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二元特征

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二元特征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上表现尤为分明,这种复合传播形式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员被推到前线位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不能脱离这一呈现特征,而作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新闻评论员,也就站在了节目的前端,相当于直接面对受众发声。相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电视新闻评论员群体是显得更具“人”味的。如此方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员。
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二元特征_为时代留声:电视新闻评论员研究

(一)二元传播话语

电视新闻评论员依托电视媒介开展工作,作为大众传媒机构的一员,需要遵守大众传播的相关规则,包括大众传播的制度安排、大众传播的工作方式与素质要求。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属性,带来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格局。但是,正如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传播形式,归根到底源于人与人交流的渴望和需求,人们并不需要一个匿名的、冷冰冰的机构为自己传递信息或意见,因此,赋予传媒以人性温度、人文关怀成为必需。就此意义而言,一切传播背后都有着人际传播的影子。“没有人际传播的需求,就没有大众传播的可能,一切其他类型的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事实上都是围绕着人际传播、服务于人际传播,都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形式或扩展形式。”[5]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上表现尤为分明,这种复合传播形式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员被推到前线位置。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意见性信息的需求,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其话语形式也就同时呈现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要求,是一种二元传播话语。

电视媒介本身具有拟真性,在电视屏幕上,声音与画面同时呈现,力求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直播方式的采用,更是形成了受众与事件现场的零时差,进一步弱化了媒介的存在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不能脱离这一呈现特征,而作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新闻评论员,也就站在了节目的前端,相当于直接面对受众发声。通常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传受双方在传播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这正是电视媒介“一对多”“点对面”传播特征的呈现。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相对于电视媒介的机构性,评论员是可见的个人,是观众能够看到的具体存在,这赋予电视媒介以人格化特征,至少在虚拟形式上,实现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传播过程。而且,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构架上会引入现场观众,观众可以进入评论环节,与评论主体直接交流,这就已非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际传播形式。

基于传播方式二元融合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员在话语形式上也相应地做了调整,以适应传播对象的口味。首先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角色内涵,并不仅仅充当一个意见产生机器和传递通道。如果丝毫不考虑受众心理,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自说自话,我们称之为说教,但是各种传媒进化到今天,都已丢弃这种话语方式。需要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思想交流的电视新闻评论员自然明了个中真味,往往以亲切、风趣的语言传达自己的观点,力求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与传递意见性信息同等重要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员会同时传递出情感信息,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不惮于表达自己的好恶,形成明确的价值判断。可以作为参照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尤以《新闻联播》主持人最为明显。在主持节目时,尽管今天的《新闻联播》主持人较之以往已经尽可能地加入了情感信息,但是他们的首要准则是端庄严肃,字正腔圆。而电视新闻评论员必须具有个性,或者言辞锋利,或者犀利深刻,或者幽默风趣,有个性才能建构起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品牌,从而为观众所熟知,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相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电视新闻评论员群体是显得更具“人”味的。在评说内容上,评论员不是老套的观念先行,而是对个体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评论触觉往往探入真实生活之中,努力给人们带来真切的感动。在话语立场上,电视新闻评论员注重降低姿态,摒弃高高在上的话语习惯,构造平等的话语立场,与观众形成具有平等意识的话语交换。

(二)二元思维方式

电视是十分突出的形象思维的媒介形式,一定程度上排斥抽象思维,太具深度而抽象的表达很难为观众接受。正因为电视媒体的浅表化特征以及难以呈现深度的事实,波兹曼才提出著名的“娱乐至死”观点,认为电视带来的是肤浅平庸的娱乐,消解了思想的深度,使得人们沉溺其中。的确,电视的声像稍纵即逝,往往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展开思考时就已经消失,并迅即以新的声像填充人的感官。电视媒体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构造了雷蒙·威廉斯所称的“流程”(flow),形成对人空闲时间的全方位占领,循环往复,无休无止,获取最优的传播效果和最大的经济回报。但是,这与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新闻评论要传达的是意见性信息,意见就意味着思考、意味着深度,就必然有抽象思维的介入。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思维方式当然与报刊新闻评论员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由于诉诸静态的文字表达,报刊新闻评论员可以赋予评论深度的思考,而电视新闻评论员在评论之中既要赋予评论一定的深度——没有思想深度不能称之为评论,又要把握这种平衡术,保证深度适中,能够为广大观众接受;更重要的是把握好电视这一形象化的媒体,充分利用电视声画并重的媒介特征,给抽象思维以形象的包装。就此而言,“深入浅出”四个字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二元思维方式,既要在思想上抽象,做到深入,又要把评论话语形象化,做到浅出。如此方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员。

关于这一点,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央视专职评论员杨禹最有体会。他在《中国经济导报》任编辑部主任期间,一再强调思考的深度,到了中央电视台之后,他的感受是:“我自己是做了多年的报道出身,坦率说我一直觉得电视新闻跟我过去习惯的报纸新闻相比,我老觉得电视新闻太浅了。我原来在报纸的那些部下、小哥们看了我的几次评论以后,就开始打电话、发短信讽刺挖苦我了。他们说头儿啊,你原来要求我们报道的深度,你自己也达不到,你现在就某一个新闻说的那点事,你的判断和逻辑推进的深度,根本达不到你原来要求我们的程度,你终于露馅了。我还使劲争辩,我说这是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样态不同导致的,受众不同导致的。但是我自己干了两年以后也在总结,我觉得这也许是电视新闻的规律使然”[6]。如此的二元思维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让电视新闻评论员难以表达自己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表达的丰富性,他们可以用完全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为观众带来自己的思考。电视媒介活动的画面、真实的声音,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具可信度、形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倒形成评论员的独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