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巧妙驾驭不听话的下属

巧妙驾驭不听话的下属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高思继就很“不听话”,对付如高思继这种“不听话”的下属,就必须先摸住他的脾气,然后对症下药,不怕他不就范。  作为上司,如何调解下属之间发生的纠纷。如果对下属间的矛盾处理不当的话,极有可能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如果掌权者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和操纵,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现,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将不如激将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荣誉心。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这种自尊心,荣誉心受到了自我压抑。此时开导说服往往不能使之振奋。如果有意识地运用刺激性语言“激”他一下。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使他产生新的兴奋。俗话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唐天佑年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对驻守太原的唐晋王李克用。叛军中有一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善用飞刀,百步杀人。后来被晋王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本意留他在帐前听用,可高思继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苦身三顷地,付手一张犁”的田园生活以为改恶从善。后来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信听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闻风丧胆,畏敌如虎。晋王问何人愿意出战,众多王子、许多壮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还是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农村,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饶我性命,回到老家,‘苦身三顷地’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兵家争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

  高思继就是一个典型的“犟眼子”,这时李嗣源如果运用一般的吹捧方法,说他如何武功盖世云云都不会管用。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侯,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兵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不当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这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激得心头起火,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望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三百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兵。这次战个平手,但却是唐营军七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军威大振,信心大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高思继就很“不听话”,对付如高思继这种“不听话”的下属,就必须先摸住他的脾气,然后对症下药,不怕他不就范。

  学会中庸处世之道

  作为上司,如何调解下属之间发生的纠纷。实在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一旦因公事变成私人恩怨。

  恐怕日后在工作上就会成为难解开的结。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有人向你发一矢明箭,也足以叫你头痛的了。如果对下属间的矛盾处理不当的话,极有可能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比如,某个下属,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对他印象平平。可就是他,在某一天竟向你的顶头上司提出对你的不满,尤其是指你工作分配不均。

  发生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你不时对下属间纠纷处置不当造成的。身为上司,经常都会遇到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除了公事还包括一些私事,比如下属闹情绪、不和……都需要你去调解。记住,在调解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公正,不偏不倚,一碗水要端平。有些事情很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所要做的只是将事情冻结,告诉双方“一切到此为止”。同时你还必须指出问题所在,例如某人的态度要改善,某人应该事事以公事为重。

  在召见闹过纷争的双方之后,请不要在任何人面前再提此事,只须留意下属的表现是否有改进。要是两人都很强硬,那么你再考虑将两人分开吧。

  中国历代官场都流行窝里斗的恶习,同事之间为了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如果掌权者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和操纵,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现,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能够控制住局势的掌权者,总是善于在派系林立、派系纷争的局面中寻求平衡,他往往以和事佬的姿态出现来调节矛盾,使对立的双方都对自己感恩戴德,从而毫不费力地控制住下属,将下属玩弄于股掌之中。

  山西军阀阎锡山就是一个精于此道的高手。阎锡山的统治之道,就像他的处世之道一样,以“中”为准则,人们称之为中庸统御术。

  辛亥革命成功后,阎锡山当上了山西都督。当时山西军政府内的人员构成相当复杂,存下新旧两派,两派相互倾轧,相互排斥。

  新派思想进步,多数人留过学,多是同盟会的成员,这人为起义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革命成功,有一人骄傲起来,甚至有人认为,革命成功了,就应该当官享乐。由于他们居功自傲,常使旁人侧目。

  旧派中老年人居多,多为科举出身或前清官吏,思想落后、保守,但这些人在山西的势力很大,其中有些人也同意革命。旧派认为山西不可缺少他们,他们在稳定人心,发展经济,维持社会秩序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阎锡山本人属于新派,但他在两派斗争中,左右逢源,以公正的面目出现,经常充当和事佬,在两派之间调解矛盾,息事宁人。阎锡山在处理两派纠纷时,从“中”的立场出发,既照顾到新派的利益,又利用旧派。在旧派人物受到新派嘲弄时,总是阎锡山出面打圆场,作思想丁作,化解矛盾。

  作为新派成员,阎锡山对旧派人物十分谦恭,一些重大问题都要先向他们请教。为拉拢旧派,他支持一部分旧派人物出任政府官员。这样一来,两派虽然矛盾很大,但对阎锡山这位“好好先生”均无怨言,心甘情愿地供其驱使。阎锡山的统御术的确团结了一大批人,这对山西政局的相对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阎锡山之所以能统治山西几十年,让部下死心踏地地为他卖命,同他这一套统御部下的方法有很大关系。

  老实说,你一万个不想过问下属的纷争,却怕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有后遗症,所以常常有进退两难之感,却苦于无法摆脱对方。

  遇上这种“烦人”,既妨碍工作,又没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杜绝之。

  第一,你可以借口较忙,遇上对方单独邀约午膳、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为理由推却。凡想诉苦之人,情绪冲动,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没有耐性再等下去,这样,体不是可以溜之大吉了吗?

  第二,是“装傻”。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永远会是一个好听众。但是如果你凡事听不明白,频频反问对方,又没有好主意,对方等于对牛弹琴,你以为他有什么感受呢?

  又或者作显得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牛头不对马嘴,对方也一定会无趣而退,另寻可分担苦恼的人,于是,你无疑就是脱离苦海了。

  对待有后台的刺头要讲求方法

  也许在为数众多的下属中间有一两名特殊人物。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身后有“背景”。换句话说。

  他们与一些可能支配到你的权力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虽是下属却有着压过人的派头。

  如果你遇上这位特殊人物,老是和你作对,而且他的背景又足以影响到你的前途,对这样的人适当施威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你一味姑息纵容,就难以维护在众人面前的领导形象了;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分寸。盲目玩横,可能倒楣的不是他而是你。

  公元764年,唐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却在北方纠众反叛,屡屡攻城夺野。唐代宗只得令声望卓著的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平叛。郭子仪令其儿子郭希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分州。分州地方的一些不法青年,纷纷在郭希的名下挂名,然后以军人的名义大白天就在集市上横行不法,要是有人不满足其要求,即遭毒打,甚至致死孕妇老小。分宁节度使白孝备困惧怕郭子仪的威名,对此提都不敢提一下。向孝备的下属径州刺史段秀实则感到事关唐朝安危和郭子仪的名节,毛遂自荐请求处理此事。白孝德立即下文,令他代理军队中的执示官都虞侯。

  段秀实到任不久,郭希军队中有17名士兵到集市上抢酒,刺杀了酿酒的工人,打坏了酒场许多酿酒器皿。段秀实布置上卒把他们统统抓来,砍下他们的脑袋挂在长矛上,立于集市示众。

  郭希军营所有军人为这骚动,全部披上了盔甲。段秀实却解卜了身上的佩刀,选了一个年老且行动不便的人给他牵着马,径直来到郭希军营门口。披甲带盔的人都出来。段秀实笑着一边走一边说:“杀一个老兵,何必还要披甲带盔,如临大敌?我顶着头颅前来,要亲自由郭尚书来取!”披甲士兵见一老一文一匹瘦马,惊愕不已。本以为要进行一场硬拼,眼见得如此文弱的对手,反而纷纷让路了。

  段秀实见到了郭希,对他说:“郭子仪副元帅的功劳充盈于天地之间,您作为他的儿子却放纵士兵大肆暴逆。如果因此而使唐朝边境发生动乱,这要归罪于谁呢?动乱的罪过无疑要牵连到郭副无帅。而今分州的不法青年纷纷在你的军队中挂了名,借机胡作非为,残杀无辜。别人都说您郭尚书凭着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自己的士兵,长此以往,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久呢?”

  郭希本来对段秀实自作主张捕杀他的士兵心存不快,对于士兵的激愤情绪听之任之。倒要看看段秀实有多大能耐。现在见段秀实完全不作防备地闯进军营,听段秀实一说,觉得段秀实完全是为保护郭家功名才这样做的,一改原来的强硬态度,反而觉得对弱小的段秀实必须加以保护,以免被手下人因愤而杀。赶紧对段秀实拜了又拜,说:“多亏您的教导。”喝令手下人解除武装,不许伤害段秀实。

  段秀实为让郭希下决心管束军队。干脆一“软”到底,说:“我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饿了,请为我备饭吧。”吃完饭后又说;“我的旧病发作了,需要在您这里住一宿。”这样,段秀实竟在只有一老头守护的情况下,睡在充满敌意的军营之中。

  郭希表面应了段秀实的要求,但又怕愤怒的军人杀了这个不作抵抗且又有恩于已的朝廷命官,心里十分紧张。于是一面申明严格军纪,一面告诉巡逻值夜的士卒严加防范,借打更之便切实保卫段秀实的安全。

  第二天,郭希还同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处谢罪,大军由此整治一新。

  善变脸谱 追求恩威兼施的巧妙效果

  要在权力场中做到见机行事,逢凶化吉,转难成易,需要随时变换脸谱,去担当差距很大的角色,作为领导者,一味地“软”。扮红脸。无异于纵人欺侮,总是黑着脸强硬。又会激化矛盾,处处受攻而落得敌人满天下。高明的操纵者。追求恩威兼施的巧妙效果,既可杀灭对手威风,又可以给人台阶,圆满收场。

  东魏政权仅存在了十多年,一直由高欢、高澄父子控制朝政。高欢依靠鲜卑军人起家,又得到了汉族豪强的支持而夺得政权,上台后,他吸取了尔朱氏失败的教训,留心接纳汉族士大夫,注意笼络鲜卑贵族。但是,他对官员的贪污聚敛、为非作歹不闻不问,东魏吏治日趋腐败。

  行台郎中杜弼要求高欢整肃吏治,高欢说:“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带兵的鲜卑将帅的家属部将都在关两,宇文泰经常对他们笼络招降,他们也在犹豫观望;江东又有南梁萧衍汉族士大夫都认为他是汉室正统。我如果急于整肃,恐怕鲜卑将帅将投奔宇文泰,汉族上大夫则向南梁,人才流失,我何以立国,还是慢慢来吧!”杜弼不以为然,在高欢准备出兵攻打西魏时,又要求高欢先除内贼。高欢问他,谁是内贼,他说:“掠夺百姓的勋贵就是”。高欢没回答。令军士排列两边,举刀、挺矛、张弓,要杜弼从队伍中走过去。面对刀枪出鞘、怒目而视的鲜卑军人,杜弼吓得冷汗直流,战战兢兢。高欢开口说:“箭虽在弦上而未发,刀虽举而未砍,矛虽挺而未刺,你便吓得失魂落魄。诸勋贵却要冒枪林弹雨,百死一生,他们虽有贪鄙,但功劳是很大的,能将他们与常人一样看待吗!”

  东魏的都城在邺,高欢却一直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将朝政委于其信任的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和高隆之,人称“邺中四贵”,他们专恣朝政,骄横贪枉,权熏内外。高欢既不想得罪权贵,也不愿看着他们强大,便任命其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大权尽发高澄。太傅孙腾自以为是其父辈,又是功臣元老,进大将军府,不等招呼便坐下了。高澄给丁他一个下马威,令左右将他拖下座,用刀背抽打他,并令他站在门外。高隆之随高欢起兵山东,高欢称其为弟。一次,高澄的弟弟高隆之叫声“叔父”。高澄马上沉下脸,骂了高洋一通,使高隆之下不了台。高欢假装关切地对公卿大臣说;“孩子长大,我也管不住了,你们要注意回避些。”从此,公卿大臣见了高澄非常害怕。

  尚书令司马子如是高欢的旧友,位居高位,权倾一时。

  他与太师、咸阳王元坦贪得无厌。御史中尉崔暹、尚书左丞宋游道先后弹劾他们,奏本写得非常严厉。高澄将司马子如收押起来。一夜之间,司马子如头发都急白了,他说:“我从夏州投奔相王(高欢),相王送我露车辆一辆、曲角母牛一头。

  牛已死了,曲角尚在。此外,我的财产都足从别人那里掠取来的。”高欢、高澄如此动作只是为了警告这些权贵,并非真要处置他们。高欢写信给高澄说:“司马子如是我的故旧,你应该宽贷他一点。”高澄得信,正骑马在街上,立即令人将司马子如带来,脱去枷锁。司马子如惊慌地说:“莫非要杀头吧?”高澄放了他,并免了他和元坦的官职,其余涉嫌的大小官吏或杀或罢官,过去谁也不敢触动的案子都一一办妥了。

  几个月后,高欢见到司马子如时,他已憔悴得不成人样子。高欢亲昵地把司马子如的头靠在自己的膝上,亲自为他捉头上的虱子,又赐给他一百罐酒、五百头羊、五百石米。他对邺成的权贵说:“咸阳王、司马子如都是我的布衣之交,与我的关系你们谁能超过他们,他们犯法,我也不能救他们,你们要小心啊!”

  高欢父子一个扮白脸,一个以法治人,一个以旧恩笼络,恩威并施,巧妙施展权术来驾御公卿贵戚。

  “恩威并用”配合使用起来更显得紧凑,既不伤故旧和气,而又达到统御目的,尤其对那些有功之人更适合些。

  朱元璋史称“雄猜之主”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为此,他以各种卑劣手段,排除异已,残杀功臣。

  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开国初,组织制定法规制度、宗庙礼仪,与朱元璋关系如鱼水一般,朱元璋将李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为开国后的首任丞相。朱元璋一旦功成名就,贵为灭子,对李的态度大变。李善长过去被朱称赞为“处事果断”,现在则说他“独断专行”。过去朱特许李对疑难大事先处理后奏,称赞他为“为朕分忧”,现在则说他“目无皇上”。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生不测之变,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机清除的手法。

  一是打。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察觉到皇上对他的猜忌,一连几天,李善长因患病没有上朝,于是就借机给朱元璋上了个奏章,一来对不能E朝议政表歉意。二来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来个顺手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出了相位。

  二是拉。削夺了李善长的相权,免除了对他的威胁。但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本棋为妻,朱李两家又了国戚。

  对付“犟驴”有学问

  所谓的“犟驴”,就是那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规劝、忠告的话,甚至对于你的威严也不能产生一丝一毫的效果。“犟驴”一旦发起脾气来,九头牛也未必拉得回来。所以有些领导春一碰到选样的“犟驴”都大呼头疼。

  他们要么采取回避的态度,听之任之;要么针锋相对。鱼死网破。

  其实,这两种态度均非上策。“犟驴”固然难驯,但也不是说毫无办法,问题关键在于你采取什么态度,以哪种方式与之打交道,只要你肯动一点脑筋,想一点办法,终究会使“犟驴上套”。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在民间一直被视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在驭人方面,不仅善于用人之长,还能巧妙地抓住部下的小辫子,让他们像戴上了金箍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得听唐僧调遣。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为他设计出一套成功的方案:占荆州,据蜀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待时机统荆州之兵,进据宛洛;率益州之师,出击秦川,以兴汉室,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旨在消灭刘备、并吞江南。此时刘备兵少将寡,军事上连连失利。

  诸葛亮认为,刘备的惟一出路是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先有立足之地,再图发展。于是他亲自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促成了孙刘联盟。又从多方面帮助周瑜,为即将开始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诸葛亮的判断,曹操兵败赤壁后必经华容道出逃,届时生擒,如囊中取物。但捉后如何处置,倒成了一大问题。他反复分析后认为:如杀之,则中原群龙无首,势必四分五裂,你争我夺,东吴便会乘机向北发展。一旦时机成熟,将会掉过头来吞并刘备。如不杀,也已灭其主力,一时无力南侵,还能牵制孙吴。若如此,刘备则可乘机占领荆州,进军巴蜀。正符合他隆中对时的设想。

  鉴于此,诸葛亮便考虑起人员的调配。他认为,张飞坦率急躁,捉住曹操后是不会放走的。赵云忠贞不二,捉住曹操是不敢放走的。而关羽,他不但义气如山,还曾受曹操厚恩,而且是主公二弟,捉曹后定会释放。何况关羽还有一大缺陷——凭借百战百胜的威名有时傲气太重,若抓住他“捉放曹”的小辫子,也可届时给他点限制。

  主意已定,诸葛亮便将张飞、赵云、刘丰和刘琦一一派出,惟对身边的关羽置之不理。关羽忍耐不住,就高声斥问:“我历次征战,从不落后,这次大战,却不用我,竟是何意?”诸葛亮故意激他:“关将军莫怪!我本想派你把守一个最重要的关口,但又一想,并不合适”。关羽很不高兴地问:“有什么不合适的呢?请明讲!”诸葛亮说:“想当初您身居曹营,曹操对您多方关照。这次他惨败后必从华容道逃窜,若您前去把守,必会捉而放之!”关羽抱怨他未免多心,还说自己斩颜良、诛文丑、又解白马之围,早已报答了曹操。若再遇他,决不放行。诸葛亮仍以言相激,终于激得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兵去华容道埋伏起来。

  果然不出诸葛亮预料,曹操在赤壁不但被周瑜烧掉了他苦心经营的伞部战船,还烧毁了一连串的江边大营。曹兵被火烧水溺、着枪中箭,死伤不计其数。曹操仓惶出逃,又一路遭到赵云、张飞的伏击,最后只剩27骑,且又人困马乏,狼狈不堪地来到华容道。突然,关羽横刀立马挡住去路。曹操吓得浑身瘫软,不住地乞求关羽饶命。其随从也一个个跪地乞怜。关羽终于念不及当初,随起恻隐之心,不顾事先立下的军令状,高抬贵手放走了曹操,灰溜溜返回大营。

  诸葛亮又照事先设想,特地迎接关羽,更使关羽无地自容。当关羽有气无力地禀报了原委,诸葛亮装作恼怒的样子要对他处以军法,刘备一再求情,才免了关羽死刑,令他戴罪立功。

  诸葛亮精心设计的“捉放曹”,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后人每谈及此事,都赞扬说:“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

  掌握下属的弱点

  在领导与指挥业务上,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不容易尽责尽职的。当然威严也不等于恶言相向。泼口大骂,整日板着面孔训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下属的弱点,让属下滋生敬畏之心。使其受制于你,听你调遣。

  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邻居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大大地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革职查办,最后还被调升为负责治安的守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真是岂有此理!就马上把尚方禁找来。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只好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疤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做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没想到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好好干吗?”这时的尚方禁那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朱博就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淡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并且及时向朱博报告。听到这里,尚方禁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赶紧表态说一定好好干。从此之后,尚方禁便成了朱博的亲信和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就特别地卖命。不久,就破获了许多盗窃、杀人、强奸等犯罪活动,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智者在部属身上发现了弱点,从不会轻易放过,而是抓住他的“小辫子”,使他乖乖地听话。这种方法在驾驭不怎么听话的部属时特别有效。

  言归正传,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单独进行了来历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一个钱以上的事通通写下业,不能有丝毫隐瞒。

  那位功曹早已吓得筛糠一般,只好提起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待,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本官裁决。从今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拨出刀来。

  那功曹一见朱博拔刀,立时吓得两腿发软跪在地上,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就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自此以后。那位功曹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起事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无独有偶,隋文帝杨坚也曾在臣下的“把柄”问题上大作文章,恩威并施,将其制服得服服帖帖。

  郑译与隋文帝杨坚有同学之谊,杨坚为北周隋公时,郑译知其相貌非凡,便倾心相交。当时杨坚为周宣帝所猜忌,内心不安,曾私下对郑译说:“我早就想离开京师去他方,这是您知道的,我对您推心置腹,您可稍微为我留心啊”。郑译心领神会,说道:“凭您的德行声望,天下民心都向着您,我指望着您多多赐福。怎能忘了您的事。我马上会在皇上面前替您说话的。”

  其时宣帝正要郑译去征讨南方,于是郑译请求派一位元帅。宣帝问道:“你的意思派准好呢?”郑译答道:“如果要平定江东,那就非派皇亲重臣而不足以镇抚人心。可以派隋公杨坚去,我姑且充当寿阳总管监督军事。”宣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诏命杨坚为扬州总管,与郑译兵会合于寿阳,进攻陈。正当杨坚等将行未行之际,宣帝驾崩。在此抢班夺权的紧要关心,郑译与刘防合谋,假传圣旨请杨坚入朝总理政事,都督内外军事,使杨坚坐上了左大丞相的交椅。杨坚为报答郑译,拜其为柱国,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后又升其为上柱国,恕以十次死罪。杨坚准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内室,对他言听计从,赏赐多得不可胜数。

  但是,郑译为人轻佻阴险,贪污受贿,声名狼藉。杨坚内心对他渐渐疏远,只是因为他有功在前,才不忍心废弃不用。不过,杨坚暗中却嘱咐下属官员任何事情都不得禀告郑译。郑译丝毫无所知,每日还在升堂治事,结果无事可干,他这才惶恐起来,向杨坚跪求解职。杨坚表面上对他仍旧很宽厚,客客气气地劝他放心。杨坚即位后,让他以上柱国的身分归回府第,并且重封了他的两个儿子及亡父亡兄。

  郑译自受疏远以后,暗中找来道士作道场,以便消灾祈福,不料他的女仆奏了一本,告他以左道巫术蛊惑人心。杨坚不快地问他:“我没有对不起你,你这样做是何居心?”郑译无言以对。因为郑译未与母亲住在一起,有关官员又弹劾他有违孝道,所以他遭到了消官除名的处分。杨坚不欲严惩这位功臣,下了一道措辞很有意味的诏书:“译嘉谋良策,寂尔无闻;鬻狱卖官,沸腾盈耳。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不臣;戳之于朝,人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宣赐《孝经》,令其熟读”。然后让他仍与母亲住在一起。

  过了不久,杨坚下诏,命郏译参加撰修律令,任他为开府、隆州刺史。后又在醴泉宫宴请他,杨坚乘着酒兴对他说道:“你受贬很久,朕极同情。”于是复封其为沛国公,位列上柱国。杨坚环顾群臣,感慨道:“郑译与朕同生共死,历尽艰险危难,这段经历常在心头,无日能忘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