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妙玉误解的来源

对妙玉误解的来源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宝玉巴不得这一声,好解释前头的话,忽又想道:“或是妙玉的机锋。”因此把妙玉看作是一个“外高内俗”的槛内人。高鹗续写的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以及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是造成读者对妙玉误解的最大推手。认为妙玉虽身在佛门,但情根未断,对其结局感到悲悯的同时也有一丝嘲讽的成分。综上所述,高鹗的续写与曹公第五回对妙玉的判词、曲词是导致世人对妙玉产生误解的来源。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一开始曹公对妙玉判定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让很多人对于妙玉的形象添上一道阴影,也由于曹公对妙玉结局“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的描写,让世人对于后四十回里,高鹗写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以及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感到情有可原。

第八十七回里,妙玉与惜春下棋,宝玉来了,见了妙玉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宝玉自觉造次,连忙陪笑道:“倒是出家人比不得我们在家的俗人,头一件心是静的。静则灵,灵则慧。”宝玉尚未说完,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宝玉见他不理,只得讪讪的旁边坐了。惜春还要下子,妙玉半日说道:“再下罢。”便起身理理衣裳,重新坐下,痴痴的问著宝玉道:“你从何处来?”宝玉巴不得这一声,好解释前头的话,忽又想道:“或是妙玉的机锋。”转红了脸答应不出来。妙玉微微一笑,自和惜春说话。惜春也笑道:“二哥哥,这什么难答的,你没的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的似的。”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

这一段引起了读者注意,“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痴痴的问著宝玉”其中“忽然把脸一红”、“微微的把眼一抬”、“痴痴的”,后面惜春还想再下,妙玉说“再下罢”,可是见了宝玉来了就不下了?以及“心上一动,脸上一热”。这些描写让很多读者大跌眼镜,不禁想问:“这还是我们先前认识的那个孤高质洁、超凡脱俗、‘世人意外之人’的“槛外人”妙玉吗?”如果是目无凡尘的“槛外人”,应该不会太在乎俗世间“男女有别”的俗规,为何见了宝玉要脸红,为何要用上“痴”字,这该是如宝玉这种自诩为“大俗人”的人才惯用的字眼,更不用说会“心动”,何况妙玉是修行之人,不同于当时的闺阁小姐,见了外界男子娇羞。所以,这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妙玉只是自誉超凡脱俗,其实内心仍俗。

再加上后文高鹗写妙玉回去后走火入魔的场景: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慑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早惊醒了庵中女尼道婆等众,都拿火来照看。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急叫醒时,只见眼睛直竖,两颧鲜红,骂道:“我是有菩萨保佑,你们这些强徒敢要怎么样!”
妙玉动了俗情,因此打坐根本心不定,神不宁。更甚者,文中这样写道:外面那些游头浪子听见了,便造作许多谣言说:“这样年纪,那里忍得住。况且又是很风流的人品,很乖觉的性灵,以后不知飞在谁手里,便宜谁去呢。”还有惜春对妙玉走火入魔的想法:“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那有邪魔缠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想到这里,蓦与神会,若有所得,便口占一偈云: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借外面油头浪子和惜春之口,加深了妙玉的负面形象,外面油头浪子之言会在读者心中种下一根刺,更有很多人会把妙玉与惜春做比较,认为妙玉身在佛门而心在俗尘,不及惜春虽身在俗尘而心已空,我不能判定高鹗的续写是否符合曹公的本意,但总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妙玉形象的反差让我觉得有些不解,此话后文细叙,然而会让读者觉得高鹗的续写照应了曹公的判词,认为妙玉虽身在佛门,但情根未断,对其结局感到悲悯的同时也有一丝嘲讽的成分。因此把妙玉看作是一个“外高内俗”的槛内人。

高鹗续写的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以及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是造成读者对妙玉误解的最大推手。让读者认为高鹗这样的续写正好照应了曹公的判词“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妙玉这样的结局符合曹公的愿意。认为妙玉虽身在佛门,但情根未断,对其结局感到悲悯的同时也有一丝嘲讽的成分。因此把妙玉看作是一个“外高内俗”的槛内人。综上所述,高鹗的续写与曹公第五回对妙玉的判词、曲词是导致世人对妙玉产生误解的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