可靠”,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心理学解释

以奥地利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引起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由欲望和本能的冲动构成;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起着管制、约束的作用。如果人格中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就会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人们会依据社会不能认可的冲动行事,越轨行为就发生了。

在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批判过程中,另外一些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被提出来。其中“挫折—侵犯”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遭受挫折而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以上诸种研究,虽然都能够通过解释某些特定个体的实际越轨行为来佐证,但对于越轨行为作为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却显得无能为力。

(三)社会学解释

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强调导致社会失范的个人特质,把社会失范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因素。社会学则重在探索越轨行为的社会原因,强调社会环境是导致越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了社会解组论、差异交往论、社会失范论、标签论、亚文化论和社会冲突论等不同的理论派别。

1.社会解组论

这一理论认为,稳定及密切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规范发挥约束效力的保证,但社会变迁破坏了正常的规范体系,使社会面临解组的危险。所谓社会解组,是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使社会初级群体的功能减弱,对个人的控制力下降,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越轨行为便大量产生。这一理论常用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的越轨行为。

2.差异交往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在进行社会化的时候与什么人交往。一个人与越轨群体的成员交往越密切,他接受的越轨文化和越轨手段就越多,他成为越轨者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道理。这一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的文化传递,他专注于人们的交往差异对个人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这一理论常被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等越轨行为。

3.社会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学家默顿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认可、需要的目标,另一类是达到目标所运用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默顿所说的文化目标是社会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有、值得存在的;达到目标的手段是社会认为是合法的达到文化目标的方式。社会在提出一系列文化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化手段,当人们很少获得合法化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时,社会成员就会采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实现目标,各种越轨行为就大量发生。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默顿提出了社会成员行为的五种适应模式,即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造反(如表15-1)[7]。第一种模式所反映的是目标与手段的和谐关系,代表了社会结构与功能处于良性状态,社会秩序稳定;其余四种则是目标与手段的紧张关系,都是不同程度的社会失范与越轨。社会结构理论试图说明,越轨行为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不平衡的结果。

表15-1 个人适应方式的类型

img4

(这一类型于1937年首次发表,+号表示接受,-号表示拒绝)

4.标签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给某些人和某种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是导致越轨行为出现的原因。社会的特定群体或个人制定了哪些行为属于越轨的规则,并把这些规则用于特定的人,从而使他们成为局外人并发展为越轨者。

5.亚文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者并非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也是遵从一种行为规范,即越轨亚文化。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具有稳定的、不同于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中,长期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就可能产生越轨行为。如在政治领域,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滋生,以权谋私的做法盛行,并形成各种合理化解释的话语系统与游戏规则,生成了腐败亚文化,使得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屡禁不止,这就是今天有人将部分官员戏称为“高危职业”的原因。

6.社会冲突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冲突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是复杂社会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社会成员与社会规范中所有存在的冲突变成了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鉴于越轨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想要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全面而又科学的解释也是非常困难的。以上列举的各种理论,无一例外存在局限,受到质疑,但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越轨行为做出了各自的解释,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