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问题概述

社会问题概述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问题则是社会学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学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突出内容,以至有的社会学者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同时,社会问题一定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到此时,这一问题就正式成为社会问题了。社会问题的起因一般是社会性的,并非由个人或少数人负责;社会问题的后果也是社会性的,涉及相当一部分人共同的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概述_现代实用社会学

一、社会问题概述

社会学对于社会问题,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与阐释,要研究社会问题,必须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及内容类型等。

1.社会学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与社会问题有着不解之缘。社会学因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因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价值而获得发展。社会问题则是社会学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学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突出内容,以至有的社会学者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

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历史根源。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生的资本主义在显示自己巨大历史活力的同时,也明显暴露出许多先天性的矛盾。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堆积起资产者巨大财富的结果是无产者的极端贫困;尖锐的阶级矛盾,使工人起义与罢工此起彼伏,社会矛盾与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的非正常运行与动荡不安,使许多人产生了怀疑,于是要求探讨社会正常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社会学因此应运而生。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奥古斯特·孔德就是因其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暴乱骚动和人民起义,激起了他对社会秩序与进步的关注,从而投身于社会学的创立,力图以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达到解决社会问题之目的。

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就一直是一个理论焦点,并由此而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其中较具代表意义的就有社会病理学观点、社会解组论观点、价值冲突观点、偏差行为观点及标示论观点等。“社会病理学观点”在早期社会学中较为流行,它认为社会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而社会问题就是这个生物有机体的病态现象,必须按照病理学的原理给予诊断治疗和矫正。“社会解组论”则把注意的重点由人转向社会规则,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由社会变迁而引起的“失去规则”和“乱了规矩”。“价值冲突观点”主张社会问题缘于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本质是人们的价值观及实际利益的不同。“偏差行为观点”则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人们偏离角色规范的行为,是因为社会不能为其成员提供达成自我目标的均等机会,或因社会失控而使个体社会化过程迷乱的结果。“标示论观点”则偏重于问题的主观认定过程,认为社会问题往往是因为社会按既定标准给某些人贴上“偏离行为者”的标签,使其受到社会歧视而出现“次级偏差行为”所导致的。

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是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之一。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现象及事物的调查研究,可以对社会问题作出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发展及应该如何解决的理论回答;可以对阻碍社会进步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批判,起到“社会医生”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经验的总结,帮助和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学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现代国家的公民常识,发挥教育功能,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矛盾的规律,主动将社会问题转化为社会动力,使社会长治久安与健康发展。

2.社会问题的含义、类型和特征

(1)社会问题的含义

由于社会内容的复杂性,到底哪些问题属于社会问题,在社会学史上有着众多的看法。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A. 瓦格和W. 桑巴特等把社会问题归结为劳资矛盾对立;中国台湾的社会学家龙冠海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失调;美国社会学家R. K. 默顿把社会问题区分为社会解组和社会越规;美国社会学家W. F. 奥格本则认为社会问题是“文化堕距”(即物质文化变化快、精神文化变化慢而引起文化脱节)导致的社会生活失调;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则说:“社会问题就是对社会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而社会学研究则主要是从狭义角度下定义。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正确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事实”。就是说,社会问题客观存在于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只有存在什么社会问题的区别,没有存在不存在社会问题的区别。

同时,社会问题一定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因为社会问题有时表现为一定的潜在性和可预测性,所以,要注意不能把人们假想的和臆测的问题当做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有人预测克隆技术有取代人类两性繁衍的可能,成为大的社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来着力解决。

第二,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问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与烦恼。但如果它仅仅是个人或部分人的遭遇或感受,只能属于私人问题。社会问题则必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相当多的人和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而且必然是违背了现存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危及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社会生活及利益,大家共同感到一种威胁或不适。

第三,社会问题是一种“公众认定”。“客观事实”是社会问题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但是,只有为相当多数的人所认识和确定,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公众认定”才是社会问题的本质条件。当然,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及环节。一般是由专家、学者或有识之士先行觉察和认识,然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逐渐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引起政府或拥有权力的决策人物的注意,利用制度或政策的力量使这个问题明确化和具体化,使社会公众越来越感到它确实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的现状、形成原因、社会危害及消除它的必要性和对策。到此时,这一问题就正式成为社会问题了。

第四,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行动”。社会问题的起因一般是社会性的,并非由个人或少数人负责;社会问题的后果也是社会性的,涉及相当一部分人共同的社会生活。因而它的解决或消除也绝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能办得到的,要通过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需要动员相当多的人甚至全社会采取“社会行动”才有可能解决。

(2)社会问题的类型

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从影响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球性或地域性社会问题;从社会领域角度,可以分为政治问题或文化问题等;从社会内容角度,可分为工业问题、农业问题和教育问题等。我们则主张从社会性质角度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发展矛盾问题、管理功能失调问题和社会病灶问题。

第一,社会发展矛盾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所引起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认定的,因为它一般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副产品,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或者以谅解心情看轻它的危害。我们是就其负效应一面认定其为社会问题的。这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三类:一是发展比例失衡矛盾,如实现现代化先要实现工业化,而偏重工业发展又会增大工农剪刀差,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新旧因素冲突矛盾,如时代发展要求学校加强素质教育,但许多家长仍然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质量,给素质教育造成很大阻力。三是新生事物双重效应矛盾,如电脑家庭化既大大开拓了青少年教育的渠道,又带来许多新的教育问题,像过多牵扯孩子的时间、精力和接受不健康内容等。

第二,管理功能失调问题,亦称社会弊端问题,是指因社会管理或协调机制出现偏差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中因体制转轨和法制不健全而出现的官场腐败现象;因一手硬一手软而削弱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一定时期出现了较多的损人利己、道德败坏现象等。

第三,社会病灶问题是指各种社会丑恶或罪恶现象,属于社会要坚决予以消除的社会赘瘤或社会祸害,如当前存在的“六毒”,明显地危害了人民健康的社会生活,阻碍社会进步。但由于物质及精神多个方面的原因,它又是很难在短期内消除的,我们只能动员全社会,遏制它的发展,争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消灭之。

以上我们仅从社会问题的性质角度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实际的社会管理中,往往以其实际内容分为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并不矛盾,因为每一项实际问题都可以从性质上划归到以上某一种性质的类型中。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每一种社会问题都因其具体性质和内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具体特点,但从宏观角度分析,所有的社会问题又有着具有共同性质的一般特征。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就是矛盾。所谓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在未得到解决的冲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差异或失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冲突、转化与解决的无限循环中得以发展的。任何社会时代和任何社会领域,都会存在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探讨有没有社会问题,而只能研究有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所以说,普遍性是社会问题最基本的特征。

但是,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又以其特殊性体现出来。在时间上,每一种社会问题都烙有时代印记,或者是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或者是老问题带上时代新特点,如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新问题,人口问题则在数量过大的基础上又突出了素质不高的问题。在空间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问题,即使国际或几国共有的问题,也会以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如美国的种族矛盾问题在我国就不存在,而同是人口问题,我国是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则是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因此,所有社会问题,在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明显的特殊性特征。

第二,复杂性与长期性。社会生活的繁杂丰富决定了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所有社会问题几乎都具有形成的多因性、内容的多元性、表现的多态性和后果的多重性。例如看起来比较单纯的教育问题,成因可能涉及人口多、基础差、认识不高和经济落后等多方面;内容可有教育投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和教育设备设施问题等;又可以表现为文盲率高和发展不平衡、用非所学等多种问题形式;导致的后果更是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关。

社会问题虽然很复杂,但也表现出比较有规律的周期性。性质较为单纯的社会问题,也必然有一个由孕育、发展到激化、解决的生长周期。而性质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持续时间长,其周期性就会表现为阶段性,以几个阶段性的周期循环构成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如中国的人口问题,在明朝以前,是土地广人口少的问题(公元1578年时人口总数仅为6979万)。为此清朝康熙帝在位时,于1712年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政策,使人口每年平均以25%的速度增长,很快就解决了人口少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已达到4亿,由此又潜在孕育了人口数量多的问题。当时,马克思已指出:中国人口急剧膨胀“将成为这个民族的沉重枷锁”。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未予以充分重视,很快发展为数量过大的问题。

第三,破坏性与联动性。社会问题一般会给社会运行与社会生活造成破坏性作用。社会祸害问题不能直接说就是社会病灶,即使社会发展矛盾问题,也是因为社会消极面的存在,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与延缓的结果。虽然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已经不属于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特征了,正像为解决社会犯罪问题而使法制健全起来一样,并不能把法制健全的功劳记在社会犯罪问题上。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比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较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才能称其为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联动性特征。由于现代社会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强化了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使社会问题也具有强烈的相互关联性,往往一动百动、彼此呼应。这种联动性大体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因果循环效应,即社会问题内部的各因素之间、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相互影响,往往由这一因素的问题引发其他因素,由这一社会问题演化为另外的社会问题,互为因果,形成循环效应。二是相互激发效应,即一旦几种社会因素都发生问题,就会因相互影响而加剧矛盾冲突,激发出新的问题。三是集群衍生效应,即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社会问题而衍生和带动出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了其破坏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