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注浆技术在嵌岩桩中的应用

后注浆技术在嵌岩桩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浆后嵌岩桩的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后注浆技术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桩侧摩阻力,无论嵌岩段或非嵌岩段的摩阻力均有显著提高。其作用原理主要为两方面:①后注浆技术可消除嵌岩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皮、沉渣工艺因素的影响,改善了桩岩接触面的受力特性,从而提高桩侧摩阻力;②后注浆技术可修复施工过程中桩侧岩体产生的损伤,从而可充分发挥岩体的强度,提高摩阻力。

6.4.1 工程概况

焦桐高速泌阳段北起泌阳县东北部象河乡刘岗村,南至王店乡小屯村一带,路线穿越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垄岗及丘陵山地、山前平原、河谷3种地貌类型。

试桩共3根,采用自平衡方法进行静载试验。试桩参数见表6-7。

表6-7 试桩参数

6.4.2 测试结果

6.4.2.1 极限承载力

Z1试桩加载试验共分15级进行,实际加载吨位达2×6564kN。Z1试桩第一次加载(注浆前)极限承载力为10 200kN,第二次加载(注浆后)极限承载力为13 700kN。

Z2试桩加载试验共分15级进行,实际加载吨位达2×4350kN,单桩极限承载力为9906.51kN。

Z3加载试验共分15级进行,实际加载吨位达2×5122kN。第一次加载(注浆前)极限承载力为7877kN,第二次加载(注浆后)极限承载力为11 155kN。

6.4.2.2 分层摩阻力

Z1试桩桩周各土层极限摩阻力实测结果见表6-8。

表6-8 Z1试桩分层摩阻力

Z2试桩桩周各土层极限摩阻力实测结果见表6-9。

表6-9 Z2试桩分层摩阻力

Z3试桩桩周各土层极限摩阻力实测结果见表6-10。

表6-10 Z3试桩分层摩阻力

6.4.3 注浆前后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对比

图6-15为Z1桩注浆前后的自平衡测试曲线。图6-16为Z1桩注浆前后的自平衡测试转换曲线对比。

图6-15 Z1桩注浆前后的测试曲线
(实线为注浆前,虚线为注浆后)

图6-16 Z1桩注浆前后的转换曲线
(实线为注浆前,虚线为注浆后)

图6-17为Z2桩注浆前后的自平衡测试曲线。图6-18为Z2桩注浆前后的自平衡转换曲线对比。

图6-17 Z2桩注浆前后的测试曲线
(实线为注浆前,虚线为注浆后)

图6-18 Z2桩注浆前后的转换曲线
(实线为注浆前,虚线为注浆后)

图6-19为Z1桩注浆前后上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图6-20为Z1桩注浆前后下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1为Z2桩注浆前后上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图6-22为Z2桩注浆前后下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3为Z1桩注浆前后端阻力对比曲线。图6-24为Z3桩注浆前后端阻力对比曲线。

图6-19 Z1桩注浆前后上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1 Z3桩注浆前后上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3 Z1桩注浆前后端阻力对比曲线

图6-20 Z1桩注浆前后下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2 Z3桩注浆前后下段桩侧阻力对比曲线

图6-24 Z3桩注浆前后端阻力对比曲线

由上述注浆前后的对比曲线,可得以下规律:

(1)注浆后嵌岩桩的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S=10mm对应的承载力进行对比,Z1桩在注浆前为10 000kN,注浆后为13 300kN,提高幅度为33%;Z2桩在注浆前为8200kN,注浆后为11 100kN,提高幅度为35.3%。

(2)后注浆技术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桩侧摩阻力,无论嵌岩段或非嵌岩段的摩阻力均有显著提高。其作用原理主要为两方面:①后注浆技术可消除嵌岩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皮、沉渣工艺因素的影响,改善了桩岩接触面的受力特性,从而提高桩侧摩阻力;②后注浆技术可修复施工过程中桩侧岩体产生的损伤,从而可充分发挥岩体的强度,提高摩阻力。

(3)从端阻力对比曲线来看,最大端阻力数值变化不大。主要原因为摩阻力的提高使桩端阻力的作用相对下降。但如果桩端存在沉渣,后注浆技术对于保证端阻力发挥,进而促进侧阻力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