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连环游戏

九连环游戏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连环”由九个相同的,如下图一个扣着一个,且带着活动柄的金属环,和一把剑形的框套组成(下图).所有金属环上的活动柄都固定在一根横木条上.游戏的目的,是要把九个金属环逐一地从剑形框套中脱下来,形成环和框分离的状态;或者从原先分离的状态出发,恢复成上图所示的一环扣一环的样子.“九连环”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源远流长.在许多古代文学名著中(如《红楼梦》等),都有关于玩“九连环”游戏的描写.“九连环”游戏

十、九连环游戏

一、“九连环”游戏概述

在众多的科学玩具中,我们祖先发明的“九连环”,算是一种难得的、令人拍案称奇的珍品!

“九连环”由九个相同的,如下图一个扣着一个,且带着活动柄的金属环,和一把剑形的框套组成(下图).所有金属环上的活动柄都固定在一根横木条上.

img426

游戏的目的,是要把九个金属环逐一地从剑形框套中脱下来,形成环和框分离的状态;或者从原先分离的状态出发,恢复成上图所示的一环扣一环的样子.

“九连环”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源远流长.在许多古代文学名著中(如《红楼梦》等),都有关于玩“九连环”游戏的描写.“九连环”游戏,大约在16世纪以前,便已传到国外.最早见自1550年出版的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卡当(Cardano,1501—1576)的著作,称之“中国九连环”.

下面,我们研究解“九连环”的一般规律.

为使脱环的动作数量化,我们把下页图所示的两种脱环手法,每一种都定义为一个“基本动作”:

很显然,脱下第1个环,只需要一个基本动作(1).而要脱下头2个环,必须先用一个基本动作(2),把第2个环退到剑形框下,再用一次基本动作(1),脱下第1个环.也就是说,要脱下头两个环共需两个基本动作.

img427

img428

如果我们把脱下头k个环所需要的基本动作数记为f(k),那么上述结果便可记为

f(1)=1,f(2)=2.

通过细心而逐步地尝试,可知要脱下“九连环”中的第1至第9个环,至少需要用的基本动作数分别为

1,2,5,10,21,42,85,170,341.

观察这一列数,不难发现以下的规律,即:

A.处于偶数位的数,都等于前一位数的两倍;

B.处于奇数位的数,都等于前一位数的两倍加上1.

对于“九连环”游戏,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三个:

(1)怎样证明脱环的基本动作数,符合上述规律?

(2)对于任给的“n”,f(n)=?

(3)所谓“状态”指的是:在脱环过程的某一时刻,有一些环已退到剑形框下,而另一些环却仍在框上的态势.

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是:从任何一种状态出发,到达另一种状态,所需要的基本动作数是多少?

例1 如下页图,“九连环”中的第7个环,已脱至剑形框下.试问,从初始的状态(九环均在剑形框上)开始,需要经过几步的脱环动作,才能达到图中的状态?

img429

解 假定从初始的状态开始,达到图中的状态需要经过X步的脱环动作.那么,接下去可再用f(6)步基本动作将头6个环脱下.至此,连同第7个环,头7个环都已退到剑形框下.

由于从初始的状态开始,到脱下头7个环,所需的基本动作数为f(7).从而有

X+f(6)=f(7).

解得X=f(7)-f(6)=85-42=43.

即从初始的状态达到图中的状态需要运作43步.

正如前面所说,要做到“九连环”玩具的九个环与剑形框柄脱离,必须进行341次基本动作.由于脱环的过程必须做到眼、手、脑并用,而且基本动作之多,少说也要花上五分钟时间,因此从事这项游戏,对于人们的智力和耐性,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九连环”是一种值得保藏的益智玩具.建议读者买一把小学生用的短木尺及九个钥匙环,再找几段铁丝,模仿本节开头的图样,做它一副.我想,这副由你亲手制作的玩具,其受益者肯定不止你一个!

二、“九连环”问题的瓦里斯模型

1685年,英国数学家瓦里斯(J.Wallis)对“九连环”提出了以下的数学模型:

设想“九连坏”的脱环,按照以下的程序:

假定头k个环已如下页图(1),用f(k)次基本动作脱下,(图中k=3);那么接下去可以如图(2),用1个“基本动作(2)”,把第(k+2)个环退到剑形框下;再接下去把原已脱下的k个环还原.显然,所用的基本动作数与当初脱下时所用的基本动作数同为f(k).最后,再如图(3),用f(k+1)次基本动作把头(k+1)个环脱下.

以上的一连串动作,显然对已脱下的第(k+2)个环毫无影响.这意味着,此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头(k+2)个环脱了下来.

由于脱下头两个环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脱其他的环,便可以按照上面的程序,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下去.

img430

(1)

img431

(2)

img432

(3)

由上述程序,可得

f(k+2)=f(k)+1+f(k)+f(k+1)

     =f(k+1)+2f(k)+1.

把上式变形为

img433

将以上k个等式相加,并消去等式两端相同的项,得

uk+1=2ku1+(1+2+22+…+2k-1).

∵ u1=f(2)+f(1)=2+1=3,

∴ uk+1=3·2k+2k-1=2k+2-1.

这样,我们便有以下两个关于f(k)递推式子:

img434

将以上两式相加,得

img435

img436

同理,当k=2m+1时有

img437

综上,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我们有

img438

由以上公式,可以算出九连环数列{f(n)}:

1,2,5,10,21,42,85,170,341,….

例2 九连环数列{f(n)}中的变量n,可以是任意的正整数.为什么我们“九连环”玩具中的环数要采用“9”,而不用较小的“6”,“7”,或较大的“12”,“15”呢?

解 一般人玩“九连环”的脱环速度,一秒钟大约可以完成一个基本动作.对于较小的n,当n=6,7时,

f(6)=42,f(7)=85.

即整个游戏只要一分钟左右.当人们刚准备投入时便告结束,显然不太适宜.而且环数太少,也显得比较单薄.所以,n不能取太小.

但n也不宜取太大,因为随着n的增大,脱环所需的基本动作数f(n)将成倍地增大,当n=12,15时,

f(12)=2730,f(15)=21845.

前者需不间断地脱45分钟,后者更需要脱一整天,而且还不允许中途出点差错,这就更加地不适宜了.再说,环数太多,操作起来似乎也不太方便.

所以玩具的环数,以8~10为宜.其中n=9时,f(9)=341,游戏的全过程大约只需要5分钟,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问题10—01:

[难度系数:★☆☆☆☆]

如图,“九连环”的头七个环,已退到剑形框下,框套上还有第8、第9两个环.

img439

试问,应如何把最后这两个环也退下,使环与框彻底分离?

答案在第221页.

问题10—02:

[难度系数:★★☆☆☆]

已知:除第7个环外,其余的环都在剑形框上(见例1图).

试问,从上述状态开始,还需多少步基本动作,才能使“九连环”的九个环都从剑形框套中脱下来,形成环和框分离的状态?

答案在第221—222页.

三、“九连环”问题的梵塔模型

本节我们将用一种前人所没有触及的崭新方法,来解决古老的“九连环”问题.为此,我们先从“梵塔问题”和“西萨·班问题”讲起.

[梵塔问题]

“梵塔问题”也称“河内问题”,它源于以下的古老传说.在世界中心贝那勒斯(印度北部的佛教圣地)的圣庙里,安放着一块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针,细如韭叶,高约腕尺.

img440

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的一根针上,从下到上串上由大到小的64片金叶.这就是梵塔.当时梵天授言:不论黑夜白天,都要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这些金叶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一次只能够移一片,并且要求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永远在大片上面.当所有的64片,都从梵天创造世界所放的那根针,移到另外一根针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这,便是世界的末日.……

“梵塔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加以解决.

直接作转移尝试可知:如果A针上只有一片,要把它转移到C针上去,只需移动1次;如果A针上有两片,要把它转移到C针上去,需移动3次.

下面让我们看看,如果A针上有三片,要把它全部转移到C针上去,需要怎么移动?不难推知,移动的方法是:先用3次移动,把头两片转移到B针;用1次移动将第三片移到C针;最后再用3次移动,把B针上的两片转移到C针.至此完成全部三片的转移.完成三片转移的动作次数,等于完成两片转移的动作次数的两倍加上1次.即

N3=2N2+1=2×3+1=7.

img441

上述规律显然适用于任意片.由此可以逐步推出:

N4=2N3+1=2×7+1=15,

N5=2N4+1=2×15+1=31,

N6=2N5+1=2×31+1=63,

N7=2N6+1=2×63+1=127,

N8=2N7+1=2×127+1=255,

N9=2N8+1=2×255+1=511.

如果我们眼睛更亮一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要把A针上的k片,全部转移到C针上去,需要移动的次数Nk

Nk=2k-1.

从本题解答中的分析,要把梵塔上64片金叶,全部转移到另一根针上去,需要移动的次数为

N64=264-1≈1.84×1019.

以一秒钟移动一次计算,这需要夜以继日地搬动5800亿年!

[西萨·班问题]

“西萨·班问题”的历史,似乎与“梵塔问题”一样地悠久.它源于另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印度的舍罕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这位聪明的大臣跪在国王面前奏道:“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在第三个小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img442

img443

国王慷慨许诺了西萨·班的要求.他觉得宰相的要求未免寒酸.

计算麦粒的工作开始了.国王很快得知:即使拿出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象棋发明人许下的诺言.

那么,国王应给象棋发明人多少粒麦子呢?

不难算知麦粒的数量S为

S=1+2+22+23+…+263.

∵ 2S=2+22+23+…+263+264

∴ S=2S-S=264-1=18446744073709551615.

这个数量相当于当今全世界二千年小麦的产量.

“西萨·班问题”和“梵塔问题”这两个全然不同的问题,居然会有相同的答案,这中间不会没有关系.

事实上,西萨·班的要求可以改为另一种方式叙述:

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一粒麦子;然后把第一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二格;然后再把第二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三格;如此等等,把每一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下一格.……

下面转到“梵塔问题”,也把它改为放麦粒叙述.

如果把完成头k片金叶从A针搬到C针,所需用的移动数当成第k格麦粒数的话,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里的规律现在变成:

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一粒麦子;然后把第一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二格后加上一粒;接着再把第二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三格后又加上一粒;如此等等,把每一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下一格后都再加一粒.……

这样做无疑等于在开始时棋盘中的每一格,都先放上一粒麦子,然后按“西萨·班问题”同样的做法,在第二格、第三格、……放置麦粒.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棋盘上初始的设置(下简称“初始盘”)不同,如此而已.

为叙述方便,今后我们把不同初始盘状态的这一整类麦粒计数问题,统称为“梵塔模型”.

下图是“西萨·班问题”的初始盘,和“梵塔问题”的初始盘之间的比较.

img444

由于初始盘的不相同,“梵塔问题”比之“西萨·班问题”,在每格的计数上多了由初始麦粒派生出的系列如下:

img445

例如,当n=64时,第64格的“麦粒数”N64为

N64=263+262+261+…+22+2+1=264-1.

这就是“梵塔问题”的答案.

现在转到“九连环”问题,也把它改为放麦粒叙述.

如果把脱下头k个环,所需用的基本动作数,当成第k格麦粒数的话,那么脱环的规律现在变成:

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一粒麦子;然后把第一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二格内;接着再把第二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三格后又加上一粒;把第三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四格内;然后再把第四格麦粒数的两倍,放入第五格后又加上一粒;……,如此等等.总之,每到奇数格都多加上一粒.

img446

这样做相当于初始盘如右图所示的“梵塔模型”.只是“九连环”的n等于“9”罢了.

对于右图的初始盘,每格的计数上由初始麦粒派生出的系列如下:

img447

很明显,对于“九连环”的“梵塔模型”,当n为奇数和当n为偶数时计算的方法不一样(奇数时最后一项为“1”;偶数时最后一项为“2”).所以,对于一般的n,第n格“麦粒数”f(n)为

img448

例如,n=9时,f(9)=341.这就是要脱下“九连环”的全部九个环,所需的基本动作数.

问题10—03:

[难度系数:★★☆☆☆]

已知:“梵塔模型”的初始盘状态如右图.

试对于一般的k,求第k格“麦粒数”f(k)的公式,并写出头9格的“麦粒数”.

答案在第222页.

img449

四、“九连环”问题的格罗斯模型

如果说“九连环”的“梵塔模型”最富新意的话,那么19世纪英国数学家格罗斯提出的模型,则最为优美.

格罗斯模型的精巧之处在于,用了一种绝妙的限定,让九连环的每一种状态,与一个二进位数对应起来.而每一个基本动作,都使该二进位数变化1(即相差为1).

为了更直观地介绍格罗斯模型,我们对图形略加简化:用小圆圈表示环,用水平棒表示剑形框.如果环套在剑形框上,就把小圆圈画在棒的上边;如果环已脱下,就把小圆圈画在棒的下边.

现在回到格罗斯模型的设置上来:

格罗斯用数码“1”和“0”,交替地表示从棒的左端起穿在棒上的那些环,并用与左方邻环(不论套在棒上与否)的数码相同的数码表示不在棒上的环.如果最左端的环不在棒上,就用“0”表示它.

例如,下图所画的是连续十次的脱环基本动作,列在右边的是格罗斯模型中相应状态所对应的二进位数.

img450

不难想象,当所有的环都不在棒上时,对应状态的二进位数为“000000000(2)”,而当所有的环都在棒上时,对应状态的二进位数为“101010101(2)”.所以,由前一个局势变为后一个局势,需要做的基本动作数,等于前后两个二进位数的差:

这一结果,在前面的瓦里斯模型中,读者已经得到过.

不仅如此,格罗斯模型的优点还在于:可以从任何一个状态出发,计算出由此到达另一个状态,或由此脱下全部的环,还需要多少基本动作.这是瓦里斯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事实上,假定相应于两状态的格罗斯模型的二进位数分别为A(2)和B(2),则由状态A(2)到状态B(2)所需的基本动作数为

img452

例3 在下图的“九连环”玩具中,已脱下头四个环.

试用格罗斯模型,求从“九连环”的初始状态(九个环都在剑形框上),到题中头四个环脱下的状态所需的基本动作数.

img453

解 设“九连环”的初始状态为(A),题图的状态为(B).即

img454

相应于它们的二进位数如下:

img455

所以,由状态(A)到状态(B)所需的基本动作数为10.这一结果,与读者在本节开头的图例中,所看到的是一样的.

例4 如下页上图,“九连环”的头七个环,已退到剑形框下.

试用格罗斯模型,求把最后两个环也退下,使环与框彻底分离,还需要多少基本动作?

img456

解 设题图的状态为(A),“九连环”环、框分离的状态为(B).即

img457

相应于它们的二进位数如下:

img458

所以,把最后两个环也退下,还需要256个基本动作.

问题10—04:

[难度系数:★★☆☆☆]

如下图,在“九连环”玩具中,头三个环和第七个环已退至剑形框下.

img459

试用格罗斯模型,求使环与框分离,还需要多少基本动作?

答案在第223页.

[答案和提示]

10—01

解 先用一次基本动作(2)把第九个环退到剑形框下;然后用f(7)=85步基本动作,将头七个环复原到剑形框上.此时,除第九个环在剑形框下外,其余八个环都在剑形框上.

最后,再用f(8)=170步基本动作,将头八个环退到剑形框下.这时,环与框已完全分离.

不难算出,前后所用的基本动作数为256.

10—02

解 有两种算法.算得所用的基本动作数为298.

(1)直接算法:

如右图,先通过f(6)=42步基本动作,将头六个环退到剑形框下.这时,头七个环已退到剑形框下.

img460

接下去,用1次基本动作(2),把第九个环也退到剑形框下.然后让已退到剑形框下的头七个环复原,这需要用f(7)=85步基本动作.至此,除第九个环外,其他八个环都在剑形框上.

最后,用f(8)=170步基本动作,把头八个环退到剑形框下.这样,九个环已都与剑形框分离.综上,所用的基本动作数X为

X=f(6)+1+f(7)+f(8)=42+1+85+170=298.

(2)间接算法:

从初始状态开始,到九个环都退下需要用f(9)=341步基本动作.而头七个环退到剑形框下需要用f(7)=85步基本动作.注意到头六个环原先是在剑形框上,所以要扣去f(6)=42步基本动作.即得所用的基本动作数X为

X=f(9)-[f(7)-f(6)]=341-85+42=298.

10—03

解 比较一下本问题的初始盘,与“n连环”初始盘之间的关系.

img461

不难看出,前者初始盘麦粒的位置,比后者初始盘麦粒的位置全部向后移了一格.这意味着本问题中的第k格麦粒数,应与“n连环”中第(k-1)格麦粒数相等.

由于“n连环”中第k格的麦粒数为

img462

所以本题中第k格的麦粒数为

img463

把k=1至9代入上公式,可得头9格的麦粒数分别为

ψ(1)=0; ψ(2)=1; ψ(3)=2;

ψ(4)=5; ψ(5)=10; ψ(6)=21;

ψ(7)=42; ψ(8)=85; ψ(9)=170.

10—04

解 令题图的状态为(A),环、框分离的状态为(B),则(A)、(B)的图式如下

img464

img465

状态(A)和状态(B)相应的二进位数如下:

img466

即还需要303个基本动作,才能使环与框分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