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好的苹果在中国

最好的苹果在中国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不懂技术,天户峪的苹果园里只有树不结果。1999年,该村产的“昊源牌”苹果荣获世博会银奖。这个“苹果”后来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他们将苹果分成4个档次,分级包装。几年间,“昊源”苹果先后荣获“石家庄十佳品牌”、“河北名牌”、“世博会银奖”、“中国名优”等殊荣,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深秋时节,河北省井陉矿区的天户峪居委会(原天户峪村)笼罩在一片金色的秋阳中。村内,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宽敞明亮;村外,红彤彤的苹果坠满枝头,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元,还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科技致富典型村”、“省山区开发小康建设示范村”,“这都是河北农大二十年如一日帮我们发展林果业的结果。”天户峪村民如是说。

上了吉尼斯纪录的苹果

收获季节的天户峪到处弥漫着苹果的清香,充溢着丰收的喜悦。

11月1日,当记者随河北农大的老师来到天户峪时,很快被这里的景色感染了。

20世纪80年代初,天户峪开始种果树。但由于不懂技术,天户峪的苹果园里只有树不结果。绝望之中,村委会找到了河北农大。

了解到天户峪的情况后,河北农大把这里列为该校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园艺系教授、全国著名果树专家马宝焜教授带着一些师生来到了天户峪,对果树“会诊”后认为果树产量、质量上不去,关键在于管理没跟上,他决定进行修剪、环剥、疏花。

一听说要围着树剥一圈3厘米高的皮,村里人一下子急了:“人要脸树要皮,树没皮还怎么活?这些老师怎么这么败家。”

“我再多剥一截树皮树也不会死,如果明年树死了,你们拿我是问。”在立下军令状后,马宝焜教授带领技术员给120棵树进行了环剥。第2年秋天,奇迹出现了,没剥皮的树还是没结果,环剥过皮的树一下子产了几百斤苹果。

在事实面前,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可到了冬季该给果树剪枝时,村民们又不干了。“果是结在枝上的,把枝剪了,果往哪结呢?”有人提出了这个似乎很有道理的问题,大家一下子愣住了。

“不是每个枝都能结果的。在自然状态下,如果不修剪不管理,100个枝只有8个枝能结果,多数枝是无用的枝,它要消耗营养。只有把无用的枝修剪掉,才能保证果枝的营养。”马宝焜教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

“引科技上山,靠科技提水平,向科技要效益。”在无数次的碰撞与磨合后,科学技术开始在天户峪展现出巨大的威力。苹果由以前的几角钱1千克卖到了几元钱,甚至几十元1千克。1996年,天户峪实现了总产值606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成为石家庄市著名的小康村。

1999年,该村产的“昊源牌”苹果荣获世博会银奖。消息传来,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请人在进村的山顶上用红瓷砖砌了一个直径4米、高6米的“红富士苹果”。这个“苹果”后来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

世界级水平的栽培体系

每年的秋天是天户峪最热闹的时候,除了忙着采摘,还要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从远处前来参观的客人。这些参观者近的来自外市外省,远的来自日本、荷兰。

11月1日,当我们来到天户峪的时候,就碰上了几拨参观的人,他们大多是奔着实验园来的。

河北农大在帮助当地发展林果生产的同时,也以基地林果场为依托,先后开展了“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苹果三优一化技术构建”、“果树篱壁树形与示范园建设”等多项科研课题,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实验示范园。

“苹果抗寒矮化砧木的筛选与利用”是省科技厅1999年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其主要目标为研究及筛选适宜我省及华北地区苹果生产中应用的既抗寒又矮化的砧木。

为了选择一种符合条件的砧木,马宝焜带着课题组选了5年,搜集了国内外主要苹果矮化砧木17种,先后建立了4个实验示范园,对供试砧木的抗寒性、矮化性、亲和性、繁殖特性及生理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出了3种砧木。不仅为开创“三优”栽培体系即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良栽培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实现创新型苹果生产提供了条件。五年来在河北、天津、陕西等地累计推广面积376.7公顷,增加经济收入513.95万元。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天户峪建立了“三优”实验园,开展了“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课题研究。课题完成后,众多国内外果树专家及各级领导前来参观、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著名果树专家王汝谦说:“该技术及生产的效果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应该是国际领先水平。”多次前往日本考察苹果生产的著名果树专家、陕西铜川果树中心主任肖宝祥说:“以前总以为最先进的栽培体系在日本,今天我看到你们的示范园,应该说最好的苹果是在中国。这种栽培模式要超过日本,绝对是世界水平的。”

2003年10月,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为改进我国苹果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路和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简化修剪、提高果品质量技术体系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个科研项目鉴定完成后,农大专家总是在天户峪率先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国内首创的抗寒矮化果树篱壁园,既节省了投入,又提高了果品产量和品质,被省林业局评为果品示范园区。20年来,该基地共培育出70余个果树新品种,其中“天红一号”“天红二号”有关部门已经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小山村走出大联合之路

“昊源优质果品协会科技传播站”坐落在天户峪旧址的南头。为了建好这个传播站,天户峪投入了80万元。每年到了果树生长的关键季节,这里就会聚集邻乡甚至邻县的大批果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河北农大老师的建议下,天户峪为自己的苹果申请了“昊源”牌商标,并成立了“石家庄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改进了苹果包装。他们将苹果分成4个档次,分级包装。极品果8个一箱、每箱80元,精品果10千克一件、每件100元,特级果15千克一件、每件90元,普通果每千克6元。通过分级包装,不但使整体效益比分级前提高了30%,也使消费者对“昊源”苹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几年间,“昊源”苹果先后荣获“石家庄十佳品牌”、“河北名牌”、“世博会银奖”、“中国名优”等殊荣,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天户峪的果品发展面临着瓶颈。“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取得更大的利润。”在河北农大专家的倡导和协助下,当地成立了以昊源林果场为龙头的“井陉矿区昊源优质果品开发集团”,实行村企分开的企业化运作,为将林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平台。

2003年,“昊源优质果品协会”成立,该协会以河北农大专家为依托,向周围进行技术辐射。

他们采取成人夜校、现场培训等形式多方位培养人才外,河北农大为该村培养的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了“二传手”。他们组成了技术服务队,除了完成村里的生产任务外,还到周围县市进行技术服务。技术能手刘蜜英告诉记者,她自村里建园时便进园工作,一直干了20年。这些年每年冬春她都要到外地进行果树修剪等服务,光这一项也挣了不少钱。

“昊源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逐渐得到了推广。到2005年,昊源优质果品开发公司已在石家庄市6个县的116个果园辐射面积达到3000多公顷,年产果品12万吨,经济总收入2000余万元,销售网络延伸到山西及京津市场。

(选自《果农之友》2007年第2期)

点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天户峪引科技上山,靠科技提水平,向科技要效益,这是昊源苹果成功的秘笈。具体表现为:一、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形成“世界级水平的栽培体系”;二、创新思路,扩大宣传,“上了吉尼斯纪录的苹果”;三、品牌优势,选优育优,科学营销,做好做大。四、技术服务,提升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