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顽皮的少年

顽皮的少年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他哥哥相比,奥斯特瓦尔德与母亲的感情更为亲密,而且身材、性格也与母亲相仿。这次成功,不但令奥斯特瓦尔德自己,而且令家人和见过的人为之震惊,为之兴奋。也许正是由于有了儿时的这种经历,使奥斯特瓦尔德直到成名之后仍对考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及知识水平。而当奥斯特瓦尔德晚年回忆起这一幕情景时,他仍为自己最亲爱的母亲感叹不已。

聪明、顽皮的少年

1853年秋天,俄国拉脱维亚的首府里加,这个波罗的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内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不过,这样繁荣的日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人们都习以为常了。

但对于G·奥斯特瓦尔德一家来说,1853年9月2日,是一个令人高兴又难忘的日子,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也正是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 1853-1932)。

看着怀中啼哭的婴儿,E·洛伊克尔的心中泛起无限爱怜。她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早年随父母从德国黑森迁居到此。她酷爱音乐,这种禀赋日后为奥斯特瓦尔德所继承,他能演奏小提琴、钢琴。母子间常常以音乐作为桥梁,使心灵得到极好的沟通。与他哥哥相比,奥斯特瓦尔德与母亲的感情更为亲密,而且身材、性格也与母亲相仿。

父亲同样也是来自德国柏林移民的后代,他开了一个作坊,以制作木桶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希望儿子将来长大了能做一名工程师。小奥斯特瓦尔德虽然也像父亲一样心灵手巧,擅长绘画和手工制作,但他终究还是没能如父亲所愿,而是成了一位大化学家。这是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不过,这将是后话。

对于一个并不富足、需要全家人辛勤劳作的家庭来说,孩子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的。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小奥斯特瓦尔德开朗、活泼而且充满幻想。他独自坐在小河边钓鱼,虽然小心翼翼地时刻担心着水蛭会来咬他,可他还是满心憧憬着小鱼儿会上钩。他时常躲着妈妈与小伙伴们沿着小河探险,仿佛那是一个有着无穷秘密的童话王国看见别的小朋友要用竹枪打鸟,好心的小奥斯特瓦尔德就赶快设法把鸟儿赶走,不让它们成为牺牲品。

小学毕业了,父亲把小奥斯特瓦尔德送进了一所新型的五年制实验中学。头一年他是个听话的好学生,各门成绩都很拔尖。但随着年龄增长,课本上那点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那日益广泛的兴趣了,他开始从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和活动中去寻找自己更感兴趣的知识。他最喜欢读《园亭》,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份少年周刊,主要介绍德国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工业蓬勃发展的情况,如此新颖的内容自然使奥斯特瓦尔德成了它的忠实读者;他最喜欢上博物课(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常识课),喜欢去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捕捉各种形状的小昆虫。

有一天,奥斯特瓦尔德偶然看到了一本讲怎样制作焰火的书,上边写满了各种常用的化学药品,还标明了化学式,可是这个二年级的学生根本看不懂,化学课要等到五年级才上哩!不过,只要一想到焰火放出的美丽光彩,强烈的学习和制作的欲望便产生了!他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先在父母的支持下用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一些简单的药品如硝石、硫黄等,再把父亲特意腾出来的杂物间改成一间小实验室,然后又利用假日去建筑工地打工,同时把和妈妈一起做的一些小玩意拿出去卖,用挣来的钱购买玻璃管、烧瓶等必需的器皿。这样,他终于建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化学实验室。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只要一有空,奥斯特瓦尔德就钻进他的小实验室里。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书上所说,但他严格地按照其中的说明和图示来进行实验。爸爸妈妈时刻为他担心着,因为他们知道硝石、硫黄是易燃易爆的物品,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酿成危险。但他们没有阻拦,他们心里明白,让儿子自己去试一试,更有好处。有一天晚上,奥斯特瓦尔德兴冲冲地跑出了实验室,把全家人都叫到院子里,不一会儿,一束美丽的火花真的在半空中迸发开来,实验成功了!

有了这个成功的试验,奥斯特瓦尔德更愿意做实验了。接着,他领导着小伙伴们试验爆竹,获得成功。很快,他又迷上了照相。他用父亲的空烟盒作暗箱,用母亲的观剧镜作镜头,自己动手制造了一架简易照相机;并且学会了制作感光底板和照相纸,不久就洗出了第一批照片。这次成功,不但令奥斯特瓦尔德自己,而且令家人和见过的人为之震惊,为之兴奋。

除了这些小制作之外,奥斯特瓦尔德还喜欢绘画、喜欢音乐、喜欢读文学作品。然而,这众多的兴趣和爱好分散了他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他的学业,三次留级(其中有两次是重读半年),5年的课程用了7年才毕业!临近毕业考试时,他不得不突击复习,好在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总算过了这一关。也许正是由于有了儿时的这种经历,使奥斯特瓦尔德直到成名之后仍对考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及知识水平。不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从奥斯特瓦尔德的经历中得出取消考试的结论。我们反对那种应试教育制度,提倡改进、完善我们现有的考试体系,使它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出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

当时,在俄国统治下的拉脱维亚,十分注重人文教育,即使在奥斯特瓦尔德就读的实验中学,虽然是一所施行新式教育的新型中学,也还是把人文教育放在第一位,学生不但要学习俄语,还要学法语、拉丁语和英语,并要学习历史、地理等,到高年级时才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而奥斯特瓦尔德偏偏不喜欢上语言课,以至于因俄语不及格,中学毕业后还得再补习半年才能升入大学。这种对人文教育的偏见在奥斯特瓦尔德的有生之年一直保留着,甚至当他在莱比锡大学执教后还多次为呼吁取消大学中的人文教育而四处游说。

尽管奥斯特瓦尔德聪明好学、勤于动手,但这丝毫没能改变因成绩不好而留给校方的不良印象。当时一些人根据他的性格曾预言他将来会一事无成,显然,他完全不是学校应试教育所要塑造的那种典型。

在等待着通过补考、进入大学的那半年里,奥斯特瓦尔德一边复习,一边又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给几个准备上中学的孩子做家庭教师。这是他第一次体验从事教育工作的滋味。他利用这笔收入为妈妈买来一台缝纫机,这份爱心使妈妈流下了热泪。而当奥斯特瓦尔德晚年回忆起这一幕情景时,他仍为自己最亲爱的母亲感叹不已。

不过,奥斯特瓦尔德也做了一件不能使母亲称心如意的事情。妈妈坚持要把儿子送进彼得堡的美术学院,希望他专攻绘画。可父亲主张儿子应该上理工大学。后来,奥斯特瓦尔德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因为从他自己的内心深处来说,对自然科学的热爱还是远远胜过了对艺术的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