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中心的“孤岛”

城市中心的“孤岛”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所调查的上海中心城区老式住宅里弄都是在1949年建国后建成,并由单位统一分配给其职工,当然这些单位均为国有企业。目前,笔者所调查的两个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均已在2000年实行户口冻结,只接受户口迁出不接受迁入。目前上海老式里弄主要集中在黄浦、虹口、卢湾、静安等中心城区。作为塘二小区附近唯一的一家超市,在开展调查时已经关闭,不再进行营业。

蔡思庆

 

笔者从小生长在上海中心城区的老式里弄内,直到十岁才搬离,童年在旧城区生活的记忆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印象深刻。这段经历可以算是目前为止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巧合的是,笔者父母从小的生长环境也和笔者类似。他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居住在上海中心城区的老式里弄内,结婚组成新家庭以后才搬离,对于童年与青年时期在老式里弄内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也有或美好或悲伤的记忆和感慨。两代人在日常的聊天中,时不时会回忆起在老式里弄内所经历的一些往事,其内容包含艰苦的居住环境,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以及老式里弄特有的生活经历。也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使笔者对于中心城区内的老式里弄以及如今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认知和关注。

笔者所调查的上海中心城区老式住宅里弄都是在1949年建国后建成,并由单位统一分配给其职工,当然这些单位均为国有企业。在当时,职工得到单位分配住房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也只有在单位表现良好的职工才能够获得住房分配。最初,这些住房都是以租赁的形式供职工居住,每户人家需按月交付房租,租金由几分到几毛不等,而如今居民们所拥有的仍然是房屋的使用权而非产权,一年的房租为一百至两百元不等。目前,笔者所调查的两个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均已在2000年实行户口冻结,只接受户口迁出不接受迁入。由于政府对于中心城区的建设和规划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办公功能方面的提升,而忽视居住功能的改善,周边生活配套设施愈发缺失,这使得老式里弄一步一步走入与世隔绝的窘境,慢慢沦落为中心城区内的生存“孤岛”。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恶劣,部分有能力的居民也陆续在外购房,逐步搬离老式里弄,这也使得依然居住于此的居民产生了分化中的失落感,而家庭情感以及邻里情感也在慢慢淡化和断裂。由此,这些居民在内心精神情感上进一步被孤立,使他们所生活的区域在精神层面也变成了一座情感“孤岛”。

面对周边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越来越繁华的商业街,越来越庞大的熙攘人流,如今生活在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内的居民是如何看待的?他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一番景象?相比过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他们的心态以及所向往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调查之旅,并在调查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感悟、体验与收获。

目前上海老式里弄主要集中在黄浦、虹口、卢湾、静安等中心城区。这些老式里弄部分为旧式石库门建筑,即1949年前建造,也有新式公房建筑,但不配备独立的煤卫间,这种里弄多是建国后政府统一建造。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这些老式里弄周边在政府重商业、服务以及办公区域功能的改造下,已严重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如超市、学校、医院、菜场、浴室等等。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居民日益破败的生存环境看作是经济时代区域、土地商业化进程背后的产物。目前,生活在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内的居民的数量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由于地价、人口、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老式房屋的拆迁也成了一个政府不动,投资者难动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这些里弄的硬件已处于“风烛残年”的状态,如果想要进行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那就接近于将这些住宅拆毁重建,而这期间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在衡量这些综合因素后,老式里弄居民想要获得住宅的改建似乎又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面对如此境况,这些居民生存情况与未来发展之路应该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思考。

塘二里弄处于上海市虹口区境内,位于长治路与塘沽路交界处,该小区四面分别毗邻苏州河、四川路商业区、外滩以及七浦路服装市场。住房以砖木结构公房为主。该小区内公房一般为三层,每层三户居民,小区内共有三十幢相同类型公房,人口总数约为800~900人。

汉口路里弄处于上海市黄浦区境内,位于山东中路与汉口路交界处,该小区四面分别毗邻南京路步行街,外滩,人民广场以及老城隍庙。住房以一幢砖木结构四层公房为主,每层约15~20户居民,人口总数约为1000人。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孤岛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一是外部硬件设施的缺失,包括周边生活配套设施的缺乏以及里弄内住宅构造和配备的落后。其二则是居民心理情感层面的缺失,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里弄内居民构成所发生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家庭情感纽带和邻里情感纽带的淡化与断裂对人们在心理上造成的孤立和影响。下面,笔者将会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揭示目前这些居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渴望。

塘二里弄周边在2000年以前的配套设施还属于比较完全,点心铺、杂货店、超市、理发店、服装店、日用品商店、菜场、浴室在步行5~15分钟的范围内逐一分布,当时居民们的生活和购物都属于比较方便的范畴。可是在2000年以后,这些周边的菜场、点心店以及杂货店所在区域被慢慢拆除,并开始建设高档写字楼,在笔者进行调查时,这些地方的写字楼已经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而理发店、服装店以及日用品商店所在的整条街道已经被部分拆除,所有店面已经关闭,今后这里将会崛起办公楼还是商业大楼目前还不得而知。作为塘二小区附近唯一的一家超市,在开展调查时已经关闭,不再进行营业。附近居民称,可能是由于该地段租金太高,导致超市无法获得可观的利润,所以决定结束在此地的经营,日后超市所在地将变为何用,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超市关闭后对居民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就有居民表示,目前在塘二里弄附近已经找不到可以方便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店铺了,如果要购买这些物品以及蔬菜瓜果和肉类,就要步行20~30分钟左右,到位于高阳路附近的居民聚居区的菜场和店铺购买,那里的菜场也是周边地区目前唯一硕果仅存的一家菜市场了。由于塘二里弄是旧式公房,所以没有独立的煤卫设施,这也使得塘二里弄的居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赖于附近的浴室来开展个人卫生活动——洗澡,但现在该浴室也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菜馆。而理发店的拆迁也让居民们体会到了不便。在这种情况下,有居住在弄内的有手艺的老居民在自家房屋内开设了弄内理发店,也算是为居民解决了一部分理发问题。虽然很多设施都遇到了拆迁,但是塘二里弄周边还保留着如学校、书报亭和为数不多的居民在自家开设的杂货铺。

相比塘二里弄,汉口路里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更为“黄金”,它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就更为匮乏一些。步行5分钟左右的路程,可以到达一个由沿街居民住宅组成的小型“菜场”,店铺约为15~20家左右,每家店铺均为沿街底楼住房改建,虽然这里算是一个小型菜市场,但是其店铺数量以及商品种类相对而言是十分稀少的,与在该地区居住的居民人口总数相比也是处在非常不平衡的状态。而周边其他设施,比如书报亭、学校、浴室、日用品商店也是均无踪迹可循。虽然拥有超市,但这些超市都为“可的”与“好德”之类的小型超市,东西品种稀少,价钱昂贵,基本都是针对游客和过路人群进行服务,居民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在这些超市中难觅踪影。而原本位于汉口路里弄正对面的黄浦体育馆,也由于地段等原因在2003年左右拆除,这也使得居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锻炼的地方从此消失。由此可见,汉口路里弄内居民的购物,当然特指生活用品的购买是十分不便的。

塘二里弄周边配套设施情况

汉口路里弄周边配套设施情况

塘二里弄的住宅一般为三户一层,一幢楼共三层,由于建房早期受条件和建材限制,使得住宅承重能力不强,故只盖成高为三层的楼房。目前弄内住宅的质量也是每况愈下,站在住户的阳台上对于这一点会有深刻的体验,部分阳台有倾斜的趋势,并且阳台栏杆十分松动,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安全的隐患。在2006年以前,塘二里弄的住宅每一幢都没有厕所,所以每户居民家中都使用马桶,然后需下楼步行至小区大门口附近的公共便池进行清倒。2006年政府开展旧式里弄改造,在每一层都新建了一个公共厕所,三户人家公用,虽然依然没有拥有独立厕所,但这一改善已经使居民感受到了莫大的喜悦和方便。塘二里弄内住宅每一层都有公用厨房,每户人家都拥有单独的水龙头和洗涤池,灶台也是每户一个,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使用煤饼和煤球炉烧水做饭,目前已经统一使用管道煤气。楼内通道昏暗,但走道面积尚属宽敞,公共厨房也较为宽敞明亮。塘二里弄每家住户的住宅面积约在18~25平方米左右,如需租住,租金约为1000元左右。

汉口路里弄的住宅是砖木结构,一层约15~20户,共四层,里弄内也仅此一幢居民楼,相比塘二里弄人口更加密集,因此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拥挤。一步入里弄内的这幢居民楼,抬头仰望,走廊里都悬挂着各家的拖把和扫帚,有时这些拖把还会慢慢滴水,这是由于每家居民的居住面积都很小,所以“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但这也给其他居民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同时也容易引发邻里之间的矛盾。除了拖把扫帚,居民们还会把自家的一些杂物堆放在过道中,这就使得原本就极为狭窄的过道变得更为拥挤,一般过道的宽度为0.8~1米左右,只能容纳一人通行,两人并排而行基本是不可能的。相比塘二里弄,汉口路里弄的煤卫设施也更为落后。每两层才有一个公共厕所,供人们清倒马桶,也就是说40户约200~300名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在汉口路里弄,居民也没有享受独立水龙头、洗涤池以及灶台的条件。一般一个洗涤池上有6~10个水龙头不等,而这些水龙头就分属不同的人家,有时一个洗涤池会有3~4名居民同时进行衣物、蔬菜、碗碟等物品的清洗,如果洗涤池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需要洗漱的居民,那这些居民只能够排队,或是回家等待洗涤池空闲的时候再来。目前汉口路里弄居民还在使用液化气烧菜做饭,液化气钢瓶在液化气使用完后就需要更换,这也是十分不方便的,因为液化气换瓶站在距离该里弄步行约为20~30分钟左右的地方,由于钢瓶本身钢制材料就比较沉重,楼道狭窄又不适合搬运,所以对于楼内居民而言,每一次换液化气瓶的过程都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大工程。汉口路里弄每家住户的住宅面积约为10~15平方,虽然地段相比塘二来得更好,但由于居住面积和居住环境相对恶劣,因此租金更为便宜,为每月350~500元左右。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周边以及内部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都是极为不便和落后的,很多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的缺乏,使得在这些地区居住的居民的生活变得十分的窘迫与不堪。而俗话所言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方式在这两个地方也体现无遗。

塘二里弄住房内部构造及设施

汉口路里弄住房内部构造及设施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不论是塘二里弄还是汉口路里弄,两个居民区内的居民构成在2000年以前都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而在2000年以后则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有能力的中青年开始选择在他地购置房产,陆续搬离老式里弄。中青年有的不愿意和父母同住或是碍于新购住房的居住面积,就把父母留在了原居住地。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看重中心城区便利的交通和长久积累下来的邻里间的深厚情谊,所以自愿选择继续在老式里弄内居住。而那些全家集体搬走的居民也开始选择将空置的房屋出借。由于老式里弄居住条件恶劣,一般租房者为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这类地方的租金相对便宜。这些改变就造成了老式里弄内居住人员结构所发生的变迁,目前,笔者所调查的两个老式里弄内的居民主要分成三类: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比如塘二里弄的A家庭和汉口路里弄的C家庭,他们均为仍然生活在老式里弄内的低收入家庭。A家庭父母与儿子一同居住在21平米的一室户内,平时父母睡房间内唯一的一张大床,儿子睡觉时就将房内的沙发拉开,组装成一张小床,早晨起床后再将沙发恢复原样。A家庭的父母均已退休,且父亲患有肺炎,曾经动过一次比较大的手术,儿子则在地铁公司上班,负责机械方面的修理工作,家庭月收入由父母退休工资以及儿子的工资组成,约为4500元左右。在访谈的过程中,A家庭的父亲不断提到老邻居的搬离,并且对老邻居搬离之后的去处了如指掌,他也不断感叹:“如果当时没有生病,也许自己现在也有能力可以买房子搬出去。”对于现在生活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父亲说:“我喜欢搓麻将的,以前楼里面就可以找到麻将搭子,四个人很快能凑齐的,现在不行了,要到旁边两幢里面去拉人啦,不熟的嘛就不想跟他搓,所以现在搓麻将人也越来越难找了,因为熟的人很多都搬走了哎。”而对于楼内租房子的外来人员,父亲表示与他们从不进行沟通,看到了也不会打招呼,因为“对外地人不放心”,心底里还是对外来人员存在排斥和不认可。而对于里弄的拆迁他是十分渴望与向往的,父亲在访谈的过程中说:“最好它赶紧拆呀,户口老早就冻结来,到现在也没动静,它不拆我们就没房子,现在这种房子哪个小姑娘肯和我儿子谈恋爱的啦,所以赶紧拆,拆了分到新房子了儿子就好谈朋友结婚了。”

汉口路里弄的C家庭中的父亲已经90高龄,女儿以前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心城区的老式里弄,位于黄浦区大东门,拆迁后拿到了拆迁款,但由于目前过高的房价而无力购买自己满意的房子。作为过渡,他们一家三口目前租住于父亲所在里弄内,每月租金为400元。同时也方便照顾年事已高的老父亲以及在附近医院长期住院的母亲的生活。女儿和女婿目前也已经退休,女婿在附近的一家商店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拆迁这点钱,肯定不够买新房子的,我们三个人,这点钱撑死了买一套一室一厅的二手房,三个人来,住起来不舒服的呀,所以先在这里过渡一下,女儿也上班了,看看能不能再多攒一点钱然后买一套好一点的。”女儿在访谈中如是说,同时女儿也在访谈中流露出对于能够有能力在外购房,搬离这里的老邻居的羡慕:“他们工作好的,赚得多,有钱就买新房子,都搬出去了呀,这种地方有谁要待的啦,煤卫都没有的,洗个手还要跑层楼的,吃得消伐啦。”

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笔者访谈了塘二里弄的B独居老人以及汉口路里弄的D老年夫妇。B独居老人今年80岁,每月靠1500元左右的退休金生活。以前是和丈夫、儿子以及两个女儿共同居住在塘二里弄,丈夫在80年代去世,两个女儿也陆续出嫁,最后剩儿子一家与自己同住。2003年,儿子有了一定积蓄后在闸北购置了新房,但是由于新房面积较小,就没有携老母亲一起搬入居住,当然,不让塘二的房子空置也是一个理由。“这里反正有房子的,空关着嘛总归不是生意经,我嘛就不和他们去挤了,一个人住在这里也蛮好的。”老太太在访谈中如是说。老太太信仰基督,在塘二里弄附近约步行20分钟左右的地方建有教堂,平时老太太的生活也以教堂活动为中心,每两天去一次教堂,每周做一次礼拜,她觉得和教友在一起的时间是一天中最为美好的,她的社交和人际关系网络也主要以教堂为核心。和教友们的活动也不单单局限于教堂的活动,有时他们也会组织一些上海周边地区的旅游和其他活动,老太太每次都积极参加。“平时不去教堂的时候就坐在阳台上做祷告,先给儿子祷告,祈祷耶稣保佑,再嘛给孙子做祷告,再给女儿做祷告,反正一个个轮下来的,时间过得也蛮快的。不过听说这个教堂快要拆掉了,真的拆掉了不知道要到哪里做祷告了,很多以前的教友现在也不在了。咦,要么去世要么搬走了呀,人反正越来越少了。”从和她的谈话中可以深深感受到老人的无奈和不舍。问及和外来租房人员的交流,老太太表示有时候会主动和他们沟通,因为身边能够说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有的时候自己也希望能和他人有交流,所以会主动和他们进行一些交流,但感情是比不上已经相处几十年的邻居的。对于拆迁,老太太也是十分向往,她希望在拆迁后,儿子能用拆迁的钱换一间更大的房子,以便能够把她接回去一家四口共同生活。其实从和老太太的交流中不难发现她对于完整家庭的向往,虽然声称一个人住也很好,但是这掩盖不了老太太希望能与儿子同住,获得更多关爱和交流的渴望。

而汉口路里弄的D老年夫妇则表达了对于居住环境的不满,他们感到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设施的不完备让他们吃到了很多的苦头。“洗澡不方便,要自己提冷水,还要提两桶,再烧一壶热水慢慢往里面加,洗完了也不知道洗没洗干净,脏水还在浴盆里面的呀,然后么再把脏水倒到桶里面,再拎下楼倒掉。以前年轻的时候几个孩子洗澡来,都是我一桶一桶帮他们提水上来再提水下去的,都不觉得累的,现在不行了,洗一次澡就像打仗一样的,所以我们两个都分开来洗的,不然吃不消的。”两位老人的子女是知青,后来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在插队的安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所以两位老人也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依靠,只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好,因为一旦病倒将会带来很多问题。对于邻里之间的情感互动,老人说:“以前门口走廊上的空地,夏天我就在那里说书,邻居小孩都捧着西瓜一边吃一边听我讲的,勿要太开心哦,现在小孩都长大来,搬走了都,我也没人好说了,现在就自己在家听听评弹。”不过这对老夫妻还是经常会抽时间照顾同楼层一位失明的老太,他们认为对于老邻居的照顾是应该的,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做下去。对于外来租房者的态度,他们一般保持不沟通不交流的方式,“阿拉不和他们搭讪的,谁知道他们做什么的,是不是坏人。”他们也十分渴望动迁,“只要有独立煤卫,让我搬到哪里都可以的,年纪大了对地段不讲究的,浦东也可以的。”

从上述的四个访谈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内的居民的构成已经由家庭成员为主转变为由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同时,有条件有能力搬离此地的居民使如今仍然不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搬离这里的居民产生了分化中的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而这些没有能力搬离的居民也只能期盼于政府的拆迁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面对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政府目前的开发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集商业、服务和办公功能为主体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这些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商业、服务和办公功能不断加强,而居住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一点,在对塘二和汉口路里弄周边配套设施的调查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比如塘二小区周边超市由于租金的关系不得不关闭,停止营业,浴室、杂货店、服装店和菜场也陆续搬迁和拆除。但是另一方面,在菜场、杂货店等配套设施拆除后,原地建造的办公大楼并没有为开发商带来预想中的利润,两座写字楼目前仍然处于招租不满的状态,但是这两幢办公大楼已经建成有五六年的历史了,如今一半的楼层仍旧处于空置的状态。由于商业投资并没有使开发商获得理想的收益,这也使得老式里弄内的居民期盼企业通过商业投资,对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而拆迁老式里弄的愿望变得十分渺茫。目前,如果这些地区会得到动迁的机会,也只可能是政府行为,将拆迁地改建成市政设施,比如塘二里弄西面的一个老式里弄。在世博会前,该里弄被整体拆迁,政府在该地块建设了为世博服务的大名路隧道,但与之相邻的其他老式里弄并未获得拆迁。由此可见,中心城区老式里弄想要在短期内得到拆迁,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时居委会工作人员也称,虽然这两个地区在2000年左右都已经实行了户口的冻结,但现在,至少是在5~10年之内,动迁的可能性还是十分小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能力搬离这里的居民,在困难的居住环境和周边配套设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需要煎熬5~10年左右的时间。

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本地居民的家庭情感纽带以及邻里情感纽带也处在淡化和断裂的窘境之中。这一点不管是在中青年还是在老年群体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中青年的主要体现便是心理上相对剥夺感和分化中的失落感的增强。他们羡慕那些有能力搬离老式里弄的同学、邻居、朋友,对于目前自己的居住环境有诸多的不满和抱怨,对于未来也有深切的不信和不安。虽然他们所居住的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但是周边的热闹只属于有钱人和旅游者,大商厦、大饭店、名品店和他们的生活可谓毫无关联。不管南京路、四川路是多么的繁华,一踏进自己居住的小区,面对的只有破败的房屋和设施,这种极度的落差刺激心理,他们的失落也是可想而知。而老年人所感受到的则更多来自于子女搬离所带来的孤独和无依无靠。他们在内心还是极度渴望能够像以前一样和子女一同生活,但现实却将这一愿望打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更多的老人被“留”在了老式里弄内独自生活,能够陪着自己说说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居住条件又差,年纪越来越大,老人们所要面对的高风险和难题也越来越多。

生存权利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贫富差距也一步一步将仍旧居住在老式里弄内的居民慢慢划归于“下层”的范畴,居民们的相对剥夺感和分化中的失落感慢慢深化,拆迁还要靠等,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些“孤岛”中的居民的未来在哪里,现在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在完成整个调查之后笔者发现,除了上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之外,存在于中心城区老式里弄内的问题其实并不只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么一点点。比如目前还生活在里弄内的居民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房子拆不拆,什么时候拆,还有拆迁后是拿钱还是拿房子,拿到的钱够不够买理想中的新房或者二手房,拿到的房子会不会在郊区,比如闵行、浦东、宝山,真的搬到这些地方后上下班又怎么办,看医生的问题,孩子的学校问题都是居民们需要思考的难题。除此之外,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老式里弄内老年人独居和空巢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避免老年人在这一阶段的高风险,在心理上疏导他们的孤独感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