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世界环境八大公害

世纪世界环境八大公害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在各地销售,造成了大批人中毒。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案例七 20世纪世界环境八大公害

一、案例呈现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中有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因地处河谷,工厂林立,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使6000多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了这些有害气体,以致酿成大灾。

img30

3.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眼病、喉炎和头痛。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

img32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几乎全被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死亡者中45岁以上的比例最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的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工厂粉尘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13万吨。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统称“四日市哮喘病”。

img33

6.水俣病事件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该市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1956年,水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的病人。

img34

img35

7.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显增高。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和胃受损。由于患者经常“哎吆—哎吆”地呼痛,日本人便把这种病称为“哎吆—哎吆”病,也就是“痛痛病”。

img36

img37

img38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和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了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多氯联苯混入到米糠油中。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在各地销售,造成了大批人中毒。患者一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心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严重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有的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达到13000人。用这种米糠油中的黑油饲喂家禽,致使几十万只鸡死亡。

——资料均来源于百度网图片库。

二、案例讨论

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怎样保护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三、案例点评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另一方面,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以人类为主导的矛盾统一体,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存在及其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程度。过去,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许多地方甚至出现: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下降了;经济指标上升了,环境污染严重了;经济建设发展了,生态资源破坏了,严峻的形势令人关注。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将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局观念上,需要确立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的生产目的、社会目的,必须以遵守、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为依据,舍此,人类将从根本上失去家园,失去生存的空间。胡锦涛主席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首先必须深入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无数次的历史事实和实践证明,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甚至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逆自然规律而动者,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特别注重“开发与治理并重,环境与发展同步”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做到既要善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握客观实际,又要让眼光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重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解决了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共赢。只有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再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即政府重视和全民参与相结合;政府重点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补充相结合;宣传教育和依法处罚相结合;政府管理和多方监管相结合。总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章和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绪论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中讲授“社会存在”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中讲授“科学发展观”问题;适用于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四节中讲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4.本案例使用时最好结合PPT课件和相关视频一起使用,效果最佳。

(作者 杨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