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设计要“老酒新装”

教学设计要“老酒新装”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之前,我看了其他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尽管我不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有价值,但继承本身也是创新,我们要善于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者,氧化镁的化学式以及后续反应中的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需要在此强化。遗憾的是,学生们没有看到“守恒”现象。其实,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之上,只有明确学生的基础,才能指引学生取得进步。

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期间,我经常为能否设计出精致的、能够体现教学设想的教案绞尽脑汁。因为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存在无效的可能,无效则意味着教师的失责,但是精心的准备也应符合教学现状。

在上“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之前,我看了其他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尽管我不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有价值,但继承本身也是创新,我们要善于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上课的前一周,我翻出了往年的教案细细研究。

过去的上课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化学反应,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学生的答案如果不一致,就用实验进行证明。

于是进行分组实验,分别称量氢氧化钠硫酸铜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凸显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全部”“参加”“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等,第二环节便告一段落。

第三环节教师指出化学的特色——微粒观,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守恒”的内涵,进一步认定质量守恒的本质。

第四环节:评说化学史。

第五环节:应用训练。

这五个环节既贯彻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程序,又体现出了化学的微粒观,而且对化学史的评述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发展的一脉相承,可谓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按照这样的模式上课,教师会省很多力气,但是对照现在的教学后,我却发现了诸多不妥。

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我的教改理念就是对化学观念的渗透,包括“微粒观”“分类观”“实验观”“化学价值观”等,这些虽是教学的“暗线”,但却是需要突破的重点。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只要看到宏观现象,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微观知识,只要存在问题,就会自然地想到进行实验探究,这让我很欣慰。

那么,学生会从这个角度分析物质质量的变化吗?

我想试一试。课前我试探着问几名学生:“你们认为物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变大还是变小?”

“老师,您怎么糊涂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既然是重新组合,质量能变吗?”

当微粒观进入学生的思维,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工具的时候,再去故弄玄虚,就会失去教学的本真。

于是我采取了新的方案。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我只准备了一项分组实验: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白磷燃烧、镁条燃烧、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均作为演示实验。课堂是由我的演示实验“镁条燃烧”开始的。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依然像刚接触化学时一样,尽管镁条燃烧的实验已经演示过。演示这个实验有很多作用,首先这个内容早已被学生所熟悉,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同时,由此过渡到白磷燃烧也顺理成章。再者,氧化镁的化学式以及后续反应中的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需要在此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常见的反应,能引发学生思考:原来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也隐藏着新的知识,这些都是我的“嵌入”理念。

果然如我所料,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总质量”并没有成为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当学生能用微粒观来解释时,就自然地将宏观认识和微观界定连在了一起。

我没有急于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进一步进行验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影响实验效果的外在因素,包括反应条件、反应装置等。同时,我想让学生在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科学研究的周密性和全面性。

正如我所料,学生产生了怀疑,因为实验的结果是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比反应前减轻了。分析原因后学生统一了观点:该反应释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否则质量应该保持不变。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要求学生再进行实验设计!

有的学生提出了将仪器密封的想法,有的学生说要加一个塞子,有的说要放一个气球,有的说要保证容器足够大,或者药品足够少,等等,此番争论让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够思考,能够振奋,热闹一些也不是坏事。

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气球的仪器,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探究实验。遗憾的是,学生们没有看到“守恒”现象。于是学生有猜测是浮力问题的,有说是称量失误的,无论如何,在他们心中,质量就应该是“不变”的。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再让学生在实验设计问题上争执下去,但是我相信,有研究能力的同学一定不会就此停止思考。

接下来,我演示了白磷燃烧实验,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这个实验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分析“密闭”容器的内涵所在,并由此引出对波义耳实验的评价,体会实验设计的严谨性。随后,我和学生又共同操作演示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让学生体会这个实验不必密封的道理。

从实验可以看出,学生一直在用质量守恒的观点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在尚未总结定义之前,质量守恒已经成为他们认知中的经验。因此,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的总结,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一件事。随后是课堂训练。

课程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这样的设计和以前相比的优势之处。我记得,以前讲这节课时,为了避免学生说出“原子重新组合”这个观点,只是提出让学生“猜想”,并没有询问原因。事实上是教师不敢问,怕学生的回答脱离教学设计,将教师陷于被动局面。现在想来,以前的设计是在上教师的课,是脱离教学现状远离学生的课。其实,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之上,只有明确学生的基础,才能指引学生取得进步。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在流动的教学中找到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是学生自然的、对未来学习的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