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色彩的视觉效应与服色设计

色彩的视觉效应与服色设计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即色彩在视觉中容易辨认的程度,称为色彩的易见度。因为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关系,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实际色彩,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偏差和判断失真,这种现象称为色彩错视或错觉。这种错视、错觉的决定因素是色彩的明度,人们普遍感到浅色要比深色轻。另外,色彩的软硬感与纯度也有关系。色相的“负后像”即视觉生理、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补色”,红与蓝绿、黄与蓝紫、橙与蓝色组合时尤为突出。

第四节 色彩的视觉效应与服色设计

4.1色彩易见度

顾名思义,即色彩在视觉中容易辨认的程度,称为色彩的易见度。也就是色彩“出跳”、“夺人眼球”的程度。这对服装色彩设计中,考虑如何选择突出主调色及如何搭配“伙伴色”无疑至关重要。

一般说光亮度大、面积大、集中对比强的色彩易见度高,反之,则易见度低。另外,地色与形色的对比关系也很重要,特别是明度对比作用。当然,色相也是应该关注的元素。

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色彩视认易见度顺序,光彩夺目、一目了然的最佳前三位是:黑地上的黄色、黄地上的黑色、黑地上的白色。目迷五色、朦胧难辨的最差前三位是:黄地上的白色、白地上的黄色、红地上的绿色。其他如紫地黄、紫地白、蓝地白、绿地白、白地黑、黄地绿、黄地蓝等色都较高。红地蓝、黑地紫、紫地黑、灰地绿、红地紫、绿地红、黑地蓝等色都较低。所以警示服多用大面积黄与黑色组合,因为它易见度最醒目,安全性能更可靠(见图3-14)。

img39

图3-14 黑地上的黄色易见度高

4.2色彩错视及服色设计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是,眼见未必为实。因为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关系,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实际色彩,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偏差和判断失真,这种现象称为色彩错视或错觉。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错视效果,来掩盖、调节消费者体型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以使他们达到最佳的穿着效果。

(1)大小与前后

在同一环境中,当我们注视等面积、同形的色彩时,会发现暖、浅的色彩比实际显得大些,所以称它们为膨胀色,而冷、深的色彩比实际显得小些,因此称它们为收缩色。据国外专家歌德研究断定,一个放置在白地上的黑圆,比一个放置在黑地上同样大小的白圆,感觉要小五分之一,误差还是相当明显的。

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经验积累,因此必然会感觉膨胀色向前,而收缩色往后。另外,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暖色与冷色的成像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再者由于空气的透视作用,远处的景物都感偏冷,这在唐诗中就早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描述,说明暖色朝前、冷色靠后的体验是古已有之而永恒不变(见图3-15)。

img40

图3-15 色彩大小、前后错视

(2)轻重与软硬

观察同样的物体,由于色彩的不同而有轻、重的相异感觉。这种错视、错觉的决定因素是色彩的明度,人们普遍感到浅色要比深色轻。因为视觉经验和心理判断提醒观者,白云、白帆、棉花、朝霞等景物是轻快的,而钢铁、大理石、乌云、山脉等景物是沉重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古代诗人对色彩轻、重感受的绝妙写照。

其实,轻者自轻,重者自重,一公尺同质黑色面料与一公尺同质白色面料,并无重量差别。

一般而言,重的物体感觉偏硬,轻的物体偏软。因而,假如有人试将棉花染成黑色,作“黑心棉被”出售,这种在心理上感觉又“重”又“硬”的“新产品”,恐怕很难被消费者所接受。

另外,色彩的软硬感与纯度也有关系。因为含灰的色彩使人联想起狐狸、松鼠、猫、狗等动物的毛皮等物。如果用现代科技培养出转基因宠物大红的狗、翠绿的猫,同样也不会受人欢迎,因为这种火爆的色彩感觉太“硬”了,毫无“软”性而言。因此,我们在设计羊毛衫及毛皮、呢绒服装色彩时,要考虑纯度偏低的方案,否则很可能有“含毛量”低不够柔软的怀疑。

(3)冷暖与中性

色彩的冷暖感,可以说是人们最为敏锐、明显的心理知觉。我国古诗中就有“暖屋绣帘红地炉”、“山雪河冰野萧瑟”的生动描写,虽然见诸的是文字,但读者在色彩上即刻产生了冷暖的情绪感觉。

红、橙色暖,蓝色冷,紫、绿、黄色中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色彩的冷、暖还有其相对性。如黄色与红色相配,感觉偏冷,与蓝色组合则感觉偏暖(见图3-16)。

img41

图3-16 色彩冷暖错视

无彩色系中白、灰色略呈冷感,黑色呈中性感,但在蓝色衬托下有偏暖的错觉,在红色衬托下则有偏冷的倾向。

(4)补色错视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描写的就是补色关系。我国民间也有“牡丹(红)虽好,绿叶相辅”的谚语,红花在绿叶(补色)的衬托下,显得更红了。

色相的“负后像”即视觉生理、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补色”,红与蓝绿、黄与蓝紫、橙与蓝色组合时尤为突出。如黄地色上的灰色感觉偏紫,注视越久效果越明显。因此,手术医生在临床开刀时,久视血红色后,生理、心理都渴望其补色—蓝绿来加以补充“中和”,以恢复疲劳。此时,环境及服装的蓝绿色就充分发挥了这种功能,为避免超显微手术出现医疗事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见图3-17)。

img42

图3-17 补色错视

(5)明度错视

唐代诗仙李白在名诗《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写的就是明度错视现象。其实照在地上的月光明度并不高,因为由于周边黑暗的包围,所以显得像霜雪那样白亮。因此,当我们将同形同面积的浅色置于黑地上时,比置于白地上感觉要浅。同理,黑人的牙齿感觉要比白人的牙洁白得多,到晚上在黑暗中简直有发光的错觉(见图3-18)。

img43

图3-18 色彩明度错视

观察国人近年来崇尚“美白”的审美观变化,就不难解读黑色服装大行其道的原因,在黑色的衬托下,时髦女郎的肤色全都被“白皙”了。

另外,明度错视的现象在色彩边缘交界处更为明显,似有拱起如中式瓦片那样的圆面立体效果。

其他如纯度也有错视感觉,灰色与艳色相邻,灰者更灰,艳者更艳。

思考题

详读本章内容,认识色彩心理感情对服装色彩设计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