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期青花器

时期青花器

时间:2024-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青花是釉下彩绘瓷,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各时期的青花瓷艺术风格不同,各领风骚。雍正朝的青花瓷工艺精湛,以典雅秀美的器形、洁白莹润的瓷质、稳定鲜艳的色调而闻名天下。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清雍正   海水翻滚,巨龙出海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云龙纹盘  清雍正     

除了皇室,谁敢用这样的盘子,谁敢烧造这样的盘子。







清雍正

高6.3、口径13.9、足径5.9厘米

1960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和内心饰以蓝地黄龙戏珠纹,胫部饰三层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青花是釉下彩绘瓷,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各时期的青花瓷艺术风格不同,各领风骚。雍正朝的青花瓷工艺精湛,以典雅秀美的器形、洁白莹润的瓷质、稳定鲜艳的色调而闻名天下。蓝地黄釉为青花瓷的品种之一,始烧于明代,其制作工艺是先烧制青花,后上黄釉,低温烘烤而成。此碗造型规整,胎白质细,纹饰绘制精工,青花色泽淡雅,黄釉艳丽,色彩对比强烈,极富艺术感染力。 (耿东升)





乾隆青花加金苜蓿花纹碗,高7.5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6.8厘米。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彩秀堂制”四字楷书款。以青花加金为饰,里口绘斜方格锦纹,里壁绘缠枝叶纹,里心绘荷塘莲花,外沿绘水波纹,外壁主题图案绘缠枝苜蓿花。此碗釉色白中闪青,从造型、纹饰、青花发色及金彩描绘均是仿明永乐作品烧制而成,水平高超,金彩光亮,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


乾隆青花云鹤纹带托爵杯,通高13.5厘米,盘足径11.8厘米。杯椭圆口,深腹,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中心凸起一山形支柱,并有三个凹槽,杯的三足正好插进以固定,杯、盘底部分别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整体以青花为饰杯外壁与盘心均绘云鹤纹,上下衬以回纹、江芽海水和卷草纹等。此杯是乾隆朝的饮酒用具,造型仿自古铜器式样,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形制古朴,俗称“江山一统爵杯”。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八年(1743),御窑厂曾奉旨烧造这种爵杯。


乾隆青花缠枝莲纹钵(图三),高18厘米,口径19厘米。钵敛口,口沿无釉露胎,丰肩,敛腹,圆底。白釉泛青,以青花为饰,口沿与肩部绘卷草、如意头纹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缠枝莲纹。此钵是乾隆皇帝修持密法的用器,整体都是仿照明宣德青花作品烧造而成。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窑青花钵盂缸”。

    

乾隆青花开光花果执壶(图四),通高28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0厘米。壶身为玉壶春式。撇口,短颈,梨形腹,腹一侧有长弯流,流与颈间连以云形板,另一侧有曲形长柄,柄上有圆形小系便于穿绳,圈足,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盖子母口,圆环形钮。以青花为饰,颈画蕉叶,肩绘缠枝莲花,流绘卷草,柄绘灵芝,腹部两面是对应的菱形开光,一面绘折枝枇耙果,另一面绘折枝桃实,两侧绘缠枝花卉,近底绘变形莲瓣,足墙上绘卷草纹。此壶造型、纹饰及青花发色都是仿照明宣德青花式样烧造而成,风格基本一致,但花纹过于规整,青花的呈色不如原器浓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