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核武器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
1945年7月16日5时29分45秒,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尔多试验场,进行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爆炸威力相当于1.5万~2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当量约2万吨TNT的原子弹,用B-29轰炸机运载,分别投掷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地。结果是:广岛伤亡约14万人,破坏范围14平方公里;长畸伤亡约9.5万人,破坏范围4.7平方公里。核武器从此迈进了战争的门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各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基础上,进而研制了爆炸威力更大的氢弹。我国为了遏制战争,打破核大国的核讹诈,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核爆炸试验,并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
二、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表示。它的含意是指核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如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它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与外观景象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分为:空中爆炸(比高大于60)、地面(水面)爆炸(比高大于0而小于60)和地下(水下)爆炸(比高小于0)三种爆炸方式。由于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不同,其外观景象和杀伤破坏作用也不相同。
1. 空中爆炸
外观景象是首先出现耀眼的闪光,接着出现一个明亮的火球。火球不断翻滚扩大上升,逐渐变暗,几秒至十几秒后,变成一个灰白色云团,以很快速度上升并不断膨胀。同时地面掀起一个粗大的尘柱,以更快的速度追赶云团,形成高大的蘑菇状烟云。烟云停止上升后,随风飘移逐渐消散。核爆炸时在一定距离内还可听到爆炸的巨大响声。
2. 地面(水面)爆炸(简称地爆)
它的外观景象与空中爆炸相似,所不同的是,火球与地面接触时为近似半球形,烟云颜色深暗,尘柱粗大,烟云和尘柱从形成时就连接在一起。
3. 地下(水下)爆炸
通常看不到闪光和火球,在一定距离内能感觉到强烈地震,形成较深弹坑。水下爆炸,海水掀起形成空心水柱和菜花状云团,水柱回落,可形成放射雨降落。
通过观察外观景象,可以粗略地判断爆炸方式,及时分析敌人进行核袭击的目的和杀伤破坏后果,对预测放射性沾染的情况和确定防护行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核爆炸景象
四、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及其防护
1. 热辐射
热辐射曾称光辐射。核爆炸形成的火球辐射出的光和热叫热辐射。在爆心可形成几千万摄氏度的高温,辐射出大量热能。如当量100万吨的核爆炸,在距离爆心投影点3公里的距离上,可使钢铁和地表面熔化、木制品碳化。
(1)热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
热辐射作用到人体可直接烧伤人员暴露部位(手、脸、颈部)的皮肤。在距爆心较近的地区吸入了被热辐射加热了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
人员直视火球,可能造成视网膜(眼底)烧伤。热辐射在更远的距离上造成闪光盲,引起视力下降、眼前发黑、眼花和视物模糊等症状,如持续时间较短,不经治疗就会自行恢复。
热辐射引起服装或装备、工事、建筑物等着火而造成人员直接烧伤。
热辐射对物体的破坏,能直接引起某些物体燃烧、灼焦或熔化,引起大面积火灾。
(2)对热辐射的防护
在发现核爆炸闪光后立即闭眼,不能直视火球。一切遮光的物体,对热辐射都有防护作用。掩蔽工事和地下室的人员完全可以避免热辐射的伤害。在一定距离内,衣服对热辐射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特别是宽大、厚密、白色和浅色的衣服防护效果较好。人员在开阔地面上,发现闪光应背向爆心迅速卧倒,脸朝地面,两前臂交叉枕于头下,双膝微屈,腹部提起,两腿并拢,两脚平伸。
物体表面涂黄泥、白灰、防火漆或将物体掩盖、掩埋,都可防止热辐射的破坏。
在居民区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核袭击前应加强消防工作,落实消防措施,清除或掩盖易燃物。
2. 冲击波
在核爆炸瞬间,火球温度达几千万摄氏度,压强可达几百个大气压。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急剧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高压高速向四周传播的气浪,就形成冲击波。
(1)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
由高速流动空气所产生的动压,能将一定范围内的暴露人员抛出数米至数十米之远,造成皮肤损伤、骨折、肝脾破裂。核爆炸后所形成的高于大气压的超压能使肺、胃肠和耳鼓膜受到损伤。
从日本广岛调查情况看,有一个离爆心投影点1200米处的人,被冲击波抛出十几米摔伤致死;而另一个人在离爆心投影点800米处,站在河堤上被冲击波抛到河里,仅受轻伤。这说明冲击波抛掷作用主要是把人员抛出去而摔伤。
由于冲击波造成的建筑物倒塌,瓦砾、石块和门窗玻璃碎片飞散,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害。
冲击波的超压和动压作用,可以造成武器装备、工事、建筑物和各种物体的破坏。超压能使其变形、压坏,动压能把物体抛移、摔坏。
(2)对冲击波的防护
看到闪光后,迅速利用地形、地物就地卧倒。利用山地、土丘、森林、坚固建筑物背向爆心的一面进行防护,可以减轻或避免冲击波的伤害。
城镇居民区人员及室内人员,应注意避开门窗、玻璃和不坚固的建筑物。
3. 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是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从火球和烟云中辐射出来的大量丙射线和中子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五官所察觉,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它像医院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
(1)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
丙射线和中子流贯穿人体时,使肌体组织细胞电离,引起各器官生理机能失调,产生一种疾病叫急性放射病。
早期核辐射会使某些物质改变性能或失效。在照射剂量为3~5伦时就会使摄影胶卷感光,2000伦以上时会使光学玻璃变暗,维生素B12等少数药品会因早期核辐射的作用而失效。早期核辐射照射到土壤、食盐、碱和某些金属(特别是锰钢和铝合金)器具上,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对人员也会造成伤害。
(2)对早期核辐射的防护
早期核辐射虽有很强的贯穿能力,但能被各种物质层削弱。物质层愈厚、密度愈大,削弱得越多。构筑各种工事、地下室并在顶盖上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层或设计一定长度的通道和拐弯,都可以防护早期核辐射。
几种常见物质对早期核辐射的削弱作用
暴露人员利用地形、地物的遮蔽作用,也可以减轻早期核辐射的伤害。
4. 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
(1)核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
核电磁脉冲主要是对电子、电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公里,能消除计算机上贮存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调,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对短波通信的天线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
(2)对核电磁脉冲的防护
利用导电、导磁性较好的金属将电子系统封闭起来,缩短电机、电子系统的天线、导线;安装避雷器、滤波器等保护装置。
5. 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灰尘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对地面、人员、水、空气和物体等所造成的沾染。它在重力和高空风的作用下,逐渐沉降到爆心下风方向的广大地面上,造成地面沾染。持续时间长,沾染严重,沾染范围广。
(1)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
放射性沾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觉察的,要用射线探测仪才能发现。
人员受放射性沾染伤害的途径有三种:
体外照射: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或接近沾染严重的物体时,射线直接从外部照射人体而引起的伤害叫体外照射病。
体内照射:人员吸入了受沾染的空气,误食了受沾染的食物和水引起的伤害叫体内照射病。
灼伤皮肤:人员暴露部位的皮肤沾染了放射性灰尘,引起局部皮肤伤害,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症状。
(2)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核爆炸后,应及时实施辐射侦察,查明沾染范围和照射剂量率的分布情况,检查人员、物资、水源和空气的沾染情况。人员在沾染区内,尽可能利用各种工事、山洞、坑道等,防止吸入灰尘和皮肤沾染。处于沾染区内的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器材,控制人员在沾染区内的停留时间。沾染区内人员,不应在露天喝水、进食、吸烟、坐卧、停留和接触受沾染物体。
(3)及时消除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后,遭受放射性沾染的人员、服装、粮食、水、车辆等,应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及时消除,避免或减少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
人员消除沾染,首先用毛巾、纱布等干擦皮肤,尔后用清水漱口并冲洗眼睛,擤出鼻涕,用棉球蘸水擦鼻孔,洗涤暴露部位的皮肤。有条件时可洗澡或全身淋浴。
对粮食可用过筛、簸箕簸、风车吹、加工脱壳、水冲洗等消除方法。
对服装装具可用拍打(挂起衣服每件拍打30~40次)、拍抖(每件衣服拍打、抖拂30~40次)、洗涤等方法消除沾染,其效果可达70%~80%。对车辆、武器、装备可采用扫除、擦拭、水射流冲洗、压缩空气吹尘、吸尘器等消除方法。
对沾染的水可采用混凝沉淀法,即用明矾和草木灰混凝沉淀或用化学药品硫酸铁加石灰。亦可采用混凝沉淀加过滤的方法。
五、核袭击时的防护
1.人防工程防护
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程。在听到核袭击警报后,应关闭门窗,切断电源,熄灭炉火,然后携带个人防护用品及生活必需品,按预先方案有秩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掩蔽。正在道路上的行人车辆以及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应听从指挥,迅速到附近的人防工程内掩蔽。
2.室外防护
核袭击来临时,对于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人员,发现闪光不要惊慌奔跑,不要观看火球,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如矮墙、花坛、土堆、深坑、桥洞等),横向抱心卧倒进行防护。如果地形、地物较小,则应重点保护头部,尽量避开高层建筑物及易燃、易爆物品。处在开阔地的人员,应迅速背向抱心卧倒,双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口,腹部微收,停止呼吸,两腿伸直并拢。巨大响声过后,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掸掉身上尘土,进行必要的皮肤防护,就近寻找人防工程掩蔽。
3.室内防护
室内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后,应立即靠墙根、屋角或在床下、桌下卧倒或蹲下进行防护。注意避开玻璃门窗或高大框架,以免玻璃碎片或重物倒下造成间接伤害。
六、核袭击后的行动
1.对放射性灰尘进行防护
核爆炸后,蘑菇云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员造成伤害。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随呼吸进入人体或降落到皮肤上,核爆炸时未能进入人防工程、处于沾染区的人员,要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裤口、袖口、领口,或用雨衣、塑料布、床罩等身边容易得到的物品把暴露的皮肤遮盖起来,或直接躲进可掩蔽的装备或建筑物内,尽量减少在室外的活动;在室内的人员,应立即关好门窗,贴上封条,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进入地下室或建筑物中心房间;位于人防工程内的人员,不能立即离开工程,应根据爆炸后对地面沾染情况的调查,在工程内停留1~3个昼夜,甚至更长时间。在工程遭破坏的情况下,应该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撤离路线和个人防护方法。
2.迅速撤离沾染区
当瞬时杀伤因素作用过后,仍需在放射性沾染区行动时,由于空气、地面都有沾染,所以要戴防尘口罩,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携带物品受到沾染。严禁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和喝水,尽快离开沾染区。撤离时要注意防化专业队做出的标记,避免扬尘,绕过水洼,不能触摸电线,避开可能倒塌的建筑物和燃气可能泄漏的地方,条件允许时尽量转移到危险小或能防辐射的工程中去。与此同时,应服用抗放射性药物或抗菌药物。
3.消除放射性沾染
当人员遭受沾染时,要尽快洗消。头部、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进行擦洗,鼻、口、喉用水漱净,要擦洗耳窝。如果条件允许,严重沾染的人员,应使用肥皂、洗涤剂等进行全身淋浴。无水时,可用干净毛巾、纱布等干擦,从上到下,顺一个方向进行。擦拭一次将毛巾、纱布翻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被重新沾染。清洗用过的水和污物要集中处理,并做好标志。
消除衣服上的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相互拍打和抖动。要领是:小心解开领口、袖口或裤口,脱下外罩衣裤,不摘面具,人员背风站立,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按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的原则用力向下抖动。然后挂在树上,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消除靴子上的放射性灰尘可用抹布或旧衣服蘸水擦拭,用刷子刷;胶鞋等可以用水洗;面具可用蘸肥皂水的棉球擦拭其外表面。消除完毕后摘下面具、手套。
对被沾染的粮食进行消除时,如果包装完好,可采用扫除、拍打的方法;如果未包装好,应将沾染层铲除;对被沾染的蔬菜、水果进行消除,主要是采用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对饮水沾染的消除,可以采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对被沾染道路、地面的消除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铲除、铺盖或用水冲洗等方法。
误食了受沾染的食物和水,可遵照医嘱尽快采取催吐、洗胃、利尿等消除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