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机农业对土壤的规定

有机农业对土壤的规定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长期浅耕,造成清河县土壤耕层浅薄,而犁底层逐年加厚,使土壤比重增大、空隙度降低,影响了作物的根系伸展和对深层养分、水分的吸收利用;部分土壤质地不良,需要改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使清河县的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耕地资源评价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认为清河县耕地资源具有下列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土壤质地、土体构型较为适中。清河县大部分的土壤为潮化褐土,表层质地为壤质和沙质,其中轻壤质、中壤质所占比例较大;土壤通气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地面开阔平坦,适宜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水利设施建设。

2.不利因素 耕层较浅,犁底层厚且紧实。由于长期浅耕,造成清河县土壤耕层浅薄(仅有15cm左右),而犁底层逐年加厚,使土壤比重增大、空隙度降低,影响了作物的根系伸展和对深层养分、水分的吸收利用;部分土壤质地不良,需要改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使清河县的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耕地总面积50.6万亩,其中水浇地50.6万亩。粮食总面积50.5万亩,总产量万吨;棉花种植面积21.4万亩,总产量1.7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293亩,年产量424吨;蔬菜播种面积6525亩,总产量15121吨。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锐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土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中低产田肥力减退。由于产出粮食的压力大,物质能量投入不足,土壤养分收支逆差逐年累增,中低产田土壤养分出现下降趋势。

(3)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使清河县的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有恶化之势。

3.土地利用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县农作物布局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经济利益、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1)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主要问题是种植业的规模优势发挥不够,原有的区域种植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已不完全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优势产品之间竞争水土资源的矛盾逐步显现,增加了主要农产品结构平衡的压力。

(2)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十分完备,抗灾防灾能力弱。农田水利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田节水灌溉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滞后于生产发展。

(3)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发达,产销衔接不紧密,品牌多乱杂,运销服务、质量标准、标识包装等方面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4)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与农民资本连接、服务支持、利益共享等一体化体系尚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规模小、不稳定的发展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

(5)扶持政策尚不完备。现有支农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