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如下: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三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四是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六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同时,我们将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的现象界定为“人口绝对老龄化”,从绝对数或者说总量的角度出发刻画了人口老龄化过程。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_银发中国: 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人。在21世纪前半叶,老年人口规模将陆续扩大到3亿人甚至4亿人。未来预测期内老年人口的数量变化只受死亡率因素(下降)的影响,不同的生育率参数并不影响老年人数的变化,只是通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而改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报告》的预测,在死亡率假定方面,根据“五普”数据,200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根据各国的经验数据和模型生命表,预测假定到2050年我国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4岁,女性为84.9岁。根据中方案预测,假设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一直保持在1.8不变,这相当于维持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生育水平。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35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22亿人。在中方案中,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2.7%。生育率更高的方案会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假设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开始逐步上升到2025年的2.1,以后保持不变,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8.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1.3%。但总的来说,未来生育率不管如何变化,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表2-2 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2050年(中方案)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报告》(邬沧萍、杜鹏负责),2003年6月。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如下: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5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人,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到2020年要比2005年纯增1个亿,要达到2.48亿人。2020年以后,几乎每10年要纯增1亿多,到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人,占到当时总人口的30%以上。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人,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人的规模。[2]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的时候是5%,属于成年型,到1999年就达到了10%,变成老年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的转变。例如,瑞典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40年,英国用了80年。而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法国和美国分别用了115年和71年的时间,中国估计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

三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1%。到21世纪下半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以及高龄化程度都将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老年人口总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亿人以上,老龄化程度为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8000万—9000万人。高龄化水平为25%—30%,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

四是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负担比将随着老年赡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老龄委)办公室的预测,2049年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2645万人,将达到峰值。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六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2010年,中国沿海地区老年人口达到5697.91万人,略低于中西部地区的总和,占全国老年人口总量的46.63%,而且从1990年至今,老年人口绝对量基本维持在全国总量的47%上下,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由1990年的6.16%增长到2010年的9.09%;沿海地区老年人口逐年加速增长,年均增加132.49万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只有在2005—2010年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量非常接近。[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度特征,因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转变要明显快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一)绝对老龄化和相对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可以区分出绝对老龄化和相对老龄化。一般意义上的人口老龄化是相对意义上的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口相对老龄化”。同时,我们将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的现象界定为“人口绝对老龄化”,从绝对数或者说总量的角度出发刻画了人口老龄化过程。

根据图2-1,我们大致可以将“人口绝对老龄化”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5年为人口老龄化起步发展阶段。这5年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54万人。

第二阶段:2006—2021年为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阶段。这15年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大约623万人。

图2-1 我国人口绝对老龄化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报告》,2003年6月。

第三阶段:2022—2034年为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这12年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大约1048万人。或者将第二、第三阶段合成一个阶段也可,即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2035—2042年为人口老龄化缓慢发展阶段。这7年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大约174万人。

第五阶段:2043—2050年为人口老龄化新快发展阶段。这7年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大约572万人。比第二个阶段(加快发展阶段)稍快些,所以叫“新快发展阶段”。

老年人口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变化是1960年或1965年前出生人口变化以及发展的一个结果,是人口增长队列效应的表现。过去的出生人口高峰会形成1960年或者1965年之后的老年人口高峰。我们所看到的老年人口增长变化的趋势是1940—1990年出生人口在60年、65年以后的一个变化结果。例如,1950年出生的人口在2010年之后进入老年人口的行列。

如果是从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长趋势来看,大致同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当然,中国地区差异大,所以不同的省市和地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大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差不多的。

根据图2-2,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口相对老龄化”发展的大致趋势和阶段特征与“人口绝对老龄化”存在着惊人的吻合,人口的相对老龄化发展与绝对老龄化发展在阶段上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虽然这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的预测,但还是大致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说明5阶段划分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具体看:

(1)2000—2005年为人口老龄化起步发展阶段。这段时间,平均每年上升0.12个百分点。

(2)2006—2021年为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阶段。这15年时间,平均每年上升0.38个百分点。

(3)2022—2034年为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这12年时间,平均每年上升0.69个百分点。

(4)2035—2042年为人口老龄化缓慢发展阶段。这7年时间,平均每年上升0.16个百分点。

(5)2043—2050年为人口老龄化新快发展阶段。这7年时间,平均每年上升0.47个百分点。

根据发展速度排列,人口绝对老龄化阶段的排序依次是(3)—(2)—(5)—(1)—(4),人口相对老龄化阶段的排序依次是(3)—(5)—(2)—(4)—(1)。这说明绝对老龄化和相对老龄化的相似只是表现在趋势上,但在细节上各自遵循了发展的规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研究新的问题。这说明老龄科学是朝阳科学,老龄工作大有可为。

图2-2 我国人口相对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报告》,2003年6月。

2007年10月25日,在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结论是:21世纪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从2001年至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演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浅表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将人口相对老龄化区分出“浅表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这里,浅表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的老龄化(如图2-1所示),深度老龄化是指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龄化,表示老年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如图2-3所示)。一般来说,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更差,自理自立能力更弱,对养老支持的依赖性也更强,所以被定义为“老老人”(相对于70岁以下的“少老人”和70—79岁的“中老人”而言)。观察和比较人口高龄化可以使我们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有更具体的把握。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结构决定功能。“老年人口高龄化”这一指标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反映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内部变化。

与浅表老龄化比较,深度老龄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出三个阶段:

(1)2000—2030年是人口高龄化发展停滞阶段。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9%—11%之间变动。

(2)2031—2039年是人口高龄化发展加快阶段。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1%—14%之间逐步上升。

(3)2040—2050年是人口高龄化发展高速阶段。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4%—21%之间快速上升。

图2-3 我国高龄人口相对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报告》,2003年6月。

浅表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的发展同时伴随着“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再到“高龄社会”的社会转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社会老年学家Jordan I.Kosberg Editor提出过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即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于和超过15%的国家可以看作是“老年型国家或者说老龄国家”(Aged Countries)。他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于和少于4%的国家定义为“青春国家或者说少年国家”(Young Countries),将这种老年人口比例介于5%—7%的国家定义为“保持了青春的国家或者说青年国家”(Youthful Countries),介于8%—10%的国家定义为“成年国家”(Adult Countries),而在11%—14%之间的国家称为“壮年国家或者说成熟国家”(Mature Countries),而将老年人口比例等于和超过15%的国家看作是“老年国家或者说老龄国家”(Aged Countries)。[4]

人口高龄化的趋势是容易判断的,但进入高龄社会的门槛条件是什么,却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1%大致可以认为进入高龄社会或者超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学条件。日本政府公布的2011年《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9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增至23.1%,日本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1430万人,已占总人口的11.2%。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估计,2015年老龄人口比例增至26.9%,2030年超过三分之一,2055年将迎来老龄化顶峰,老龄化比例将高达40.5%,而且75岁以上老人将占到四分之一;到2100年,日本人口总数为4959万人,较2010年减少61.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41.1%。

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是“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的标志。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7.1%提升到2026—2027年左右14%的水平上,完成从“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轨。如果按照7%的增加幅度来划分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阶段,那么到2037年前后(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9.9%),中国就预期进入到“高龄社会”阶段。

图2-4 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报告》,2003年6月。

(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六普”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目前,我国处在老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发展阶段。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1倍,达到20%;此后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达到2.48亿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3000万人。2020年后,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人,高龄老人达到9500万人。高龄老人占老年人比例将增长到2050年的约四分之一。2051—2100年,老年人口比例维持在30%以上,总量达到3亿—4亿人。

老年人口规模的估计和年龄标准有关,国际上一般用65岁来定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推迟退休的制度安排,这都会影响老年人口的规模估计和他们实际发挥的作用。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整体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力量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人口出生率持续、快速的下降,另一个是经济社会进步导致老年人平均余寿延长。就第二个原因来说,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人口长寿化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一个开放的人口(Open-population)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古今中外,长寿健康,人所共求。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宏观现象,生命老龄化是一种微观现象。两者是结合的,但角度不同。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

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

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双重排战。

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我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还有如下显著特点:

(1)高龄少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为24166万人,占比17.6%;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200万人,占比16.1%。少儿人口不断下降,老年人口不断上升,二者占比已经比较接近。回望历史,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2—2014年少儿人口每年减少362.1万人,而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增加277万人,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老化和顶部老化同时发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龄少子”人口演化格局。

表2-3 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1982—2014年)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5年)

(2)未富先老。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6美元,2003年刚超过1000美元,2008年超过2000美元,2014年超过7000美元,到2020年才可能突破1万美元,在初始阶段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中国的少子老龄化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枚“定时炸弹”,一方面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连年减少,2015年减少487万人;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口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养老负担急剧上升。

根据国际上一般模式,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产物。中国也遵循这个规律,但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出现,和人口控制密切相关。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一般国家严重。很多中国老年人缺乏社会养老保障,有保障的则是低水平保障。随着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农村留下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空巢留守老人”[5]。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堪忧,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或者医疗保险。为了应对未富先老,政府需要倡导和实现生产性、有效益的老龄化,做大财富蛋糕,而不仅仅是积极老龄化。我们要为幸福老龄化奠定物质和财富基础。

(3)未备而老。[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似乎很突然,人力、物力、财力、认识和制度等准备不足,养老保障制度缺位严重,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巨大。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87.5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比上年增长4.2%,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每千名老年人平均50—70张床位。2014年11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提到,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缺口为3.12万张。首善之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2014年底,我国8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400万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包括完全失能与部分失能)数量接近4000万人。为了应对未备先老,政府需要倡导和实现有准备的或者说有保障的老龄化,加大基础养老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减负。国家“十三五”养老服务规划的目标是达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日间照料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

(4)孤独终老。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口估计在1.5亿人以上,有的估计超过两个亿。孤独终老是无偶无后老龄化,老龄化与少子化、空巢化、残疾化和无偶化结合在一起,最后导致了一些老年人的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特别是其中孩子夭折、配偶离世的孤寡独居的“计划生育老人”,他们是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和奉献群体,以避免产生面积广大的人道主义危机。[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