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中国大地上流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只剩下两种模式:其一,与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学校联合搞的所谓合作办学;其二,现有体系下的分类改革。基于上述现实,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旧瓶装新酒。现在的问题是,旧瓶装新酒也面临诸多困难。关键是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主要负责人是上级任命的,而上级在既有框架下经常喜欢旧瓶装旧酒类型的人。上级要求的首要标准是忠诚而非能力,这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空间日益狭窄化的主要原因。

1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旧瓶装新酒

科学网上看到一则很有冲击力的新闻:“南科大教授李元杰:港教授是朱清时赶走的”(朱建华,长江日报,2011.8.5)。关于人事纠纷的话题我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文中提到朱先生办学奉行三个崇拜:崇拜院士、崇拜洋人、崇拜港人。不知这句话是否是朱先生说的,以朱先生行走中国江湖的经验,估计可能性不大。但这不表示他心里不这么想,这是当下中国精英的固有思维模式,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即便直率地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反正国家目前的人才政策的现状就是如此,说说又有何妨呢?总比那些藏着掖着的要好许多。

其实,自从几个月前看到南方科技大学的董事会章程与人选出台后,我已经不再关注它。该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其实已经结束了。以前曾撰文说过,朱先生的教育改革,貌似激进,实则保守。如今中国大地上流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只剩下两种模式:其一,与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学校联合搞的所谓合作办学;其二,现有体系下的分类改革。至于两种改革的后果,可以简单地说,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合作办学的结果就是四不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大学的独立性缺乏有效保证。而分类改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配套措施保证与支持,就会演变为朝三暮四的游戏。把老师与学生再操练一遍,最后大家都莫名其妙,不知所往。它的骨子里仍是新瓶装旧酒:看起来很新,实则乏味。

基于上述现实,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现有的体系、架构以及社会的认可度,把这个旧瓶子里慢慢添加进去一些新东西,久而久之,一种新的气象就会出现。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培育新人。毕竟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急不得。这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唯一可行的出路,运行的阻力与成本都比较小。其实要做到这点也是很不容易的,它首先需要一个有学术理想、有企业家能力以及外交家的公关能力的教育家。这个要求太苛刻,但是即便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至少要满足前两个条件,即学术理想与企业家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人的学术理想,为大学注入新的思想;通过其个人的企业家能力让大学获得持续的发展。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有望通过20~30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新人(这个时间的根据是基于当下从小学到博士后,需要24年时间,再加上5年的锻炼时间而来),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进而推动中国的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旧瓶装新酒也面临诸多困难。关键是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主要负责人是上级任命的,而上级在既有框架下经常喜欢旧瓶装旧酒类型的人。上级要求的首要标准是忠诚而非能力,这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空间日益狭窄化的主要原因。4年前与朋友们在湘江边上喝酒聊天时曾谈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容易成功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薄弱环节:一些所谓的三流学校(没有任何贬义)。因为上级对他们的看管比较松,因而可以私下里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改革。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这些学校的领导人不思进取,白白浪费机会,自甘平庸。因此,我们就遭遇了中国最为诡异的现实,有N多人才,就是办不好一所有性格和神韵的大学。因为所有的希望就沦落为把希望寄托于上级派来一个好领导,而这基本上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习惯了守株待兔,这种信念顽强而执著,无聊之时,偶尔会高喊两声:兔子啊,兔子,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其实,在中国办教育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耕读传统,寻常巷陌人家,即便家里再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读书,希望借此改变命运(今天越来越难了)。这种文化背景,以及考生的众多,保证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几乎不存在台湾那样的生源短缺的现象,因此,只要稍微付出一些努力,办好一所大学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回想一下民国时期的大学,几个名人聚在一起,再找几个投资家参与就能办成一所有模有样的大学,怎么我们今天反而不会了呢?我们缺少了什么?正是缺少的那点东西,才是我们努力改革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