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此件作品书写者身份,文献多有不同说法,元代人袁桷曾根据笔意特点,推测其书写者为鍾绍京,明代董其昌也赞同这种说法。《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家,出身于名门贵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书写《雁塔圣教序》之时,褚遂良已是五十余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最能代表其书法成就。



 

灵飞经

《灵飞经》又名《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卷,主要阐述道家的存思之道。对于此件作品书写者身份,文献多有不同说法,元代人袁桷曾根据笔意特点,推测其书写者为鍾绍京,明代董其昌也赞同这种说法。清代的钱泳则认为此篇出自唐代经生之手,据说唐代的抄经人一般也不署名,同代学者王澍也持相同的观点。

  

《灵飞经》内文

鍾绍京,字大可,唐代虔州赣县(今江西赣州)人,传为著名书法家鍾繇的后人,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其书法作品颇得薛稷的神韵,史载:“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由此可见,鍾绍京当时很受皇家器重。

  

《灵飞经》内页实拍

《灵飞经》传世刻本以《渤海藏真帖》《望云楼集帖》《滋蕙堂墨宝》三种版本影响最大。《渤海藏真帖》为明代海宁人陈元瑞所刻,因他原籍渤海,故名《渤海藏真帖》。刻此帖时,陈元瑞从董其昌手中借到原写本,故此帖刻成后最能反映《灵飞经》的原貌特征。只是不知何故,这个刻本在刻写时就脱落了十二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十二行在董其昌出借时扣下。陈元瑞在归还原写本时,亦割留了四十三行,后辗转到清代名宦翁氏手中,最后归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故目前《灵飞经》原本只剩下四十三行。至于董其昌手里的原本部分,后不知所踪。

  

《灵飞经》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公元六五三年)立,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颂扬玄奘法师历尽艰辛西行取经之事。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两石皆褚遂良楷书书写,万文韶刻,共一千四百余字。

  

《雁塔圣教序》内文

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结束在印度的游学,带着六百五十七部经卷,返回长安,当时受到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太子李治的赏识,赐号“三藏法师”。有感于玄奘的才干,唐太宗甚至多次劝说玄奘弃道辅政,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三藏法师倾尽毕生所学,组织一批僧人专心译经。先在弘福寺设译经场,后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而建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奉敕到大慈恩寺继续主持寺院及译经工作。历经十九年,共翻译经书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期间,玄奘的弟子还根据玄奘西游途中在一百多个国家的亲身经历以及传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记录了各国的物产、地理、习俗等,为唐王朝了解西方各国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

  

《雁塔圣教序》内页实拍

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家,出身于名门贵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因善书法,被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唐太宗赏识,曾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后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时,褚遂良因与长孙无忌反对立武则天为,遭贬潭州(今湖南省长沙)都督。

褚遂良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书写《雁塔圣教序》之时,褚遂良已是五十余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最能代表其书法成就。

本书采用的为宋拓善本,此拓本为烟墨的蝉翼拓,墨青而浅,充满灵秀之气。

  

《雁塔圣教序》


- END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