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家的理想人格是由韩非所设计的。但无论是“圣王”还是“能法之士”无一不是备受人景慕和崇拜的“英雄”。在秦以后的统治者基本上采取了“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做法,但无论时势如何变化,追求建功立业、渴盼青史留名一直是中国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的文人士子的夙愿。可以说,法家所倡导的“英雄人格”在我国人民的心底早已为它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在我国经久不息的“英雄崇拜”便是法家这种理想人格激励的产物。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英雄人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悲壮坚韧、英雄辈出的民族,人民对英雄的推崇与热爱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之中,这固然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等因素有关,也与法家对英雄人格的推崇密不可分。法家的理想人格是由韩非所设计的。在韩非看来,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了欺骗、敲诈、争夺、陷害甚至血淋淋的互相残杀。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世相的深刻认识,法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和处世态度,提出了其理想人格“英雄”的设计。

1.理想人格的类型

这种理想人格主要分两种类型:其一是“圣人”或“圣王”,其二是“能法之士”或“智术之士”。但无论是“圣王”还是“能法之士”无一不是备受人景慕和崇拜的“英雄”。

法家所设计的“圣王”,是指掌握法、术、势并推行法治的专制帝王,这是一种理想的君主人格,既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又有神秘莫测的权术,能依法治国。在品德上,这种人格能公而忘私,敢于为“公利”而献身,是一个靠己力立于世的人物。

“能法之士”、“法术之士”或“智术之士”是韩非所设计的理想大臣人格模型。韩非本人正是这样一种人格模型的代表。在韩非看来,这种“士”通晓法术,力主君主以法术治国,并能协助君主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他们“远见而明察”、“强毅而刚直”,坚持原则,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积极入世,奋勇进取,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是敢作敢为者的代言人和实干家。

2.基本特征

概而言之,法家所设计的这种“英雄人格”都须具有“去私心行公义”、“任力”、“贵法”、“重势”这四个基本特征。

(1)“去私心行公义”。法家推崇的人格素质应是具有去私心行公义的价值观,秉公执法、刚直强毅的执法精神。

(2)“任力”而不“任德”。法家认为,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壮大实力,推行耕战政策,否则就会造成国库空虚、君王卑弱、百姓贫穷的恶果。

(3)“贵法”而不“贵义”。法家认为,人性都是好利恶害的,人们都畏惧严刑,害怕重罚。治理国家就必须利用人的这种本性,制订各种刑法禁令,施行法治,使国家安宁而暴乱不起。可以说,以法为教才是治国安民的良策。

(4)“抱法处势”。法家重法,同时又主张运用权术,具备驾驶臣民的技巧,以权术作为保证法的手段。而法、术的贯彻与执行,又必须以“势”为前提,权势在手,才能令行禁止,威震臣民。这样,法家就把法、术、势的统一作为理想人格设计的重要内容。

法家的理想人格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人生世相的犀利解剖而提出的,在先秦诸家中独树一帜,在后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法家的人性论中对仁义鄙弃,对道德的忽视,对实力、权势、权术的极度推崇与汲汲追求表现出明显的偏颇乃至荒谬,但是“圣王”和“法术之士”所具有的“法不阿贵”的品格,却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二)通向英雄之路——建功立业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作师”,同时重刑轻罚,尚兵重农,从人皆“用计算之心相待”的人性论出发,以功利主义为原则,以刑罚和庆赏刺激人的欲望,其理想的人格是英雄,杀敌报国立功受赏的勇武之士是他们推崇的榜样。

1.为政者的事功

法家所设计和倡导的事功,是以君主为本位和实践主体的。按照这个根本出发点,商鞅立足战国大势和秦国政治,提出为政者的“治、富、强、霸(王)”四大目标。韩非也讲霸王之功:“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韩非子·初见秦》);“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韩非子·六反》)

2.臣民的事功

法家也为臣民树立了明确的事功目标,具体说来,臣民事功落实在治功、军功和农功三途。治功,指官吏在职任上治民治事之功,即要求“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韩非子·用人》)。意思是,治理国家的臣子,得到职位是因为他报效国家有功劳,担任职位是因为他有当官的才智,担任职事是因为能尽力于权衡自己的行为才能。军功指将士作战“斩首捕虏”之功。农功,指农民尽力耕垦。

可以说,在先秦诸子之中,法家是当时真正的务实派,最具现实意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秦王朝的丧钟也同时击碎了法家事功理念的自圆梦境,将其负面瘤疾和局限诸如极端功利主义、非道德主义等予以充分曝光,引起后世思想家长久的反思。汉代对秦事功及其精神遗产有继承有扬弃,从汉代儒学关切的内圣外王话语到人们习称的儒法合流,在深层上体现了寻求历史与伦理和谐、立功与立德互补的反思和努力。从此,传统事功思想揭开新的一页。

在秦以后的统治者基本上采取了“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做法,但无论时势如何变化,追求建功立业、渴盼青史留名一直是中国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的文人士子的夙愿。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才会有西汉帝国、大唐帝国一直到清初的“康乾之治”盛世王朝。可以说,法家所倡导的“英雄人格”在我国人民的心底早已为它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在我国经久不息的“英雄崇拜”便是法家这种理想人格激励的产物。治世崇拜英雄,乱世呼唤英雄,正是这种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英雄情节”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