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某些研究

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某些研究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创造力的发展以中年时代的水平为最高,既高于青年时代又高于老年时代,并且在统计学考验上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
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某些研究_科学创造的心理学研究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知识经济与心理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心理素质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创造性思维的竞争。

在21世纪的国际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哪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国民心理素质高,创造力强,创造性思维强,哪个国家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21世纪是创造力的世纪,是创造性思维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创造知识、创造财富,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21世纪,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一、创造力的发展及其心理结构

创造是人将创造力运用到科学、技术与艺术等不同的活动领域,产生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过程。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主要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所构成。

1.科技工作者创造力的发展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一般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定量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创造力的发展以中年时代的水平为最高,既高于青年时代又高于老年时代,并且在统计学考验上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

一般科技工作者的中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高于青年时代的创造力发展水平,但在统计学考验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从笔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科技工作者中年时代创造力的发展水平是科技工作者一生中创造力发展水平的最高时期。因此,保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年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对于促进国家科技现代化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2.科技工作者不同时期创造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一般科技人员不同时期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创造力的相关系数,γ=0.691 7,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其青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与中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的关系很密切。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青年时代与老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γ=0.507 8,P<0.05,差异显著,说明其青年时代创造力与老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年时代与老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γ=0.587 8,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其中年时代与老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关系很密切。

一般科技工作者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γ=0.6111,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一般科技工作者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创造力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在一般情况下,科技工作者在青年时代创造力发展水平越高,中年时代的创造力发展水平也越高;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的创造力水平越高,老年时代创造力水平也能保持较高水平。

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培养要注重从青年科技工作者抓起,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中年时代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能使他们老年时代的创造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科技工作者不同发展阶段的创造心理特点

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特点是,对科学创造充满着渴望,创新意识强,受传统观点束缚较少,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在科学创造方面刚刚崭露头角。

中年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特点是,创造力发展水平最高,创造力效应大,创造性思维成熟,处在人生科学创造的峰巅。

老年科技工作者创造心理的特点是,创造经验丰富,思维深刻,判断比较准确,善于指导科学创造方向。

科技工作者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与老年时代的创造心理特点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群体科学创造的优势。

发挥老、中、青三代的创造心理特点,形成群体科学创造优势,对于知识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个人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竞争中,在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中,充分发挥科学集体老、中、青三代的创造心理的优势,对于我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创造力的心理结构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一般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发展水平及其相关要素进行了实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部委员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与一般科技工作者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的创造力发展水平分别与创新意识、记忆保持、思维灵活性、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意识、记忆保持、思维灵活性、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是构成创造力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们在创造力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它们不能相互取代,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科技工作者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对某种科学创造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造活动。

记忆保持是创造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已有信息的来源。虽然创造不是重复,但是创造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离不开知识,离不开已备的信息。在科技工作者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需要把已经保存在头脑中的有关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借助于有关知识、原则和方法进行联想,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

思维灵活性是创造力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具备思维迅速性与广阔性的基础,它使科技工作者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够产生大量的联想与观念,思路宽阔。

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新颖性的基础。思维独立性是指科技工作者在创造性活动中不寻找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不依赖别人的思路。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造力的水平高低。科技工作者发明创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造性思维。

笔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都分别高于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创造力与记忆保持性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创造力与思维灵活性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创造力与创造性想象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创造性思维在创造力结构中与创造力关系最密切,是创造力心理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要素。

二、创造性思维与某些心理因素的相关

人们往往把创造性思维看得很神秘,认为是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艺术家等所独有。其实,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可以说,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当然,一般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别,其效应的大小也不同。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找出新答案。创造性思维不仅能解释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够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能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产物是突破已有的认识水平或结构类型。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类比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常常是各种创造性思维形式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独特性、其产物具有社会价值。创造性想象的作用是使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假设。独特性指的是与众不同,因为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寻找新的答案。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应符合社会规律,具有社会价值。

1.创造性思维与某些智力因素的相关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创造性思维与某些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表明:

(1)其青年时代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青年时代的观察敏感性、观察准确性、记忆速度、记忆保持性、想象丰富性、想象强度、创造性想象、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相关,都分别达到了显著水平,相关密切。

(2)其中年时代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中年时代的观察敏感性、观察准确性、记忆速度、记忆保持性、想象丰富性、想象强度、创造性想象、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相关,都分别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相关密切。

(3)其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老年时代的观察敏感性、观察准确性、记忆保持性发展水平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相关不密切。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老年时代的想象丰富性、想象强度、创造性想象与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相关密切。

2.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过程能力因素的相关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过程能力因素的相关研究表明:

(1)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关非常密切。

(2)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综合能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关非常密切。

(3)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比较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关非常密切。

(4)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抽象能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关非常密切。

(5)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关非常密切。

3.创造性思维与思维品质的相关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1)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与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广度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思维广度的发展水平的相关非常密切。

(2)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深度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思维深度发展水平的相关非常密切。

(3)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创造性思维与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的相关非常密切。

(4)其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其不同时代的思维独立性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思维灵活性发展水平的相关非常密切。

(5)其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理智感发展水平的相关精神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二者相关非常密切。

(6)其青年、中年和老年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与各相应时代的追求真理精神发展水平的相关性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二者相关非常密切。

三、灵感思维

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所谓灵感现象,即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形象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1.灵感思维的实质

灵感是客观存在的。诗人有时候几天也琢磨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汇,但是可能因为某种情绪意境的触动,诗兴大发,浮想联翩,美丽的诗篇一挥而成。科学家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有时陷入困境,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却因某种启发茅塞顿开,忽然领悟,产生了某种思想火花。

笔者曾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灵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如下: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5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灵感发生很频繁者占4%,经常者占12%,时有者占40%,偶有者占28%,从未发生者占1 6%。

一般科技工作者58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灵感发生很频繁者没有,经常者占23%,时有者占45%,偶有者占29%,从未发生者占3%。

创造性活动的大量事实与创造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灵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灵感现象如何复杂,它毕竟是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既然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就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换句话说,灵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缓慢的渐进的量变,也有迅速与突然的质变,既有深思,也有顿悟。灵感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顿悟。

灵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的联系接通、新的信息输入,激荡着过去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大脑已有信息的重新加工与组合产生了灵感。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在灵感的生理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灵感是一种最佳的、短暂的创造状态,尽管这种状态瞬间即逝,但它是一种最佳的创造状态,因为它可能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线索,促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

灵感是一种最佳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创造力水平高低是由解决问题的水平高低所决定的。灵感有时能使问题获得迅速解决,因此说灵感是最佳创造力的一种。

灵感是一种创造力效应。换句话说,灵感也是创造力的产物。创造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的到来会使长期思索的问题获得解决的思路、线索,或者瞬间获得解决。经实践检验证明为正确的灵感就是一种最佳的创造力效应。

灵感的心理结构主要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记忆构成。在某种外界刺激或自身刺激作用下,通过某种心理机制,使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记忆巧妙地结合,产生了创造力的飞跃。

否认灵感的存在与夸大灵感的存在都是不对的。

灵感作为一种最佳的创造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在人脑结构与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人都有灵感,只不过一般人灵感的作用远不如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灵感的作用大。否认创造性活动中灵感的存在,则阻碍人们深入研究创造性活动的内部机制,阻碍人们发掘灵感思维,阻碍人们自觉地捕抓灵感,影响创造性活动的效果。在21世纪知识经济竞争中,创造力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而灵感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深层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灵感发掘的程度是影响知识创新含金量与知识创新速度的制约因素之一。在21世纪,一个国家和民族灵感发掘的水平与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知识经济的进展程度。

当然,夸大灵感的作用也不符合创造活动的实际。灵感只是最佳创造力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最佳创造状态,也不是最佳创造力的唯一形式。夸大灵感的作用,实际上是否定其他形式的创造状态、创造力形式与其他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在理论上会阻碍人们对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全面认识;在实践上会阻碍人们利用灵感以外的其他创造性思维形式,从而降低创造性的效应。

2.灵感的特点

(1)灵感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灵感产生的基础在于创造性活动,灵感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创造者长期从事某一问题的思索,大脑建立了许多联系,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如同打开电钮一样,立刻大放光明。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灵感是长期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无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在的地方如何不同,他们都有着共识,即灵感是脑力劳动的果实。

(2)灵感是创造力的升华。创造者长期进行创造性活动,其创造力处在饱和状态,在某种外界刺激或者自身刺激的促发下,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创造性想象飞驰,联想空前活跃。此刻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记忆重新结合、重新融会,使创造者的创造力产生质的飞跃,创造力的新效应出现了,即灵感产生。

(3)灵感需要一定诱因。创造力处在饱和状态,需要一定诱因才能升华。创造力的饱和状态是灵感产生的内在原因,一定的诱因是灵感产生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定的诱因通过创造力的饱和状态才使创造力产生飞跃。没有创造力的饱和状态,无论怎样的诱因也不能使创造力飞跃。但是只有创造力的饱和状态,没有一定的诱因,灵感也不会出现。

(4)灵感产生突如其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大脑创造力处在饱和状态,在某种外界诱因或者内部诱因的刺激下,灵感突然降临了。创造者常常用“像闪电一样”“像电光一闪”“豁然开朗”“从天而降”“突然诞生”“茅塞顿开”“出其不意”“忽有所悟”“顿时猜出”等词语来形容灵感产生的迅速性。

(5)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不像逻辑思维,按照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灵感思维没有严格的推理,而且突然闯入脑海。灵感是创造力的火花,既突如其来,又稍纵即逝。灵感在创造者头脑中的闪现,稍不留心就飘然而去。

(6)灵感在良好的心态下产生。笔者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灵感发生前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6人,灵感发生之前心情愉快者占44%,心情平静者占56%,心情沮丧者没有。一般科技工作者50人,灵感发生之前心情愉快者占52%,平静者占44%,心情沮丧者占4%。灵感经常在创造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发生,在大脑处在松弛下产生。人在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精神状态下,大脑接受的敏感性提高,大脑神经活动灵活性增强。在某种外界诱因内部诱因的作用下,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记忆前活跃,新的思维信息产生,即灵感到来了。

3.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笔者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关于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人,在科学创造中,灵感的作用非常重要者占5%,很重要者占11%,重要者占53%,不太重要者占26%,没有作用者占5%。

一般科技工作者55人,在科学创造中,灵感的作用非常重要者占2%,很重要者占20%,重要者占58%,不太重要者占16%,没有作用者占4%。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5人,灵感后来证明正确者占13%,灵感后来证明部分正确者占87%。灵感后来证明不正确者没有。

一般科技工作者45人,灵感后来证明正确者占16%,灵感后来证明部分正确者占84%,灵感后来证明不正确者没有。

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为科学创造提供重要思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无论研究开始或者研究进程中,都可因为缺乏思路造成研究工作难以起步,或者进展缓慢。灵感的出现使科技工作者有了新的思路,加速科学创造的进程,或者导致科学创造的成功。

(2)为科学创造提供线索。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灵感的出现使他们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突然有了线索。科技工作者在新的线索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可能获得技术创造的成功。

(3)为科学创造确定课题定向。科技工作者在准备进行某一领域研究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文献材料,但是具体研究课题难以确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有时灵感的出现会使科技工作者确定具体研究的问题。

(4)使科学创造最后成功。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对探索的问题进行了各个侧面的研究,获得了的资料与研究结果,但问题并没有获得最后完全解决。灵感的出现往往使科技工作者的创造获得成功,使他要探索的问题获得完全解决。

4.灵感机制

创造者的创造活动经常进行,灵感经常发生,灵感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具体形式灵感的心理机制与生理机制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灵感产生的心理程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背景上,由创造的敏感性接受灵感的诱因(来自外界环境或者自身环境的适宜刺激)促发了新的创造思路,活跃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联想,在创造性思维协调下,对记忆保存的信息与创造性想象、联想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观念、方法、理论、技术、形象等。

与灵感产生的心理程序相对应并作为它的生理基础的程序是由感受器接受了灵感的适宜刺激,激发了大脑某一领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在大脑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的规律的作用下,最后形成创造性活动所要解决问题的新的暂时神经联系。

灵感产生的方式不同,其机制也各有特点。笔者把灵感产生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突如其来式的灵感。突如其来式灵感的心理特点是创造者的意识没有清晰地指向于灵感的外界和内部的诱因刺激物,而是创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通过某种机制突然产生的。突如其来式灵感的生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与灵感相联系的神经活动解除抑制。

(2)诱导式灵感。诱导式灵感的心理特点是在与解决问题毫不相干的适宜诱因的作用下,创造者通过创造的敏感性,立即捕抓灵感诱因的信息,通过联想的心理机制与记忆保存的某些信息重新组合,形成灵感。其生理基础可能是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规律的作用。

(3)类似联想式灵感。类似联想式灵感的心理特点是创造者感受到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刺激物信息,受到事物相似性的启发,通过心理机制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而完成。类似联想式灵感的生理基础是条件联系的泛化与概括化,人的大脑皮层在促发灵感相似刺激物的作用下,引起类似式的同一反应。

(4)语言启发提示式灵感。语言启发提示式灵感的心理特点是语言作为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强有力的刺激物,引起与灵感有关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灵感。其生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5)无意识的灵感。无意识的灵感来自无意识。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不知不觉的、模糊的反映形式。无意识是意识阈限下的认识。无意识灵感的生理基础是后天形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是未被意识到的高级神经活动。

5.捕抓灵感

科技工作者掌握捕抓灵感的条件与方法,可帮助他们自觉地、及时地捕抓灵感。捕抓灵感的条件与方法如下:

(1)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创造性问题进行长期思索是捕抓灵感的最基本条件。

(2)愉快的情绪状态。愉快、平静的情绪是捕抓灵感的有利条件。良好的情绪使创造的大脑敏感,神经活动灵活性增强:暂时神经联系易于接通,灵感易于出现。情绪消沉、焦虑不安、心情烦躁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能力,神经活动灵活性降低,神经联系不易接通,阻碍灵感的出现。

(3)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灵感出现的时机表明灵感往往产生于经过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或在临睡前,或在散步,或上下班走路和骑车时,或穿衣服、刮须、洗澡,或从事轻快活动,或在花园里赏花、搞园艺,打高尔夫球听音乐、钓鱼,或幻想,或与人讨论、交谈、争论,甚至养病中。

笔者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一般科技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灵感常常发生在与人讨论问题、散步、早晨醒后、临睡前、休息、观察、坐车、听音乐、骑车、步行回家、静坐、夜深人静等时候。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良好,对促发灵感大有益处。创造者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绿草如茵的园地、郁郁葱葱的林间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想象力展翅高飞,正是灵感产生的大好时机。

(4)参加讨论。参加学术讨论、学术争辩,特别是听取不同的意见,是促发灵感的好方法。学术讨论与争辩使创造者大脑活动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神经活动兴奋性增强,灵活性提高,易于出现灵感。

(5)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习惯性思维使人思路阻塞,影响问题的最后解决。当创造者出现习惯性思维束缚时,暂时把问题搁在一边,等过了几天之后,习惯性思路、习惯性联想可能消失,创造者可能从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6)随时带有笔和纸。灵感这种思维火花稍纵即逝,为了及时捕抓灵感,创造者要随时带有笔和纸,以便及时地、准确地把突然出现的思想火花记录在案。很多大科学家、大艺术家都养成随身带有记录用具的习惯,把每一个一闪而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尽可能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捕抓灵感极有效的方法。

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正确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机因素,它推动与激励人们进行创造。创造动机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庸俗之分。正确的或高尚的创造动机会推动科技工作者去克服各种困难,进行科学创造,从而能够充分调动与发挥创造性思维;反之,怀着错误或庸俗的创造动机,在创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消沉、气馁,会压抑与阻碍创造性思维。创造动机越强烈,就越能激励创造性思想。

2.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各种方式

不同的科技研究课题,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形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往往是几种创造性思维形式交错进行的,因此,科技工作者要善于对各种创造性思维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能力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能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联想、特别是类似联想,对提高类比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勤于思考、积极想象能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流畅性是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思维流畅性是人的思维量的特征,通常以对问题回答的个数多少来判断其水平高低。例如,问砖头有什么用途?回答的用途越多,反映思维的流畅性越高。思维流畅性使人思维活跃、思路宽阔。科技工作者经常进行思维流畅性训练,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例如,每天工间操、饭后散步时,看见花就问花有什么用途,看见树就问树的用途,看见自行车就问自行车有什么用途,回答越快、越多就越好。

思维应变性是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通常以回答问题的类别来判定思维应变性的水平。例如,回答砖头有什么用途时,回答砖头可盖房子、铺路、造烟囱,这些都属于建筑材料一类,仅得1分,如果还能回答砖头可以打狗,这又是一类,又得1分。思维应变性强的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思维创造性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造性思维水平。思维创造性水平也是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加强讨论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贝弗里奇认为学术讨论有助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与同事或外行讨论问题,可能在下列某一方面有所帮助。

第一,别人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议。由于学术讨论参加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甚至外行有时也能提出有益的建议。

第二,一个新设想可能是由两三个人集中他们的知识或设想而产生的。也许其中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用以得出由他们的集体智慧所得到的结论。

第三,讨论是披露谬误的宝贵方法。讨论能够纠正以错误的知识或可疑的推理力基础的设想。同样,盲目的狂热可以被遏制,并及时受到制止。一个无法与同事讨论工作的科学家,常因追踪错误线索而浪费时间。

第四,开展讨论和交流思想,常常使人振奋,给人以激励和鼓舞,特别是在人们遇到困难而感到烦恼的时候。

第五,讨论的最宝贵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摆脱那种已经形成的、事实证明是无成效的思想习惯,也就是说,摆脱受条件限制的思考。

4.发挥自己的创造优势

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创造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做到科学创造的扬长避短,走自己的创造之路。科学创造中有些重复是必要的,在别人已有的起点上来进行创造也是必要的,但是科技工作者要做出发明创造,要标新立异。李政道说得好,一个人做研究工作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别人已做过的工作,只要了解他在于什么,他的弱点是什么就够了。要针对他的弱点,去做自己的工作,一旦突破就能前进一步。一项研究工作很多人去做,达到了高峰后,很快就会走下坡路。这个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很快地总结,不再去做了,再做,就要进行新的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总之,要下决心走自己的路,才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科技工作者要学会评定自己是属于何种创造心理类型。自己基本上属于发现型还是发明型,属于推测型还是条理型,属于古典型还是属于浪漫型,等等。在课题的选择上注意自己的创造心理类型特点,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优势。

由于受传统观点的束缚,人们不重视经营型科技工作者。实际上,经营型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一种重要创造形式。经营型的科技工作者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就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优势。

5.坚定的创造信心

智力发展水平正常的人,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当创造的内在因素与创造的外在因素具备时,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科技工作者就应有坚定的创造信心,坚信自己的创造力能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的创造信心能够激发创造的热情、创新意识,有助于使自己的观察敏捷而准确,增强记忆的检索能力,活跃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活动。

(《思维科学研究》,1999年8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