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稳定粮食价格的经济手段

稳定粮食价格的经济手段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我国粮食价格的调控途径,我们做出以下的分析和建议。在许多沿海城市,粮食价格升高的问题尤为严重。同时,中间商对通货膨胀损失的转嫁,也使得粮食价格进一步攀升。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有助于粮食价格的降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粮食生产者获取更高的收购价格,从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7.4.1 粮食价格稳定手段

国家对粮食价格的调控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稳定粮食价格的基本手段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相适应。结合相关资料,我们认为粮食价格稳定手段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相类似,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是指国家通过履行其行政职能和权力,通过各级机构,以政府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方式来影响和调节粮食价格。具体的方式:通过粮食限价、改变市场制度、集中按政府制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粮食来满足消费的基本需求等方式影响粮食价格。在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我国以此方式来稳定上海的米价,对投机分子进行了有效的打击。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见效快,适用面广,能直接绕过市场本身所形成的均衡价格,直接作用于需求,对粮食的分配进行调控,从而起到平稳物价的作用。但是,这需要国家有雄厚的粮食储备以及资金来维持粮食供给。同时,由于政府提供的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反而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打击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加剧了消费者需求,造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不平衡。因此,虽然这种手段能极大限度地消除粮食价格波动,但难以在根本上解决物价波动问题。因此,这种手段一般是作为辅助手段补充使用。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最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是粮食价格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等。常见的有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供给、稳定物价,比如对猪肉的补贴等。经济手段的优点在于其方式的可选性多,使用灵活,能够改变现有市场的供需结构,从而使市场达到对国民经济最有利的均衡点。与此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控,总体社会成本也比较小。但是,此类调控的力度不易掌握,其效果会受到市场上交易者反应的影响,从而偏离甚至背离原有目标;另外,由于传导过程复杂,在短期内很难见效,有时候还会矫枉过正,传递出错误的市场信号,加剧粮食价格的波动。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约束行为人的行为及其权利义务。相关经济法律法规有利于制约部分市场投机分子的投机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热钱涌入正常运行的市场。从而保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也有利于市场价格的形成,使粮食价格的稳定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同时,法律性本身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惩治扰乱市场(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投机分子甚至诈骗分子,是市场得以良好运行的前提。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许多相关利益以及权利义务的界定还没有明确,所以许多经济行为人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并不合理,比如对农副产品的炒作。因此,法律手段也是我国稳定粮食价格的重要手段。

7.4.2 我国粮食价格调控途径与建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强调“以农为本”的治国方针。如今,我国人口众多,但能够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紧张。然而,粮食是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敏感性强。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入,我国粮食市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结合我国粮食价格的调控途径,我们做出以下的分析和建议。

(1)明确政府的职能。

自2008年以来,我国各地的粮食价格和肉类价格都经历了新一轮的上涨,CIP也随之升高。国家首先做出了明确的行政责任规划指示,即所谓的“米袋子省长负责,菜篮子市长负责”。明确的行政责任规划有助于明确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责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有利于调高各类经济政策的传达、实施和执行。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经济利益,所以,明确规划行政责任是一切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和贯彻的重要前提,只有中央和地方齐心协力,才能使政策获得最好的效果。

(2)完善对城市食品供应的规划。

在许多沿海城市,粮食价格升高的问题尤为严重。这些城市往往过于重视工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资源被用于地产开发、新建企业等,许多农产品主要都从外地进口。然而随着人力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费用的提高,必然造成粮食成本的上升,导致粮食价格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城市发展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盲目追求单一形势的经济发展。如今,我国许多城市都把发展IT、金融等行业作为规划发展的优先目标,鲜有把农业规划纳入城市配套设施发展中的。这种盲目地、不可持续地追求热门行业发展的行为使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投入其他行业,从而忽略了农业的发展。

(3)加大对农产品的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是一种速度快、规模大、对象明确的经济调控政策。在粮食价格的调控中,财政投入不可忽视。粮食价格走高,是由粮食的供给来决定的,稳定的粮食价格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粮食供给来维持,因此我国应该首先加大对各种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投入。例如,我国如今对超级稻的研究已经初具成果,这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非常有利。

在通过财政资金拉动供给的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大对水利等农业服务行业的建设和投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水利和相关预警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4)增强环境保护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农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发展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目前,我国主要河道和大气污染严重,大大提高了农业用水的使用成本。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变相造成农产品供给的下降。

与此同时,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生产设备、化肥等行业的配套发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支撑,例如水利、化肥、农业科技以及自然灾害的预测等。

(5)减少中间环节。

我国大量的农产品不是通过直接销售的方式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有数据显示,我国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了物价的20%~40%。具体到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难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般要经过田头收购、一级批发、二级批发、零售终端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伴随着运输、装卸、包装、损耗和人工等多项费用,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方因为粮食收购价格低廉而降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中间商对通货膨胀损失的转嫁,也使得粮食价格进一步攀升。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有助于粮食价格的降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粮食生产者获取更高的收购价格,从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6)调控其他暴利金融行业,引导资金流入农产品行业。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异常火爆,我国房地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对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被吸引到房地产行业,使得我国农业市场吸收的资金受到挤兑,造成农业民间资金的流失。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甚至长期在外打工,主动放弃了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其他行业相对丰厚的回报率也降低了人们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7)完善市场结构、价格传导机制以及信息传导机制。

一个市场总有许多的利益团体,其对粮食价格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当热钱对粮食市场造成影响的时候,由于我国市场本身的自动调节和抵御的能力较弱,所以除了政府采取直接措施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外,似乎没有别的利益团体和力量对热钱和游资进行相应的缓冲。与此同时,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也存在问题,居民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市场虚假信息的影响,甚至媒体辟谣也不能改变消费者的盲目情绪。因此,我国粮食市场不仅需要企业和政府,还需要媒体甚至公益企业参与其中,使粮食价格的变动有一个自觉的调控过程,从而稳定我国的粮食市场。另外,还需要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避免各种不稳定市场因素对市场秩序造成干扰。

(8)健全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

今年上半年,各种游资对农产品的恶意炒作严重。许多投机者利用手里的资源操纵部分粮食的供给,并散布许多扭曲的消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调控体系的建设,以此加大我国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健全的粮食储备和调控有利于稳定因小概率事件造成的粮食价格波动。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主体,储备的动用权归中央所有。虽然这种调控方式的力度大,有效性强,但是其成本过高,而如今国内和国际粮价的波动日益频繁,特别是针对国内局部区域的粮食价格的短期波动来说,这种调控方式显然缺乏灵活性。因此,粮食储备和调控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包括:第一,加快建设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使地方政府有相对正确的粮食价格调控手段用于应对短期、局部的粮食价格波动;同时增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粮食储备体系的区域间合作。第二,通过财政或者相关政策提高个人和企业粮食储备的积极性,比如组织粮农通过建立集体储备企业的形式来对局部的粮食价格进行调控。第三,加大对粮食储备体系的科技投资,提高其粮食储备质量、存量以及种类;同时,提高运输和周转效率,优化安排粮食储备结构,提高粮食储备的调控能力。第四,建立合理的内部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因为上述企业和组织有一定的能力对市场价格进行调节,具备影响和操纵市场价格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建立适当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界定其行为范围,避免权力的滥用。第五,健全储备粮食的市场投放机制和监督机制,使粮食能准确有效地投放到相应市场,并且做到适可而止,避免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影响而进一步扭曲市场价格,影响粮食的供给政策,打压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9)加强农业产品自给率。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产业,其自给率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极易受到国际粮商的操控。如今,我国大豆等粮食作物很大一部分都要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由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粮食价格很容易受到大型国际粮商的操控。由于粮食价格的相关性,大豆、食用油等价格的上涨往往成为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先导因素。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产品的本土化和自给率相当的重视。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国家民生的核心,同时许多商品的价格也以农产品的价格为基础,因此我国必须保证农业的绝对独立性,必须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能够支持国家的发展水平。

(10)优化粮食价格调控途径,提升宏观调控效率。

建立动态化粮食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以粮食库存释放实现即期调节,以粮食库存调节与外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短期调节,依靠科技进步、保护耕地、外贸等手段进行长期调节。在即期,释放粮食库存,加大成品粮投放,实现粮食供求即时平衡,化解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在短期,采用调节粮食储备与粮食进口相结合的方式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进行调节,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来增加国内粮食的供给。从长期来看,首先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发明创新并推广高产的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其次,实施长期稳定的土地保护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从而保证粮食的有效供应;最后,积极利用国际贸易政策,以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降低粮食进口关税、调整进口粮食结构等,实现粮食进口结构优化,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

【注释】

[1]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