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现实考量

基于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现实考量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并非易事,因为北京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实际的宜居城市评测指标体系具有较大差距。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安定的城市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良好的邻里关系及和谐的社区文化。

(一) 宜居城市: 从内涵到评测

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David L.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宜人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的解决所带来的宜人; 第二,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 第三,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1961年,WHO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 (Safety)、健康性 (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 (Amenity)”。怎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对宜居城市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形式和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①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因此,“宜居城市”并非是某个城市的专有或代名词。

②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即一个城市是宜居城市,是它相对其他城市或相对于过去而言,因此,是否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要看参照城市及自身发展的历史。

③宜居城市是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与居民的个人属性,即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和宜居建设的重点要充分考虑居民的评价,而不能单纯出自政府的主观意愿。

④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高低,更重要的是要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

宜居城市的评测中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在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①宜居城市应该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 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声、振动等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被控制在最低。

②应该拥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③气候条件比较适于人类日常行为活动,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应该具备五个条件:

①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也就是说,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善的防灾与预防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

②宜居城市应该能够提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条件。

③宜居城市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④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的公共服务。

⑤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

由此可见,宜居城市的创建一方面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自然—社会—人文系统能够整合发展,其本身是一种复合的城市发展观和社会实践形态。

(二) 北京之宜居城市: 从应然到实然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首次提出2020年北京建设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也使“宜居城市”这个概念从理论层面提到了实践层面,具有非常清晰可见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空间。然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并非易事,因为北京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实际的宜居城市评测指标体系具有较大差距。北京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1363.6万人增长至2069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4127元增长至2010年87475元。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生活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对北京环境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增多。截至2011年,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389.7万辆,耗能690万吨标准煤,占生活消费耗能的52%,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北京空气的主要污染源。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837.4万人,占就业总数的75.6%,是就业吸纳的主渠道,这种产业结构的存续具有较大惯性,增加了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困难和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可以说,北京在建设宜居城市进程中,从大气污染治理到土地资源利用、从人口规模暴增到环境污染治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均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从源头上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与预警体系。

北京在迈向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紧紧结合,在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和进展: 第一,城市宜居性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自然环境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目前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自然环境条件、绿地率、环境负荷度、农地保护面积、进入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等自然环境影响因子是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在生态文明规划中都应有相关的定量要求和保护性政策。第二,城市建设环境。要有便捷通畅的交通,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充分的就业机会,稳定的居民收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这里最应强调的是,北京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要素统筹考虑,将社会要素、人口要素、经济要素与生态要素融合贯通发展。第三,社会质量环境。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安定的城市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良好的邻里关系及和谐的社区文化。市民具有获得文化的愉快,社区具有精神文明的氛围,城市具备良好而完备的公共健康与社会福利保障。第四,城市自然环境。宜居城市的建设应以居民健康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为核心,评价居住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堆弃、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工厂与生活噪声等环境问题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满意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