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尽管1975年1月曾召开过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但这也只能说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基犹在、恢复有限。

代表视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实现的一次伟大制度创新。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直接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必然地成了这一制度的发展轨迹。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民主法治传统缺乏;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结束不久,人们普遍更习惯于战争年代的军事指挥和行政命令手段,靠制度、依法律办事尚需要有个过程;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尚有待逐步显现和认识把握,对如何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还缺乏经验,等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初期,由于“左”倾冒进、阶级斗争扩大化等错误思潮愈演愈烈,进而逐步在全国蔓延并侵蚀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从1957年下半年起,先后进行的全国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不再经全国人大讨论。1958年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能按期召开会议,立法工作基本停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整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严重滑坡。尤其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遭受到严重破坏,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被集行政、司法、党务等于一身的革命委员会所取代,国家司法机关、检察机关被砸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名存实亡。尽管1975年1月曾召开过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但这也只能说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基犹在、恢复有限。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