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苏争霸擂台赛

美苏争霸擂台赛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斯大林的低调是有原因的,“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并没有遭受损失,而苏联却几遇灭顶之灾。当然,美国担心的不是疗伤期的苏联,而是这个剽悍的民族再次崛起后将成为与它竞争世界霸主的头号选手。

第十七章 我和你,一个太平洋的距离:美苏争霸擂台赛

随着人们的战争激情的逐渐消退,他们可能更广泛地去观察1939年之后的十年。而此时,他们无疑还会对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来的政治风采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出乎意料的事情,不在于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在欧洲战后的体系构建中不能达成广泛的一致,而在于双方都能在极少忧虑和分歧的情况下把彼此的联盟一致保持到战争结束。现在我们都很清楚,双方之所以能结成同盟,更多的是因为它们都面临着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力量所构成的紧迫性和危险性的共同威胁,而不是因为在联盟中对稳定和平的政治基础有任何和谐一致的看法。自从1917—1918年冬天布尔什维克与轴心国单独媾和以来,长时期里,俄国与西方国家之间能够达成一致只是一种例外,而不是一种常规。它们双方能够实现密切的合作,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共同安全威胁时作出的最后选择。而一旦共同的敌人被消灭,它们在政治立场上被暂时忽视的分歧就会不可避免地重新显现出来。

——布莱克与黑尔梅里希

这个分歧出现在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这次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会议本身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正如布莱克与黑尔梅里希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样,一种基于暂时利益需求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利益焦点发生变化后,合作的链条也会被斩断——这个话说起来挺拗口的,其实道理很简单。

我们可以套用熟悉的模式来解释一下,就像刘邦联合项羽灭掉了秦二世,他们俩接茬再打;还有三国时诸葛亮联吴抗曹,实力壮大后就不跟孙权玩了。美英苏的状态其实跟这两个教学案例差不多,只是由于欧美人肠子比较直,所以玩得不那么艺术罢了。

话说前一刻,“二战”中的亲密战友苏军元帅朱可夫和美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还在跨越太平洋热烈拥抱,下一刻,斯大林和杜鲁门就隔着太平洋怒目相向了。

双方争夺的焦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谁来当老大的问题。

杜鲁门左手挥舞着美元,右手紧握着原子弹,觉得自己两只手都很硬气:“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斯大林则比较低调,也表现得具备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的低调是有原因的,“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并没有遭受损失,而苏联却几遇灭顶之灾。一位英国访问者描述战后苏联的萧条景象:“斯大林格勒令人触目惊心,一个60万生灵的现代城市,只剩下寥寥几间可住的房子……要把全部或部分破坏的更多城市或市镇——有1700个——都列举出来是不可能的。”此时的苏联,成年男子有一半或伤或亡,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家庭

而就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战后苏联,却一头雾水地被美国一把摁在了对立的椅子上。当然,美国担心的不是疗伤期的苏联,而是这个剽悍的民族再次崛起后将成为与它竞争世界霸主的头号选手。

既然要对抗,就得有阵营,杜鲁门显然深谙此道,他立刻找来了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来给自己当喽啰。1949年4月4日,这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了一个合约,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至今仍然以世界警察自居,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到处干仗,比方说最近吧,他们就在地中海南岸军事干预利比亚内政。这个组织叫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关于他们签订的那个合约,要旨就是,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一方有难,八方就得支援,哪个弟兄受委屈了,咱哥儿几个就得一起上,把那个欺负咱家兄弟的大胆蟊贼给灭了。1954年,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觉得自己还是找个组织比较踏实,于是也申请加入北约。美国跟哥几个一合计,德国虽然屡战屡败,但还是挺有钱的,家底丰厚,于是也就拉它入伙了。

面对西方国家的这个态势,苏联表示,压力很大,尤其是杜鲁门右手的那颗叫做原子弹的核武器,使得苏联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常规形态的压力,还有那种毁灭性的威慑,毕竟,这玩意儿在日本的实验还是很成功的。

斯大林同志头悬德摩克里斯之剑,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度集中发展国民经济,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在斯大林看来,要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有三件事需要大干快干。

第一件事是发展重工业,保证经济实力。

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而且像前三次一样超额完成了任务。这个五年,苏联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把总投资的85%放在发展重工业上,尤其集中在煤炭、电力、钢铁、木材、水泥、农业机械和载重汽车工业。1000多万人从军队复员来补充劳动力,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6%。

与国内蓬勃的经济发展相对应,苏联也从战败国德国及其盟国那里获得了赔偿和其他赔款,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支持。例如1947年,苏联75%的进口来自东欧国家和德国的苏联占领区,据估计总值在200亿美元以上。正所谓“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儿”——聪明人的做法。

第二件事是发展军事工业,保持核战略平衡。

1946年,苏联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这样一来,核恐怖的局势发生了改变,因为有了核平衡,军事力量的均势反而制约了两个超级大国不敢妄动干戈,从而保证了世界几十年的和平状态。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可是个很实在的天赐良机,美得斯大林大牙花子都露出来了,正式拉开架势跟美国对抗了,也顾不得低调不低调的问题了。

比较喜欢做国际战略局势发言人的丘吉尔又说了:“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从此,世界的两极,隔着太平洋,进入了冷战时代。从而印证了这一年年初,美国参议员巴鲁克提出的那句话:“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中。”

第三件事是发展同盟军,保障话语权平等。

进入了冷战,就表示双方需要各自有一个阵营,两个阵营得势均力敌,美国既然有了一帮弟兄,苏联就不能永远是光杆司令。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等八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这个条约的中心思想跟北约没有太大差异,同样表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也就是说,华约组织成员国的数百万军队将在必要的时候给予苏军有力支援。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冷战格局的正式形成。

1953年3月5日,缔造了当时世界第二强国,给后世留下最多传言和各种评价的斯大林因中风去世,美苏冷战的格局并没有因为斯大林的去世而结束,反而从地球争到了太空。

正如毛泽东认为核武器也是纸老虎一样,发展核战略只能产生一种制衡,它的作用在于对双方的威慑,而要打破这种平衡,就要出现更高等级的较量。20世纪中叶以后,美苏之间,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角逐。

第一场:关于制空权的争夺

1957年,太空中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它的名字叫做人造地球卫星,它身上刻着一串俄文字母,翻译成中文,是苏联。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一个叫做宇宙飞船的东西进入了太空,第一次把人类“我欲乘风归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1965年之前,美苏太空争霸苏联九战全胜。

1957年,2号人造地球卫星把一只叫做莱伊卡的小狗送入了太空,它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动物;

1958年,3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人类第一颗科学卫星;

1959年,月球1号探测器发射成功,这是第一个脱离地球轨道的物体;

1961年,人类首次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

1962年,东方3号与4号飞船首次在太空中实现了双飞船飞行;

1963年,东方6号飞船携瓦捷列什科娃飞天,她是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

1964年,上升1号飞船搭载了3名航天员升空,这是首次3人同飞;

1965年,上升2号飞船升空,列昂诺夫首次在太空中漫步;

1967年,金星4号探测器首次撞击金星。

美国总统肯尼迪惊呼:“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

终于,在1968年12月24日,一个不同寻常的平安夜,美国的一艘叫做“阿波罗”的宇宙飞船把圣诞老人的祝福送给了嫦娥姐姐,这也是美国首次赶在苏联前面在探月的里程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1969年7月20日,有三个美国人乘坐阿波罗飞船来到月亮上,他们的名字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其中,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苏联的月球15号探测器在宁静海几百千米处坠毁,美国终于在登月竞赛中完胜。

1975年7月17日,美国和苏联的两个航天员在太空中握手,宣布美苏空间竞赛结束,它们之间打了个平局。

握手言和后,空间争霸还有一个续曲,两个超级大国又在“礼炮”号和“天空实验室”展开空间站竞赛,相继研制航天飞机。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实现处女航,而苏联的航天飞机直到1988年才第一次升空。

第二场:关于经济发展的较量

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推动了苏联工业的明显增长,在1953—1963年的十年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1倍。之后,勃列日涅夫又以“发达社会主义”实行新经济体制,实施了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时期,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烈的一个时期,苏联的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比各个历史时期要高,尽管在这个稳定和祥和的表象下,各种危机已经汹涌澎湃蓄势待发。

而此时的美国,正在被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竭,“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响彻整个西方世界,苏联在争霸的竞赛中取得了绝对胜利,并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历史性总进攻”。

第三场:关于综合国力的抗衡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改变了整个工业建设的方式和标准,生物工程、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逐渐起到了决定性促进作用,也对国家提出了集约型增长的要求。

此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实力和重工业的硬碰硬。

img28

冷战时期的全球形势

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 美国的其他盟国

③ 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 ④ 欧洲的殖民地

⑤ 华沙条约组织 ⑥ 与苏联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

⑦ 苏联的其他盟国 ⑧ 不结盟国家

苏联并未注意到历史对它提出的要求,整个格局和环境的变化对它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始终将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并因此而大力发展重工业。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苏联仍然在变本加厉地制造自己的坚船利炮,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农业一直是苏联的短板,重工轻农、重“重”轻“轻”的思路一直没有改变,科学技术与生产严重脱节,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停滞,危机和灾难一触即发。

从1947年到1991年,美苏之间的冷战持续了44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对抗,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img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