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桩端后注浆桩承载性能数值模拟

桩端后注浆桩承载性能数值模拟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桩端注浆固结体采用直径为Db,高度为D的圆柱体表示计算。未加固体桩顶位移为0.054m,当加固体高度为桩径的0.75、1.5及3.0倍时,桩顶位移分别为0.043m、0.038m、0.037m,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20.30%、29.62%、31.48%。对于桩身轴力而言,桩端固化体的存在主要改变桩身下部轴力分布,桩底部轴力随固化体高度增大而增加。

4.4.1 桩端加固体参数对基桩承载性能的影响

4.4.1.1 模型参数

桩体混凝土采用线弹性模型,地基土采用Mohr-Coulomb模型,考虑桩土之间的相对滑动及土体和桩体的重力。

取两种桩长情况进行计算:①L=50m,竖向边界取2.5L,侧向边界取10D;②L=100m,竖向边界取2L,侧向边界取10D。桩端注浆固结体采用直径为Db,高度为D的圆柱体表示计算。模型示意图见图4-49。

图4-49 计算模型示意图

模型土表面为自由边界,土侧和土的底部取为固定支座。为减少单元网格,考虑到模型的轴对称性,取1/4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不受影响。对称面上的边界条件为:约束垂直于对称面方向的位移。部分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见图4-50。对三角形单元采用6节点等参数单元,对四边形单元采用8节点等参数单元。

图4-50 部分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4.4.1.2 材料参数

为便于计算,假定土体和桩体为均质的,桩顶为均布荷载。混凝土的泊松比为ν=0.2,弹性模量E=2.8×104 MPa,桩径D=2.5m。土体参数见表4-3,桩端加固区参数见表4-4,桩端加固区参数的第一种情况与土体参数相同,为苏通大桥试桩地层参数的加权平均值。

表4-3 土体参数

表4-4 桩端加固区参数

4.4.1.3 模型有效性的检验

为检验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择是否合理,首先不考虑桩端注浆的影响,分别取100m和125m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并与试验资料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见图4-51和图4-52。图4-51中对比桩为2期试桩SZ4(注浆前),其桩长为106m,根据应力测试结果,扣除上部6m摩阻力后所得结果。图4-52中对比曲线为南京水科院离心模型试验结果,模拟对象为苏通大桥主塔下桩长125m、桩径2.5m的单桩。

由上述对比曲线看出,S=40mm时,有限元结果比静载试验结果小4%,比离心试验结果小12.5%;S=60mm时,有限元结果比静载试验结果大5%,与离心试验结果相同。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从总体来看,有限元计算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说明计算模型和参数的选择基本是合理的。

图4-51 有限元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对比

图4-52 有限元结果与离心试验结果对比

4.4.1.4 计算结果

为简化计算,不考虑桩端注浆对桩周土和桩土界面的影响,这并不能反映桩的实际承载力,但当施工参数、土层参数确定时,并不影响桩端加固体参数与承载力提高幅度之间的规律。

取桩长分别为100m和50m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以下计算结果。

1)桩长、直径与承载力关系

(1)桩长50m。当桩端加固体强度相同,直径不同时,计算结果见图4-53。当桩端加固体直径相同,强度不同时,计算结果见图4-54。计算模型的竖向位移分布、应变分布及桩端应力分布见图4-55、图4-56。

图4-53 桩端加固体直径不同时计算结果

图4-54 桩端加固体强度不同时计算结果

图4-55 部分计算模型竖向位移及应变分布

图4-56 部分计算模型桩端应力分布

(2)桩长100m。当桩端加固体强度相同,直径不同时,计算结果见图4-57。当桩端加固体直径相同,强度不同时,计算结果见图4-58。计算模型的竖向位移分布、应变分布及桩端应力分布见图4-59、图4-60。

图4-57 桩端加固体直径不同时计算结果

图4-58 桩端加固体强度不同时计算结果

图4-59 部分计算模型竖向位移及应变分布

图4-60 L=100m时部分计算模型桩端应力分布

2)加固体直径与承载力关系

图4-61(a)为桩长50m时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Db/D的关系,图4-61(b)为桩长100m时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Db/D的关系。

当Db/D≥2时,承载力比值随Db/D变化幅度明显减小,桩越长,表现越明显。对50m桩,当E≤600MPa时,基本不随Db/D变化;对100m桩,无论变形模量大小,承载力比值基本不随Db/D变化。

图4-61 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Db/D的关系

3)变形模量与承载力关系

图4-62(a)为桩长50m时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变形模量的关系,图4-62(b)为桩长100m时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变形模量的关系。对50m桩,注浆后承载力比值随变形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对100m桩,当E≤600MPa时,承载力比值随变形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变形模量大于600MPa时,承载力比值基本不随变形模量而变化。若以100m桩在S=40mm时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当变形模量大于200MPa时,承载力比值就基本不随变形模量而变化。

图4-62 注浆后承载力比值与变形模量关系

4.4.2 加固体形态对基桩承载性能的影响

4.4.2.1 计算模型

实际情况下,由于土体空间分布不均匀、非均质性,固化体的形态是不规则的。为了便于比较固化体形态对桩承载性能的影响,本节将固化体简化为柱形体,如图4-63所示,计算参数见表4-5、表4-6。

图4-63 固化体形态示意图

表4-5 固化体形态参数

表4-6 材料参数

4.4.2.2 计算结果

(1)图4-63至图4-69为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荷载位移曲线与桩身轴力分布曲线。由图可知:对于D/d=1.5时,桩顶位移随加固体高度增加而减小。未加固体桩顶位移为0.054m,当加固体高度为桩径的0.75、1.5及3.0倍时,桩顶位移分别为0.043m、0.038m、0.037m,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20.30%、29.62%、31.48%。变化率增量随加固体高度增大而减缓。对于桩身轴力而言,桩端固化体的存在主要改变桩身下部轴力分布,桩底部轴力随固化体高度增大而增加。桩端轴力:未加固体为3630kN,加固体后分别为5696kN、6389kN、6518kN。对于D/d=2.0时,当加固体高度为桩径的0.75、1.5及3.0倍时,桩顶位移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了22.2%、33.3%、35%。对于D/d=3.0时,桩顶位移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了,桩顶位移分别为24%、37%、40.7%。

图4-64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荷载位移曲线D/d=1.5

图4-66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荷载位移曲线D/d=2.0

图4-68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荷载位移曲线D/d=3.0

图4-65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轴力分布曲线D/d=1.5

图4-67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轴力分布曲线D/d=2.0

图4-69 不同固化体高度下轴力分布曲线D/d=3.0

(2)图4-70、图4-71、图4-72为不同固化体宽度下荷载位移曲线。由图可知:对于H=3.0d,固化体直径为桩径的1.5、2.0及3.0倍时,桩顶位移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了31.48%、35.2%、40.7%。对于H=1.5d,桩顶位移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了29.5%、32.8%、37.5%。对于H=0.75d,桩顶位移较未加固时分别减小了,桩顶位移分别为20.5%、21.9%、24.9%。

图4-70 不同固化体宽度下荷载位移曲线H=3.0d

图4-71 不同固化体宽度下荷载位移曲线H=1.5d

(3)图4-73为固化体直径与承载性能关系曲线。由图可知:当H=0.75d时,固化体直径增加对承载力提高变化不大,当H=3.0d时,承载力随固化体直径增大而增加。可以看出,对于固化体对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就本专著所涉及的工况,固化体直径及高度宜为桩径3.0倍以上。

图4-72 不同固化体宽度下荷载位移曲线H=0.75d

图4-73 承载力与固化体直径关系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