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贝,请为你的性别骄傲

宝贝,请为你的性别骄傲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排骨是小在最爱吃的东西,妈妈经常满足儿子的小愿望。最后一种情况的孩子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像小惜。其实拥有小惜这样的孩子的家长,要为孩子可贵的品质感到骄傲与自豪。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有让孩子效仿的不良行为发生。一旦家长有错误行为发生时,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并改正。只有当家长更新了负面的观念,才会为孩子敢于坚持原则感到欣喜与骄傲,孩子也会坚定正确的信念。

第三章 家长基本功篇——孩子的问题,咱不怕(1)

小小的脑瓜里装的问题真神奇,有时说出的话居然很有“杀伤力”,你会问问与“性”有关的话题,有时也想谈谈“恋爱”。当你终于不再提出让妈妈尴尬的问题时,情绪却往往会“多云转阴”乃至“风雨交加”……如何处理你制造的问题,妥善地引导你的情绪发展,正确地爱你,让你感受到我的爱,是我目前最需要练好的基本功。

一、当孩子对父母放出狠话

贴到你的骨灰盒上

妈妈看到沙发上有一张剪小的自己的照片,还有一些照片的边边角角,知道肯定是女儿的“杰作”。去询问,女儿笑嘻嘻地答道:“是我剪的,准备贴到你的骨灰盒上。”女儿根本没注意到母亲的脸色变得难看,继续说着:“电视上都是贴这么大的,我照着样子剪的。”

“你是不是盼着妈妈快快去死?好没有人管你,批评你了?”妈妈气愤地问着女儿。“没有没有!”女儿也急得脸红起来,有些语无伦次了:“我就是学着剪。”随着妈妈的厉声喝问,女儿越解释越说不明白了,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你愿意死就去死吧!我不管了!”

家长对策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骨灰盒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给妈妈准备一张贴骨灰盒的照片,孩子真实的目的是想将自己的新发现与最亲近的人分享。内心还希望会得到家长的称赞呢,没想到惹妈妈生气,但孩子解释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消除不了给妈妈带来晦气的感觉。被亲人误解时孩子会觉得很委屈与难过,面对来自家长的批评,说不清、道不明,只好任由妈妈去误解,说出更让人伤心的话来。

当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做法时,不妨做出感兴趣的样子去询问,也许孩子解释能力很差,但只要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话语,会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那么案例中的妈妈就会变得心平气和,怒气不会那么大。家长可以借机给孩子讲讲陌生领域方面的知识,比如骨灰盒是给去世的人盛放火化后骨灰的,你这样的做法会让人感觉很不好。不但让孩子理解他人心情,还给孩子的知识空白点做了弥补与丰富,让孩子懂得有些话、有些事可以说和做,有些却要避讳。

长大开车撞死你

排骨是小在最爱吃的东西,妈妈经常满足儿子的小愿望。一天小在突然想表达一下对父母的爱,他一手拿着排骨,一边张着油光光的小嘴说:“等我长大了,也给爸爸妈妈买排骨吃。”虽然是3岁孩子的稚语,父母都被感动了,经常对外人讲小在孝顺、懂得感恩。但是,一次小在的要求被妈妈拒绝,居然大声地说:“等我长大了,开车撞死你!”

家长对策

当孩子懂得说感恩的话,哪怕是童言稚语,父母也那么容易满足,一方面更加努力地奋斗着,另一方面与朋友们分享着孩子的懂事与孝顺。

父母寄希望于孩子的未来,孩子也如此,希望在将来成为更强大的人来回报父母。但当孩子的行为受到来自父母的限制时,当然会想利用将来自己的强大,作为反击父母最有力的武器。于是,小在想到了开车撞死妈妈,说出这样的狠话来表达他当时极其愤怒的情绪,向父母的权威挑战。

当孩子用狠话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先别顾着伤心难过,而是应该先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做法,有没有用过分的话表达自己过激情绪的时候,有的话以后就要注意克服。待孩子情绪恢复正常后,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他刚才说的话很伤人心,教孩子发泄情绪的正确方式,比如教会孩子说“我很生气”、“你这样对我不公平”等类似表达情绪的话,引起对方的注意,让问题得到重视。

那你就先别吃

小朋妈妈听同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娶妻后与母亲疏远了,给母亲送礼物都得先经妻子同意后方敢做决定。大家一起感慨:“如今养儿不防老了。”小朋妈妈回家后,看着可爱的儿子,决定试探一下孩子,就问:“将来你娶了媳妇,如果你媳妇不给妈妈饭吃,怎么办?”玩得正热火朝天的孩子顺口答道:“那你就先别吃!”小朋妈妈心凉了半截,抢过孩子手里的玩具,装出可怜的样子说:“妈妈很饿怎么办?”非要孩子认真回答自己的问题。小朋想了之后认真回答:“等我媳妇上班了,我偷饭菜给你吃,好不好?”见妈妈仍不满意,小朋急了:“我不娶媳妇总可以了吧!你真烦!”本打算讨个定心丸的小朋妈妈,倒被孩子的话刺激得心酸得快滴出水来了。

家长对策

孩子的成长给母亲带来欣慰的同时,也带来了失落。但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对孩子进行考验式的防范教育,实在不太恰当;让孩子对一件根本不能理解的事情进行判断与取舍,给孩子增加无端的压力与负担,既是一位母亲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也是自寻烦恼。孩子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的意思,家长较真与伤感,实在没有意义,反而可能会有副作用,形成孩子对将来配偶的不正确认识。

与其不靠谱地担心孩子会娶了媳妇忘记娘,不如先给孩子做好表率作用。作为父母要尊重和关爱自己的长辈,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意识,孩子自然会沿着父母的脚印走。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拥有幸福的家庭,与伴侣相亲相爱,才是一位母亲健康的爱子之心!

你太丢人了

春节前是忙碌的,不巧的是小惜外婆生病住院了。妈妈忙得脚打后脑勺,她带小惜去超市购物,每个收银口都排起了长龙。妈妈着急地去加塞儿,被人揪住后,强词夺理地与人吵架。理亏的妈妈想利用“小孩子嘴里无谎话”来挽回自己的面子,于是,便拉女儿为自己作证,结果,小惜一下子让妈妈哑口无言:“妈妈你不排队,还骂人!太丢人了!”妈妈没好气地推搡了一把“胳膊肘儿往外拐”的女儿,恼怒极了。

家长对策

孩子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受到的都是正面教育,因此爱憎分明。当家长做出违背公德的事情时,孩子无法接受,并且会觉得面子上很难看。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不自觉地去效仿;另一种是孩子变得瞧不起父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很勇敢,去纠正家长的错误。最后一种情况的孩子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像小惜。但会让作为当事人的家长情面上、心理上一时接受不了。觉得小孩子想翻天,或是认为孩子太傻气。其实拥有小惜这样的孩子的家长,要为孩子可贵的品质感到骄傲与自豪。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有让孩子效仿的不良行为发生。一旦家长有错误行为发生时,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并改正。孩子将会以家长为榜样,一旦有错误行为,主动改正错误。只有当家长更新了负面的观念,才会为孩子敢于坚持原则感到欣喜与骄傲,孩子也会坚定正确的信念。

爱心小提示:

俗话说童言无忌,大多数父母不会在意孩子的语言。但一旦孩子说出了让父母伤感的话,父母不应该出于本能反应便教训孩子,而应该先换位思考揣度一下孩子的心理,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会给听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情商指数,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二、宝贝,请为你的性别骄傲

不会站着小便的男孩

乔乔喜欢模仿姑姑家的小姐姐,就连对奶奶的称呼也随了姐姐的叫法“姥姥”。乔乔小便时也模仿姐姐的姿势,被纠正过几次,但乔乔不肯改。“长大了,懂得羞耻就知道改了。”奶奶心疼孙子,替他求情。直到乔乔上了幼儿园,老师要男孩子统一站立着小便,乔乔哭哭啼啼地说学不会,常常尿湿裤子不说,被小朋友们嘲笑后,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了。

家长对策

的确如老人所言,孩子的有些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纠正力度的增大会改正过来,当然孩子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但是有些错,却错在认知上,比如男孩模仿女孩的穿着打扮、小便姿势等行为,关系到男孩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若再被同龄小伙伴嘲笑,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更增加了纠正的难度,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甚至可能在性取向上发生偏差。

当孩子出于好奇心模仿异性行为时,家长要用平和的态度给孩子灌输正面的、正确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孩子,乔乔是男孩,姐姐是女孩,男孩与女孩小便的姿势不一样,乔乔长大了要成为和爸爸、舅舅一样的男人。还要创造孩子与他同性别的人接触的机会,并授予此性征的知识。如果孩子已经养成偏差的行为,家长的态度不可急躁,要在呵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耐心地纠正。原则是要孩子认可自己的性别特征,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我身上的味道臭

诗诗有一天窝在妈妈的怀里听故事,听着听着俯下身去,在妈妈的身上嗅起来,小鼻子一抽一吸地说:“妈妈你身上的味道好闻。”妈妈听后笑了,说:“诗诗身上的味道也好闻。”“不好闻!我身上的味道臭!”诗诗认真地回答,并且有些伤心。原来,有一天诗诗好奇地将手指伸到自己的阴道里,然后将指头拿到鼻子下面去闻,恰巧被姥姥看到了,呵斥她:“脏!臭!不许再动下面了!”

家长对策

在宝宝的眼里,生殖器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需要通过观察、探索去认识它、熟悉它,只不过当宝宝研究自己的小手、鼻子等器官时,会得到家长的认可,而对性器官的好奇,多数要受到情绪激烈的批评。这时的宝宝往往对成人的态度印象深刻,胆小的宝宝会听话地、全面地接受成人传达的信息;有些宝宝胆子大,会我行我素地将探索进行到底,有的宝宝还会拿别的宝宝做试验。家长若简单粗暴地否定宝宝对性别的好奇,容易让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性别特征产生错误的认知。

当发现宝宝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时,家长要像对待其他器官一样给宝宝正确的、正面的讲解。如诗诗的问题,妈妈可以做些弥补性的肯定:宝宝的身体是美好的,味道也是好闻的,阴道是女宝宝最娇弱的地方,所以要给宝宝穿上小内裤。但是如果把手指伸到阴道里面去,阴道会被细菌感染,味道可能真的要变得不好闻呢。女宝宝要保护好自己的味道,那是女孩儿特有的味道——“女孩味”。如此正确解释,不但让宝宝愉悦地接纳自己,而且使宝宝自然地接受了一次生理卫生常识教育。

我有小鸡鸡,你有吗

小胡与小椒是好朋友,小胡男孩特征特别明显,胆大淘气,笑起来声音也大;小椒呢?刚好相反,是个有些娇气的小姑娘,但也伶牙俐齿。两个小家伙吵吵闹闹,总喜欢往一起凑。

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两人又发生冲突了。小胡被小椒逼得理屈词穷时,突然发现有一件事可以将小椒击败:“我能站着尿尿,你能吗?”说着当着小椒的面使劲地尿了一滩尿。

“我能尿得比你多!”小椒也不示弱,要以尿滩的面积来反击。真是两小无猜、童言无忌啊!接下来事情发展得就令家长担心了,小胡露出让他骄傲的小宝贝问小椒:“你有小鸡鸡吗?”看到小椒被击败,小胡兴奋得裤子都顾不上提了,晃着小屁股满世界招摇去了。

家长对策

宝宝能鲜明地认知自己的性别是好事,但是宝宝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家长就应该出面引导了。

当发现宝宝间玩性游戏,或是有意将自己的私处暴露出来当武器、当资本炫耀时,家长可以把宝宝的注意力引开。找机会给宝宝讲故事,或是教儿歌让宝宝产生羞耻感,明白个人的私处需要保护。有一首儿歌就可以让宝宝学会保护自己:“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摸与看,男孩女孩都知道。”

爱心小提示:

3~6岁的小孩子会对性器官的刺激感到愉快,这一行为容易被家长察觉。其实之前的宝宝喜欢咬东西、喜欢玩便溺时期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之后便进入潜伏期,对性不再感兴趣,转向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像男孩儿使劲地淘气,也就是快乐的“讨狗嫌”的年龄阶段。孩子再次关注有关性的话题,应该是进入青春期阶段,但长大的孩子不会再“明目张胆”地表现出兴趣。因此,在孩子童年的“性器期”阶段,家长将性教育进行得好,可以给青春期的性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化解孩子带来的性尴尬

妈妈的屁股出血了

在宴会的饭桌上,湾湾要和妈妈同去洗手间。回来的时候,湾湾向爸爸报告,妈妈生病了,屁股出血了!对于在座的成人而言,这无疑是令人开心的“童言无忌”,而对于湾湾的父母来讲,女儿的话不啻是个响雷,尤其是妈妈羞得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妈妈气急败坏地骂湾湾胡说。听到湾湾很委屈地为自己辩解,妈妈继续骂孩子不知道羞和一些更难听的话,甚至想动粗制止。湾湾被骂得莫名其妙,但意识到闯祸了。

家长对策

孩子出于对妈妈的关爱,向爸爸汇报了情况,可事情发展的后果与孩子预想的截然相反。孩子以后可能不会再关心妈妈,同时,隐隐约约感觉到触痛了妈妈不能让人知道的地方,记恨妈妈的同时会自己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的时候,她也许会理解妈妈,却不知道其中走了多少弯路!既然不想让孩子过早地了解成人的秘密,家长的秘密工作应该做得完善,不留给孩子难以消化的问题。

但事情既已如此,妈妈的正确做法是:不妨做出镇静的样子,大家似乎都没听到孩子的话,打个岔说些别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忘记刚才自己的话,融入大家营造的氛围里;还有一种可能,孩子继续较真下去,再次将大人推向尴尬境地。这时的最佳方案是给孩子递个悄悄话或制止的眼神。回家后如果孩子问妈妈她为什么不可以说“真话”,要对孩子讲,这是隐私问题,不能当外人说出来。什么叫隐私啊?就是不能暴露给大家看的地方的秘密。明白不?如果孩子在8岁以上的年龄,可以让她知道“月经”这个词。

我像不像模特

客人来访,“人来疯”的路子很兴奋,身前身后地缠着妈妈,使妈妈与客人无法顺利交流。“去自己玩会儿!”路子听出妈妈语气里的不高兴,悄悄地走了。就在妈妈眉飞色舞地说着话时,路子神采飞扬地踩着猫步向妈妈走来,上身戴着妈妈的文胸,下身是配套的内裤,得意地问妈妈他像不像模特?

妈妈越要路子脱下来,路子扭得越欢。妈妈不禁恼羞成怒,路子更开心了,认为妈妈同他闹着玩,一边闪着一边扭着小身子等着妈妈来抓他,直到被妈妈逮住强制结束闹剧。

家长对策

孩子因大人们忙自己的事情而感到受冷落,哗众取宠可能成为吸引大家关注的最佳选择。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与理解孩子,家长的过激反应只能加深孩子对内衣的想象和认识,不但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和不解,也容易激起其反抗情绪,加大家长处理问题的难度。

此外,一些家长喜欢把成人书籍及用品放在卧室,但卧室不可能成为孩子的禁地,家长应该妥善保管自己的隐私物品。

针对路子的玩闹,妈妈的正确做法是:平静地对孩子说,路子,去把你那件新买的衣服穿上,给阿姨看看,你阿姨也要给她家的孩子买一件。领了差事的孩子会很高兴地跑去脱衣服,很快便换上自己的新衣服等着大人们的评价。

你的胸怎么那么大

夏天,几个家庭一起出游,妈妈们穿得风情随意。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叫方方的小男孩,发现一位穿吊带背心的阿姨胸部大大的,颤颤的有些怪,瞅瞅男人们的,又摸摸自己的,然后大声地问起来,阿姨,你的胸怎么比我们的大?惹得男人们哄堂大笑,借孩子的话与这位女士开起了玩笑。本来很认真的方方似乎受到了鼓励,也参与男人们给的提示性回答。

阿姨生起气来,怪方方的妈妈,你们家孩子太早熟了!方方妈妈也不示弱,我们家的孩子早熟吗?怎么不说你穿得太暴露了呢?孩子怎么不去说别人呢?孩子看到妈妈与阿姨为他争吵,更加备受鼓励地参与进去。

家长对策

孩子是有好奇心的,尤其突然间发现不一样的事情,喜欢寻找原因,有的孩子会不顾场合地点地提问,是无意识的。而成年人间的笑话、斗嘴、讥讽的做法,模糊了教育重点,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做法在大人眼中是好玩的、允许的,导致日后对异性感兴趣,更有可能不尊重女性。

在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应注意仪表与言谈举止。女士穿戴要大方得体,男士不能赤膊和穿薄紧裤子。

遇到方方的问题,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方方的妈妈或阿姨来解答,女人与男人不一样,妈妈的胸也大,因为里面有奶水,你就是吃妈妈的奶水长大的。孩子会问,我现在怎么不吃了呢?家长进一步解答,因为你长牙齿了,自己可以吃食物了,食物的营养更全面,你看你长得多壮啊!孩子弯起小胳膊找肌肉,嘴里说我爸爸的胳膊上也有肌肉。孩子的注意力就这样巧妙地被转移了。

爱心小提示:

遇到孩子造成的性尴尬时,家长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流氓”、“不害臊”的标签。如果当时有较好的具体灵活的做法,可立即帮助孩子纠正,针对孩子行为上的失误,以理解和体谅的口吻帮助孩子分析其行为失误的原因,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这样不但使问题在和谐气氛里化解,还能达到直接的教育效果。但有些问题可能不好解释,其实也不需要解释,最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场面上的尴尬。

四、如何对待宝宝“谈恋爱”

妈妈,咱们玩谈恋爱的游戏吧

翔翔对正沉迷韩剧的妈妈说:“妈妈,陪我玩会儿吧,你别看了。”妈妈眼睛瞅着电视机说:“等演完这集好不好?”终于等到妈妈有时间了,翔翔向妈妈提议玩谈恋爱吧,妈妈很严肃地纠正他:“不许胡说!小孩子谈什么恋爱?”“又不是真的,玩谈恋爱的游戏。我教你。”说着翔翔围着妈妈转着圈亲起妈妈来。“好玩吗?会了吗?”妈妈很奇怪地问孩子是怎么回事,翔翔回答,电视里有时男生亲女生就是转圈的。

原来,翔翔看过一个爱情片的特技镜头,把镜头旋转处理后的画面当做是人转着圈亲吻了。妈妈被孩子逗得哈哈大笑。被笑得莫名其妙的翔翔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佯装生气的样子不许他乱讲话:“小孩子不许谈恋爱的!”

家长对策

妈妈是个韩剧迷,儿子翔翔受到剧情的熏陶,张嘴谈谈“恋爱”不足为奇。几岁的孩子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关注,比如旋转镜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更关心的是游戏,给游戏起名字用的是现成的名词恋爱,而并没能真正地理解“恋爱”的含义。大人却往往按照自己意识中的概念去斥责孩子,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对“恋爱”的真正关注,渴望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家长首先要注意环境对孩子的熏陶,减少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刺激。例如,家长观看电视节目时,内容“少儿不宜”的要回避孩子,同时也要负责为孩子“筛选”电视节目。如果孩子被“污染”了,家长可以给予引导与交流;还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时间,减少孩子百无聊赖的机会,引导其做积极健康的亲子游戏;当孩子提出敏感话题、词语,应给予重视,解释态度同其他概念一样自然、正常,巧妙而不动声色地予以引导。

那我长大就娶她吧

泊泊的长相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小帅哥一个。同学间的家庭聚会上,有位阿姨开泊泊的玩笑:你妈妈将来不用愁了,这小伙子将来肯定很多女孩追呢!泊泊妈妈也不客气,炫耀起来。开口没讲几句话,就被泊泊捂住了嘴。后来妈妈趁儿子离开时,讲起了泊泊的“光荣恋爱史”。

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有一天偷偷地把泊泊拉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塞给泊泊一块精美的巧克力,小手往后一背,接着眼睛望天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嫁给你!”说完就跑开了。回家泊泊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强忍着笑:“泊泊,那你心里怎么想的啊?”泊泊说:“我没怎么想啊,巧克力挺好吃的。”“白吃人家东西了?”妈妈接着问。“那我长大就娶她吧!”听完泊泊妈妈的讲述,大家一起大笑。泊泊突然破门而入,小脸气得通红,用手指指着妈妈,一副要找妈妈算账的样子。

家长对策

家长总是喜欢用成人的眼光与心理去处理孩子间的交往,尤其是男孩女孩间的交往。用成熟的眼光分析或解读,虽然没有敏感地当做洪水猛兽,貌似包容孩子的天真,以玩笑的方式轻松解决,孩子其实已经受到伤害。天真无邪的孩子遇到解不开的问题喜欢告诉他信赖的人,倾诉的过程中也在寻求答案,更相信信赖的人会为他保守秘密。但成人往往辜负孩子的信任,轻易地把孩子的秘密说出来,并且不以为哪里做得有偏差。

家长应该以尊重成人的方式与心理对待孩子,客气、周到、积极真诚地对待孩子的问题,不因为孩子年龄小而轻视。尤其要慎重对待孩子类似“恋爱”这样的隐私问题,不能拿孩子开玩笑,把孩子当成开心工具。还要慎重对待孩子的信任,不可辜负与亵渎孩子的天真与真诚。

爱唱情歌的小孩子

6岁的久久悄悄地告诉妈妈,她有了一个很好的男朋友,被老师排为同桌,游戏也被分在一组。他们是不是很有缘分?不等妈妈回答,久久又说,现在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约好了死了都要爱。妈妈被久久的话吓了一跳。这孩子也太早熟了!什么叫有缘分啊?什么叫死了都要爱?现在的孩子太恐怖了!妈妈一下子手足无措了。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久久喜欢上了唱情歌,什么我和你有缘,什么死了都要爱……妈妈简直要崩溃了。

家长对策

喜欢交友是孩子的天性。交友的标准出自兴趣爱好的相投,孩子间的主动交往并不是深思熟虑地去谈“恋爱”。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成人动作、生活的倾向,喜欢借用成人世界里现成的流行词往自己身上对号。要知道,孩子语言上表达的喜欢与爱并不是成人世界里的概念,孩子实际并不清楚自己所运用的语言的真正含义。

家长首先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对症下药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孩子想表达的想法,家长要教孩子使用正确的概念。比如,案例中久久的妈妈,可以用“概率”这个词来解释女儿与男孩子经常分到一起的“缘分”;喜欢在一起玩,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很好的友谊。同时扩大孩子的交友面,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为将来进入青春期顺利地与异性交往过渡;再次,自然地引导孩子区分友谊与爱情的界限,不去过分指责孩子,以免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爱心小提示:

“谈恋爱”、“爱情”等类似的敏感词汇越来越多地被童言无忌的孩子说出来,有的孩子甚至用行为去模仿。但是孩子间的所谓“谈恋爱”大都是没有明确意识的,是出于对异性的好感和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一百个孩子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对恋爱的理解,这时家长的态度要特别慎重,比如不嘲笑、不扣早熟的帽子等,还应该在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自然对待孩子的“恋爱”,跟对待其他情感一样。

五、宝宝们可爱的“婚姻观”

我要和妈妈结婚

爸爸带5岁的达达参加婚礼,席间有位叔叔想借达达逗新娘子:“达达,你告诉叔叔,结婚好玩吗?”“好玩!”“新娘子漂亮吗?”叔叔开始不露声色地设套。“漂亮!”“把新娘子给你做老婆要不要?”叔叔不怀好意地等着孩子的童言稚语。“不要!我要和妈妈结婚!”准备听笑话的人都被达达的话“雷”到了,笑得更开心了,唯独达达的爸爸训斥孩子不许胡说。一直乐呵呵答话的达达变得不知所措了,直到回家也没再敢说话。

家长对策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认为,孩子在3岁到6岁期间,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的一方。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婚育的事情充满了好奇,表达喜欢父母的方式可能是想与异性父母结婚,比如案例中的达达。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加上自身对性的含蓄心理,当孩子表现出对结婚、生孩子等话题的兴趣时,家长的意识里联系到性活动,就会出现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训斥制止孩子,如达达爸爸;一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笑话逗孩子玩,如案例中的叔叔。这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是不恰当的,会误导孩子对婚姻的认识。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有可能说出的有悖伦理的话,不用担心孩子早熟,也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制止,而是认真地去解释。如达达家长可以这样对他解释:当宝宝长大的时候,会有一个你喜欢的另一个长大的女宝宝,等待着和你结婚,那时妈妈会长成姥姥现在的样子。如此,自然地帮孩子度过对异性父母的爱恋期。

我要爸爸和你离婚

安安的爸爸与妈妈性格刚好相反,爸爸对安安更有耐心,对安安满脑子的小问题都会一一解答,安安很喜欢和蔼可亲的爸爸。而妈妈刚好相反,火爆的脾气常常把安安训哭,爸爸也因此批评过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但妈妈不认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哪里有镇压哪里就有反抗,这话是有道理的,一天,安安很愤怒地警告妈妈:“你再这样‘惹’我,我要爸爸和你离婚!”

妈妈面对女儿的威胁毫不示弱:“好啊好啊!离婚更好了!没人气我了!你看看后妈咋对你的?一天打你八遍!”安安虽不服气,但没话说了,“白雪公主的后妈好可怕哟!”心里默默地想着,思忖着究竟换不换妈妈呢?

家长对策

安安真的希望父母离婚吗?答案刚好相反,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希望家每天都其乐融融的,而妈妈的坏脾气是其中的不和谐因素,她说要爸爸与妈妈离婚,潜台词是希望妈妈变成一个“新”妈妈,要妈妈与安安不喜欢的因素来分开。而妈妈认识不到自己的毛病,反而用“后妈”来吓唬孩子。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琐碎与漫长的,如果不正确看待孩子的养育问题,就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反而认为孩子是负担,尤其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往往会与家长的个性、个人爱好发生冲突,需要家长做出暂时牺牲与付出。当不被孩子喜欢时,家长应该检讨一下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如安安的妈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就会发现,孩子多么爱自己的家,多么爱自己的妈妈。了解了孩子真正需求的家长,就会乐于改变,其实为孩子改变自己的脾气与问题的家长是最有魅力的。

我可不结婚

半半的妈妈有段日子情绪低落,不仅在朋友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而且每当半半给她制造出麻烦时,妈妈便会情绪失控地对孩子喊:“你让不让我活了?下辈子我肯定不结婚!也不要孩子了!麻烦死了!”被吼的半半吓得立即安静下来。

后来,半半向亲戚流露出自己观点:“我可不结婚,也不要孩子,太麻烦!”妈妈听后觉得很奇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低调、失常的理论?如果不是听到半半的解释,妈妈几乎忘记了自己曾有过那样一段悲观失落的日子。真没想到自己的情绪竟然影响到孩子对未来婚姻的看法,后悔莫及。

家长对策

麻烦真的是婚姻带来的吗?不结婚就没麻烦了吗?其实麻烦与否是主观的心情。擅长调节情绪的高手总会找到困难里积极的一面,转化问题为契机,增加自己的人生历练。当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考虑到将会对孩子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最好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家长能随着环境的改善淡忘曾经的情绪经历,但孩子却不同,极可能造成心理恐惧。很多人对婚姻的偏差认识来自童年时受到的影响,有的成为不婚主义者,或是对抚养孩子充满恐惧,更有的性取向出现了问题。

当生活出现了麻烦,家长要以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为孩子做出榜样;当婚姻出现了问题,家长也要向孩子传达正确的爱的信息,给孩子解释是父母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只要积极想办法,问题肯定能得到解决;还有无论孩子做出什么事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信心,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快乐的家长。

我要娶好几个老婆

一次成人间的聚会,酒喝到酣畅时,有人提起一位朋友的风流韵事,席间有男人们流露出艳羡的神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起玩笑来,忘记了身边有个进来取饮料的小家伙。后来孩子对此方面开始关注,很羡慕在网络里娶多个老婆的大哥哥。当有人问孩子长大了想做什么时,孩子答:“我要娶好几个老婆!”被再次问要那么多老婆做什么时,孩子想了会儿,认真地答:“一个给我做饭,一个陪我玩,一个给我洗水果……”

家长对策

如果成人不慎流露出不正确的世界观,哪怕是笑话,对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来说,也会产生意义深远的负面影响。孩子虽然不能理解“老婆”的真正意义,但是会认为“老婆多”是件荣耀事情,会把得到多位异性的喜欢当成追求目标。抱着这样的思想长大的孩子,轻者不尊重对方的感情,严重的可能会对爱情和婚姻都缺乏忠贞,喜欢玩多角恋,或是将婚外恋当做平常事,势必在未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

家长应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正面形象塑造,当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的、低级趣味信息的影响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对事情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观念。平时对爱人尊重,帮助分担责任,让孩子正确理解配偶的概念,懂得尊重异性。多带孩子接触现实生活中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使之成为孩子正面的学习榜样。

爱心小提示:

婚姻的幸福、和谐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点是人所共知的,父母们也都在为此努力着、付出着。其实家长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与引导孩子关于婚姻的认识。孩子说的婚姻话题,虽然不是成人眼里的婚姻观念,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对婚姻的认识发生偏差。因此父母有责任帮孩子顺利建立完整、正确的婚姻概念。

六、你会回答孩子的问题吗

白天与黑夜怎么交接班的

旺仔望着漆黑的夜,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白天之前的黑夜呢?”妈妈开始没懂孩子的意思,仔细地向孩子询问。“我想问,白天之前的黑夜哪儿去了?”妈妈终于弄明白儿子的问题了,可爱的小脑袋里在思索自然现象了!他想知道白天与黑夜怎么交接班的!妈妈很高兴,转而又有些犯愁。怎么能让孩子明白这是地球的自转所造成的呢?

家长对策

聪明的妈妈开始与儿子玩游戏,她扮演地球,怀里的孩子依然是地球上的孩子,妈妈让孩子把家里那盏明亮的大灯当做是太阳。妈妈抱着孩子开始慢慢地转,让旺仔注意明暗的变化,再附上解说的语言,孩子很快理解了: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区域受到太阳的不同影响,对着太阳的那个区域就是白天,背对的那一面就是黑夜。

就这样,旺仔妈妈化枯燥、虚拟的问题为有趣、形象的解答,在孩子能理解的简单的基础知识上,一语道破关键处。

去姥姥家有几种走法

“妈妈,去姥姥家的路你知道有几种走法?”帆帆问这话事出有因,前不久爸爸带他走了一条抄近的小路,孩子兴奋了一阵子。妈妈清楚儿子以知道两条路的答案为自豪,但妈妈故意做出使劲思索的样子给儿子看。

家长对策

妈妈说我知道两种。孩子兴奋的眼神一下子变得暗淡了,没想到被妈妈一下子猜中。如果这样说“一种是妈妈经常带你走的,步行;另一种是咱们坐出租车,司机一踩油门就到了。”孩子听了妈妈的答案后哈哈大笑。得意地分析着说,照你说的,我又能多出好几种走法,让你抱着我去,能算一种吧?我爸带我走过一条抄近的路,走着去又能算上一种;再加上坐车……我们坐到大姨家再回来又多一种……

家长要调动孩子愉悦的情绪,以启发为主,给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就有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尿从哪来的

然然在某一天的小便后,突然对自己的尿来了兴趣,一边蹲着滴滴答答地尿着,一边撅着屁股就地转圈寻找,尿是从哪来的?结果答案没找到,却将自己绕迷糊了,一屁股坐在自己的那滩尿上。

家长对策

妈妈找来生理图片,然然对照着自己的身体部位认真地听,可是听着听着,然然对尿是从哪来的没有了兴趣。“输尿管哪来呢?膀胱哪来的?人体哪来的?”只要妈妈的解释里出现一个新名词,然然就借新名词没完没了地提问题,有意地想将妈妈难倒,根本不听妈妈给出的答案。妈妈察觉后,反问然然你说呢?然然信口开河地给妈妈讲解起来。

对于孩子的一些没必要回答的循环问题,最佳的做法是给予必要的解释后,反问孩子,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又能给孩子以探索想象的机会。

爱心小提示:

孩子的小脑瓜每天不停地转,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解不开时就会跑来问家长,有的问题好回答,有的问题让大人们束手无策。孩子爱提问是可喜的独立思考的表现,家长们要鼓励孩子提问,并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能因其幼稚而嘲笑、敷衍了事,或是难以回答而粗暴制止。从而保护好孩子的提问热情与兴趣,使孩子智慧的萌芽在提问中茁壮成长。

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会几招

分散骂脏话的孩子的注意力

上了半年的幼儿园,叮当的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每天说个没完。一天,他告诉妈妈,他班级里有个叫郑越的孩子爱骂脏话。“妈妈!郑越这样骂人的:‘去你妈的!滚犊子!’”妈妈听到后告诉叮当,郑越骂脏话不对,不要学他。

见妈妈离开后,叮当继续大声喊着:“妈妈!郑越这样骂人的:‘去你妈的!滚犊子!’”。听到妈妈要他住嘴,叮当一边解释这是郑越说的话,不是叮当说的,一边乐此不疲地仍然通过郑越让自己的嘴过瘾。直到妈妈下了最后通牒,叮当才悻悻地不再当“复读机”。

但是,不久之后,叮当在一次不高兴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就是:“去你妈的!滚犊子!”屡教不改,并且总是刚好在情绪愤怒时骂出来,因此妈妈确定叮当不是不懂事,而是有意的。

家长对策

小孩子对脏话有些好奇与敏感,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当成自己新学来的本事想与家人分享。这时的孩子并不能真正地领会脏话的意思,家长制止时鲜明的态度反而更加激发孩子的兴奋点,对此事倍加关注。因有遭到管教的经历,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说脏话,只是将说脏话的欲望藏匿起来,但不影响他更加关注,背着家长私下练习运用,在需要表达自己愤怒情绪时,运用恰当、娴熟。因此,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旦听到外人反映自家的孩子会骂人,家长很吃惊,孩子怎么会说脏话?跟谁学的?

当孩子对不该说、不能理解的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家长与其当头呵斥制止,不如顺着孩子的话题聊上几句,再寻机会“跑题”。 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后,以后借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通过讲小故事,与孩子的言行相合的正面表扬,让孩子明白家长想告诉他的道理。还要教给孩子正确发泄负面情绪的方法,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教养的受欢迎的孩子。

分散越管越犟的孩子的注意力

咚咚其实真不是脾气大的孩子,但有时做事执著,认准一个理时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他想坐在自己的小床上吃西瓜,妈妈不允许,让他坐到沙发上吃。咚咚趁妈妈不注意,光着脚抱着西瓜重新跑到床上去吃。等妈妈发现时,床单已经染上了难洗的果汁。面对愤怒的妈妈,咚咚宁可受罚也不肯认错。有时候就是这样,母子俩因点小事就矛盾升级。如今咚咚的脾气越来越坏,妈妈的情绪也让咚咚折腾得越来越焦躁。

家长对策

孩子的表达能力弱,再遇到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当孩子执著于一种想法与做法时,家长与孩子就容易发生冲突。家长先想到的是孩子造成的麻烦与问题,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地管教,甚至打骂恐吓。面对不理解自己的家长的管教,孩子或屈从,或逆反,都会感到压力的存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其实孩子兴趣点的停留时间短暂,强制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起到“支持”与“鼓励坚持”的作用,激发出孩子“犟”的潜能。

当孩子暂时理解不了家长的意图,无法接受指令时,家长不要去硬性管理孩子依从家长的正确做法,不妨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要求,避免双方情绪激化。可以先顺应一下孩子的思路,比如案例中的妈妈,可与咚咚商量在床上铺一块布,或将瓜用小勺子盛到漂亮的小容器里。在找布铺床、找勺挖西瓜的过程中,是家长与孩子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家长叮嘱孩子吃的时候要小心注意,别弄到床单上。这时的孩子执意在床上吃的热度已降温,执拗的兴趣往往被转移,能够接受妈妈的意见。如果家长顺势把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好,甚至能改变孩子的初衷,孩子会转过来欣赏家长的创意。

分散打架的孩子的注意力

中秋节,爸爸和妈妈带小度回姥姥家。小度的姥爷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小汽车,一个给外孙小度,一个给孙子小天。正如姥姥所担心的那样,虽说两个小汽车一模一样,颜色的差别却引发了两个孩子的争执,都嚷着要那个黄色的小车,绿色的却被扔一边。被埋怨的姥爷向姥姥解释:当时没有两个颜色一样的!知道会这样,就不买了!小度哥哥不肯让弟弟,小天弟弟也不认为哥哥从外地来,是应该谦让的客人。两个小家伙都已经撕扯到一起抢上了,大人们也参与进去,硬将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都哭得很伤心。

家长对策

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归一个人所有,习惯独自玩的孩子缺乏分享与谦让的经验。为防止亲人聚会的时候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多半会采取类似姥姥的做法,分给孩子的东西一样。但若是发生两个孩子抢一个东西怎么办?家长或是利用权威将争抢的玩具没收,或是再买一个相同的平息战争。这其实都不算是很好的方法。

当两个孩子为一个东西争执时,家长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孩子的兴趣点将他引开,比如小度喜欢听爸爸讲《三国演义》,爸爸就可以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吸引小度。家长也可以找出被孩子遗弃的物品的优点,如有人去玩绿色的小汽车,发现它好玩的特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但一定要防止两个孩子再一起相中起初“看不上眼”的东西,再次陷入新一轮的争夺大战。家长的处理原则是将孩子的聚焦点散光,让小家伙和好,一起交换着玩。

爱心小提示:

做事专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家长们一直倾心在做的事情。可是,有时有些事情却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也需要掌握必要的时机与技巧。

孩子们往往会被一件事情吸引,执著又任性。例如耍脾气非要喜欢的东西不可,想显示自己的能力又不顾及安全地逞能,如坚持爬高,或在某个阶段对某件事情着迷,如看电视节目,玩生殖器等。遇到此类情况,家长可根据幼儿的心理,考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兴趣点,同时灵活与智慧地激起孩子对另一事物的兴趣与热情,将恶劣的情绪转好,使高涨的情绪冷却。

八、当孩子遭到“否定”时怎么办

变异的攀比

若洋每天见到妈妈都会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有一天她很伤心地哭了,原来,她被一位小伙伴嘲笑,每天没有小汽车接送她上下学。若洋很有挫败感,她急切地问妈妈:“咱家啥时候有车啊?”

家长对策

攀比是孩子间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受社会风气的熏染,孩子间的攀比倾向也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会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因此部分孩子享受到了“被富养”的滋味。但有些孩子“被穷养”着,体验不到品牌衣服,乘坐不到高级交通工具……这些孩子如果遭遇到讽刺,会向家长提出“高级”的要求,希望家长满足他的愿望。尽管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到委屈,但个人能力有限,这时需要家长妥善解决,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孩子拥有自信与快乐的心态。

当孩子遭遇到来自同龄人的否定时,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苦恼,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让孩子明白客观事实有时就是不尽如人意,不以人的主观努力而改变。但父母一直在努力奋斗着,这个过程是值得欣慰的。然后家长帮孩子找到自家的“长处”,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成长最幸福。还要帮孩子寻找并发挥自身特长,让孩子在小朋友间得到重视,找回自信。

孩子被冠以“多动症”之名

4岁半的晓田很淘气,虽然妈妈很辛苦,但她心里很高兴,确信淘气孩子更健康、更聪明。但是自从晓田上了幼儿园以后,老师差不多每天要向妈妈投诉晓田,数落孩子惹的“祸”事,有一天竟然当着晓田的面说,让妈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晓田是否得了多动症。惹得晓田心事重重地问妈妈:“多动症好治吗?”看似孩子很在意,却丝毫没有行为上的克制,反而更加多动扰人,妈妈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孩子不会是真有多动症吧?

家长对策

孩子因年纪小,自控能力弱,有的出于贪玩多动淘气,有的想通过多动“惹事”引起关注,有的更因成人错误地冠以“多动”之名,而更加控制不住地动作频繁起来。无论出于哪种情况下的多动,孩子需要的都是更多的关照与理解。多动症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义,恐怕晓田的老师也说不清楚,却顾名思义地随随便便“否定”孩子。老师向家长提出建议或许出于好心,但这样不科学地给孩子定性,不光会引导孩子错误地认识自己,也会给家长消极的暗示作用,在处理孩子淘气问题时,有欠冷静与耐心。

当孩子遭遇到来自老师方面的否定时,家长也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对孩子的否定评价,哪怕对方是所谓的权威人物。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信心。当孩子被贴上否定的标签时,妈妈更要以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去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毛病,静的时候多夸奖,动的时候冷处理,让孩子明确行为的方向。还要合理地引导孩子多运动,释放出多余的体能。同时,教孩子懂规矩,懂得与他人合作的规则,增强自我约束力。

妈妈骂孩子傻

木卫是贪玩的小家伙,尽管妈妈给他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木卫除了玩,对哪个班兴趣都不大,气得妈妈骂他:“每天只知道傻玩!傻淘!”开始的时候,木卫还辩解:“妈妈,我不傻!”木卫的字不如小朋友写得好看,还不能很好地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一次因顽皮受到老师的批评,木卫说:“老师,我傻!我妈说我就知道傻淘!傻玩!”

家长对策

兴趣应该是孩子亲自感受到的,或是在家长的引导下体验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家长先行一步将兴趣硬加给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孩子丧失兴趣。妈妈骂孩子“傻”,是批评式的责怪,也是一种寄予希望的教育,但幼小的孩子没有能力去解读家长教训里的密码,得到的只是语言暴力伤害,从而有了“我傻、我不行”否定自我的想法。当做事遇到挫折时,这种不良信息就会成为孩子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当否定信息来自身边的亲人时,家长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对于幼儿来说,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他“需要”时,才会去寻找学习某种技能的途径。家长可巧妙地制造孩子“需要”的机会,引导孩子向理想中的方向发展;家长不要随意发泄自己恶劣的情绪。当发现孩子对自己有错误的认识时,要及时查找并消除否定孩子的信息根源,比如妈妈应该多用积极性的语句鼓励孩子,“你这事坚持得好。”“哦!你真是个坚强的孩子。”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给予成就感,以呵护孩子的心灵为主方向,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爱心小提示:

当心爱的孩子遭受到“否定”的评价时,家长首先要分清,被否定的是孩子做的事情,还是孩子本人。任何人任何时候否定孩子本人,家长都不能做“帮凶”。要及时地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乐观地面对“挫折”,但也不要过度同情孩子,说些不切实际的话,用姑息迁就的方式安慰孩子。家长应传授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和孩子一起以积极、坚强的态度来迎接他人的“否定”。

九、给孩子心里种下阳光的种子

孩子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糖糖问妈妈,“驹驹唱歌不好听,为什么总让他表演独唱?”“为什么他要吃肉,老师就冲他挤眼睛,将盆里的肉挑给他?”其实糖糖的问题很好解释,因为驹驹的姥爷是公司的高层领导,幼儿园的老师势利眼啊!但这个问题怎么能说给孩子听呢?

妈妈觉得很无奈,连孩子的圣地也变得这样世俗,真想舍近求远地不要单位的福利待遇,给孩子转幼儿园。可是转念一想这个办法不是很好。现在为孩子转幼儿园,如果在新的幼儿园里再遇到同样的问题,还转吗?儿子长大后还会遇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自己能一直帮他解决吗?

应该让遇到的问题成为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想到这层以后,妈妈头脑变得清醒与冷静了。知道糖糖渴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与关注,她微笑地看着糖糖,拉住儿子的小手问他,是不是因为驹驹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够勇敢,特意找老师帮忙锻炼唱歌呢?糖糖想了一会儿答:“我比驹驹勇敢,我敢在姥爷的生日宴会上给大家唱歌呢!”

接下来,妈妈又为糖糖分析,驹驹想吃肉,向老师提出来,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老师可照顾不过来。你说是不是?糖糖想了想很骄傲地回答:“我想吃肉告诉妈妈!”

家长对策

糖糖妈妈不但调节了孩子的失落情绪,还增强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与信心。当孩子再遇到此类问题时,不会愤恨、消极地怨天尤人,而会积极正面地寻找解决事情的办法。

社会上的一些丑陋恶习可能会防不胜防地侵染到孩子的心灵,回答不当容易让孩子思想走偏,甚至让孩子的世界观发生改变。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找到孩子能接受的突破口,必须从积极的角度给予孩子正面引导,避免给孩子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引导孩子面对死亡话题

心心最喜欢的小表姐不幸得了绝症,最后在亲人们的极度悲伤中离世。妈妈决定先不让心心知道,一是怕小小的孩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二是妈妈的童年有过对死亡的恐惧,当年受到来自成人悲伤情绪的感染,曾有个阶段不敢睡觉,怕睡前的黑暗,也怕一觉睡去不会再醒来。

忽然,有一天心心问妈妈,为什么不带她去看姐姐了。这时妈妈的情绪镇定许多,想好了对女儿解释死亡这个灰暗话题的方式。她问心心,还记不记得家里死去的一条小鱼,姐姐同小鱼一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见不到姐姐了吗?”心心的眼泪刷地落下来。

妈妈拿来心心与姐姐的合影,讲姐姐的善良和快乐度过生命里每一天的坚强。然后,讲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生物必须经历的过程,心心也开口说话了,回忆与姐姐一起玩的快乐往事。心心用小手抚摸着照片,在妈妈的怀里第一次体验到悲伤的滋味。

家长对策

心心妈妈用积极的“生命”话题替代了消极的“死亡”概念。后来的日子里,当遇到生病的小朋友,心心会对他讲姐姐坚强的故事,激励着别人,也激励着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姐姐成了心心心中坚强的定格。

当妈妈给孩子讲述有关生命的话题时,要始终保持对生命热爱、敬畏的情感,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为孩子学会宽容心态

多利的妈妈曾在想离婚的时候,倔强地起誓:绝不再让多利爸爸看一眼孩子,也不要他给的一分钱抚养费。但在分居的那段日子里,她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愤恨与忧愁传给了孩子,多利开始变得胆怯与自闭。

妈妈后来醒悟起来,坚强不是怄气。她最终决定宽容多利爸爸并用儿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爸爸很好,妈妈也很好,但是爸爸妈妈不能很好地在一起生活了。将来你和妈妈住一起,妈妈和爸爸会像以前一样爱你。”

“是出差吗?”多利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已多日没听到“爸爸”这个词了。

“差不多吧,但叫离婚。”多利虽然不能理解这个让成人以为会让孩子受伤害的概念,但他接受了。后来多利多次坦然地说自己的父母离婚了,曾让很多亲人难过,认为他的无所谓是因为不懂事。事实证明大家的猜测是错误的。多利懂得感恩妈妈的养育,也在家里充当起男子汉的角色,勇敢地帮助妈妈分担与解决问题。他经常听到妈妈对他的夸奖,你像爸爸一样棒!

家长对策

家庭虽然解体但不能让孩子的天空坍塌,不能让成人的问题给孩子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多利妈妈的及时幡然醒悟造就了孩子坚毅的品格与坦然接受现实、积极乐观处事的好思维习惯。

与其让孩子陷入不知情的无端放大的猜测里,不如事先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再主动从正面角度,用孩子能理解的概念,给孩子阐述要面临的事实,孩子往往比成人想象的更坚强。

每个孩子都是幸运儿

薇薇是个有腿疾的小女孩,当她问妈妈为什么她与别人不一样时,妈妈给她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也叫薇薇,她是美丽的仙子,为了心急找妈妈坠入凡间,跌伤了左腿。好心的命运老人疼爱她,特意偏爱她许多,送她明亮的眼睛,美妙的歌喉,还有灵活的双手……听了这个故事,薇薇觉得很幸福,很幸运。这样的感觉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

幼儿园举行运动会,薇薇报名参加了穿衣服比赛。虽然小朋友们遥遥领先地跑到前面,但是没能及时系好衣服的纽扣,于是出现了几个孩子一起站在红线前系扣子的场面。而薇薇边跑边系扣,速度虽然不快,但却是最快穿好衣服的人,当薇薇体验到撞红线的快乐时,其他的小朋友们仍急得小脸儿红红地在系扣子。那一刻,薇薇仿佛看到了一位善良的老人冲她招手与微笑……

家长对策

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讲孩子的不幸遭遇,不仅有淡化悲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孩子成了故事里的主人翁,会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必定会激发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不要用成人狭隘的心理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没有承受“残酷”的现实能力之前,为孩子营造一个向现实过渡的童话空间吧!

爱心小提示:

生活中总会有些突如其来的不幸。保护孩子不受到负面信息的伤害,是每位妈妈的本能和责任。也许妈妈们不具备心理专家的素质,但是,妈妈们可以通过学习,拥有将丑陋幻化成美好、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种一颗永远都灿烂的太阳在孩子的心中,照亮孩子的纯真世界。

家长们可参考下面这个经典的小故事灵活掌握转变原则。这是一个曾经让很多母亲泪流满面的故事。

在美国的小镇上,一名小男孩被劫持做了人质。就在劫匪用枪顶着小男孩的头,决定开枪时,警方开枪了。几颗子弹同时射中劫匪的头,得救的孩子刹那间被鲜血溅成血人。这时一位谈判专家迅速地跑过去抱起小男孩,告诉他:“演习结束!”听到这句话后,孩子将信将疑地问:“真的是演习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微笑绽放在孩子那张布满鲜血的脸上。一句话,成为一场机智及时的心灵援救,让一次不知多久才能恢复好的心灵创伤瞬间愈合。

十、时机不对,惩罚无效

应及时惩罚的错误

小元妈妈是个全职妈妈,承担着养家重任的小元爸爸在家里很放松,喜欢支使妈妈递杯水,拿张纸巾什么的。妈妈动作慢了,拿错了时,爸爸就会将“笨、没弄好”的字眼用在妈妈身上。一次,妈妈拒绝小元的一个要求时,小元脱口而出:“你个笨东西!”妈妈先是很吃惊,刚要发火,爸爸暗示她不要与小孩子一样。望着小元天真的小模样,妈妈宽容地笑了。

家长对策

幼儿喜欢模仿周围人的处事方式与态度,小元不满意时,采用了爸爸平时对妈妈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真正不尊重妈妈。小元的父母也认为孩子太小不能真正理解所表达的意思,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于孩子意识模糊时犯的错误,家长要及时给予正面教育,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错误不会想当然消失,只会使孩子形成更多的认知偏差。

如果父母不慎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应该主动检讨,率先改正。但也有像案例里的小元爸爸那样,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时妈妈应该表现出对孩子做法的震惊与失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惩罚,不一定是暴风骤雨式的,对小孩子的小问题,温和的惩罚是不可以省略与拖延的,有着及时地让孩子明辨是非的必要性。

不应在当时惩罚的错误

乐淘在姥姥家贪玩,玩过头了饭也不吃,视爸爸“不吃,饿肚子时也没得吃”的警告为耳旁风。回家的路上经过肯德基,乐淘喊着要进去,爸爸不同意,乐淘就蹲在地上不肯走。爸爸没理他继续往前走,小家伙一看此招不好用,马上行为升级,躺在地上打滚大哭,眼睛偷偷地瞟着爸爸,不成想爸爸过来飞起一脚踢在他身上,乐淘被吓得立即没了哭声,麻利地爬起来,向爸爸主动检讨与保证:“爸爸你别生气!以后我听你话!吃饭!”

家长对策

家长看到孩子有错误行为时,刻不容缓地想纠正,但忘记考虑孩子当时的心理与情绪,会使矛盾激化。这时会出现两种结果:家长拧不过犟孩子,会向孩子妥协,促使孩子走向任性的第一步;另一种家长坚持“孩子绝不能宠”的原则,用强势将孩子降服,却不能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听话的真正原因是对暴力的恐惧与屈服。

家长应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根据自家孩子个性的特点,事先与孩子有约在先,比如针对乐淘玩起来不好好吃饭的情况,给予暗示与提醒。爸爸最初不忘提醒乐淘贪玩将会没有吃的。在乐淘耍赖,提醒再次无效时,爸爸可以倾听孩子当时的行为动机,一般孩子在讲述过程里,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认识与反思:应该在姥姥家吃饭;应该接受自己错误的结果——挨饿;不应该打滚等。孩子最后会主动提出按规定接受惩罚。智慧的家长懂得让时间来平复孩子过激的情绪,将惩罚化为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惩罚时间太短

牙科诊所里,嘻嘻觉得很无聊。但没多久,她拿着妈妈的手机按出很大的响声,人也跃跃欲试地想挣脱妈妈的怀抱。妈妈拽着嘻嘻的后衣襟,嘻嘻使劲往前挣,小手快速地按着手机,发出了更大的响声,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妈妈将扯衣服的手换了位置,力度加大。嘻嘻被扯得直咧嘴,仍顽强地抵抗着。她没想到妈妈的手劲突然间变得更重,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不肯再医牙。有患者说情,小孩子嘛,就让她玩吧,大家都理解的。妈妈看到嘻嘻哭的小模样怪可怜的,心软了下来。这时的嘻嘻却不依不饶起来,仍哭哭啼啼地闹着要回家。妈妈想起了嘻嘻以前提的要求,就许诺再给她买第N个芭比娃娃,外加两套娃娃裙子。

家长对策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当安静与忍耐达到一定的极限时,寂寞的孩子会寻找解闷的方式。有的孩子会向家长求助和他一起玩,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乐。但孩子的行为在家长眼里却是不懂事、闹人,会给予限制惩罚。受委屈的嘻嘻用哭泣发泄情绪,出于顾及情面的需要,妈妈只好作出让步,加重商量的筹码,妈妈对嘻嘻的惩罚初衷最后反而变成了“奖励”结果。由于惩罚与奖励的时间间隔短,惩罚轻描淡写地掠过,紧接而来的奖励留给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更真切,导致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错误行为会受到奖励。

家长应慎用惩罚,但如果必须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惩罚时,就要让惩罚有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益的体验。比如让嘻嘻明白公共场所保持肃静是基本礼节,喧闹会影响到他人。家长如果想对受过惩罚的孩子进行安抚,一定要在孩子对过错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有一项需要注意,让孩子清楚家长永远疼爱他,惩罚的是他的错误行为。

惩罚时间过长

哈哈不听妈妈劝告,仍然在地板砖上玩水球,终于将水球弄漏水,不敢吱声,尽管小心翼翼,还是滑倒了,摔得哇哇大哭。正在电脑前构思的妈妈气得大脑短路,索性关了电脑教育起哈哈来。从这次的不听话,联想到上次的任性,继而牵连到前段日子闯的祸事……哈哈在妈妈的谆谆教导里,眼神越来越茫然,不住地说妈妈我错了。妈妈问他哪里错了,哈哈完全想不起刚才做错了什么事情,只好挑了一个妈妈嘴里刚刚提到的错误检讨,妈妈很不满意儿子的回答,说儿子态度不端正,要认真回答。哈哈只好使劲地回忆妈妈翻扯过的旧账,断断续续地一样样地检讨。

家长对策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妈妈的唠叨超出孩子的承受极限时,起不到教育作用。“翻老账”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记不住需要改正的重点,而且让孩子的听觉疲劳,起不到惩罚的教育效果。孩子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或消极地误以为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怎么努力也改不好,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

爱“翻老账”教育孩子的家长要注意改正自己的这个毛病。惩罚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如此,才会让孩子明白道理,加深对当前错误的认识,这是根除错误的前提。孩子重复犯相同的错误时,在安全与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家长可采用“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带来的后果。这不但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理解,还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孩子会主动加以思考,减少错误的发生。如果想引导孩子深入思考问题,家长要事先做好准备,语中要害,帮孩子理清思路,才能让孩子认识深刻。

爱心小提示:

惩罚无效,大人气得不行,孩子白白受了罪。怎么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除了把握好惩罚孩子的火候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家长惩罚孩子前,要清空自己的个人情绪,避免发泄个人情绪导致不理智的教育现象发生;惩罚尺度要准确,不可“量刑”过重或过轻;以优点为突破口,让孩子自信、愉悦地主动改正错误。

十一、巧用心思,让暗示变积极

不愿意吃蔬菜的小孩

纯纯不愿意吃蔬菜,妈妈费尽心思将菜切碎撒在面条里。纯纯不急也不恼,非常有耐心地将蔬菜一点点地挑出来,放在饭碗边上。

“哎呀,我差点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纯纯爸爸突然说。

“什么事?”纯纯妈妈关心地问。纯纯也停下了筷子认真地听。

“我一会儿得选一个结实的小孩子,下楼陪我踢足球。”

踢足球是纯纯最喜欢的运动。一听爸爸有此想法,他赶紧下桌挺胸站在爸爸面前:“爸!你看我咋样?”爸爸拍了拍纯纯的小胸脯,说:“嗯!不错!就是这里缺点绿色的菜。多吃些会更结实的。”纯纯连连点头,坐回桌边,用小手捂住饭碗,生怕爸爸妈妈看到被挑拣出来的蔬菜,用筷子赶紧把它们混到面条里面,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家长对策

在哄劝孩子若干次吃蔬菜失败后,家长一边为孩子不吃犯愁,一边认可了这种状态。例如,评价孩子时会讲“我家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孩子接受到来自成人的评价后,可能真的认定自己不吃一些东西,这样就给自己的某些行为消极定性,成人当中的很多人坚持了幼儿时的一些习惯,正是这个原因。

孩子习惯接受某种现实的存在,比如认为绿色蔬菜不好吃。也听不进家长对他的好意规劝。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家长应采用调动积极性的积极暗示,避免定性式的消极暗示。暗示时需要使用技巧,比如纯纯爸爸做得非常好,他郑重其事地说,就连妈妈最初都误以为真是很重要的事情,引起孩子的注意后,爸爸说出的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先让孩子的精神愉悦,淡化了需要矫正行为的难度。“上钩”的孩子会很愿意改变自己以前的做法,从而可以事半功倍地纠正缺点。通过调动积极性的暗示,往往可以把孩子不爱做的事情,变成最爱做的事情。

装糊涂的爸爸

仁仁的优点真是多,性格开朗不爱哭,遇到事情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跌倒了嘴里会念念叨叨地说:“我是男子汉,我坚强。”但是仁仁有个行为习惯需要改正,他不愿意管理自己的物品,玩具玩后随便地上一堆,脱下的衣服一扔了事。反正妈妈会跟在后面一一收拾好,再用时哪样都不会少。

一次爸爸出差回来,将自己的鞋子规规矩矩地摆在仁仁的鞋子旁边时,夸奖乐呵呵地在门口接他的儿子:“儿子,你把鞋子摆得真整齐!”听到表扬的仁仁赶紧接过爸爸的衣服,要帮忙去挂起来,忘记了自己矮小的个头根本够不到衣架呢!

仁仁吃饭前又将自己的玩具主动收拾好,拉着爸爸去观看。爸爸赶紧给了儿子想要的表扬。妈妈悄悄地对爸爸说:“你这句歪打正着的话,让你儿子的毛病一下子都改了。”此后,在爸爸妈妈的经常鼓励与具体指导下,仁仁还学会了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小书包。以前的不良行为来了个大换样。

家长对策

如果爸爸出差前嘱咐儿子:“仁仁,爸爸不在家时,你可得让妈妈省心啊!东西别再乱扔了。”或是出差回来问仁仁:“你乱扔东西的毛病改掉没有?”虽说是在关心孩子,但强化了负面信息“乱扔”,孩子做事情时头脑里会闪现负面的词汇,家长反而起到消极暗示作用,更容易让孩子坚持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都有喜欢被肯定与表扬的心理,如果家长装糊涂将错就错地夸奖孩子一次,孩子会有好行为的愉快体验。在家长的“错误”暗示下,孩子会积极地行动起来,让家长的美丽错误成为真正的美丽。家长的意愿变成了孩子的愿意。

要回家的小蚂蚁

小凡是个天亮就起床的孩子,有段日子喜欢在清早让妈妈陪他去看花园里的小昆虫,尤其偏爱观察蚂蚁。观察一段时间后,小凡就开始动手折磨蚂蚁了,用小手盖上不让走,见小蚂蚁能从指缝逃走,又开始用小棍子戳蚂蚁。妈妈批评:“小蚂蚁会被弄死的。”小凡却什么也听不进去,使劲地往小蚂蚁身上戳。气得妈妈将他扯走,并威胁他以后不再带他来看蚂蚁了。

但后来的小凡只要在路上看见蚂蚁,就会停下脚步,趁妈妈不注意赶紧用小脚板使劲地踩。直到有一次,小凡和妈妈看动画片,看到一对分散的母子俩的悲伤,小凡哭了。妈妈借机说,小蚂蚁的妈妈不见自己的孩子回家,也会急成这番痛苦样子的。小凡当即表示,以后再也不伤害小蚂蚁和所有的小动物了。

家长对策

身体弱小的孩子都喜欢被称赞为强大。如果家长正面阻止孩子不要欺负弱小动物,有时会给孩子一种他很强大的负面暗示,等于变相地夸奖他很有力量,孩子会喜欢自己强大的感觉,会更加欺凌弱小。

家长应避免造成错觉的消极暗示,采用体验劝诫的积极暗示。跟正玩在兴头上的孩子讲正面的大道理,孩子往往不能及时地转化自己的情绪,起到的作用也微小。而当孩子的心情平静之后,借他有共鸣的故事去暗示孩子体验相似的经历,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曾有过的过失行为。这时可以达到劝诫的效果,而且孩子的体验也会深刻。

爱心小提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喜欢做的事情。这种时候,家长的正面引导教育当然不可少,若是用积极暗示效果则更显著。暗示可以根据它影响的结果分为两种: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前者要寻找机会巧用心思,调动起孩子心态和性格中积极的因素,同时淡化、冷却负面因素,从而起到强化正面行为和习惯的作用。要想使积极暗示的结果保持下去,家长要配合以关注、鼓励等教育方法。暗示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尤其在不宜公开教子的场合运用肢体语言效果显著。至于消极暗示,家长要注意慎重对待,要避免无意的负面效应发生,徒增教育障碍。

十二、调理孩子假日综合征

节日打破生活节奏

可算盼到长假了,仪凡的父母一直盼望着能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当晚全家人就自行其乐,爸爸上网玩游戏,妈妈看碟片一集接一集,仪凡也很高兴,没有像往日被催促快快上床睡觉,一直玩到手里拿着玩具睡着了。后来每一天都是这样随意快乐。在姥姥家,去奶奶家,大人玩麻将,小宝宝们淘得快将屋顶揭起来,放假了嘛,不就图个乐和嘛!

但是,假期总是那样短暂,在大人恢复上班、宝宝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家里出现了手忙脚乱的局面。仪凡哭哭啼啼地嚷着:不要假期结束!不要假期结束!好几天他都无法恢复到节日前的良好心态。总是很晚也不愿意去睡,第二天更不愿意按时起床。

家长对策

每个假期几乎都是为人父母者向往的调节心理压力的最佳时机,作息方式与平时截然相反,该睡的时间不睡觉,该起床的时间在补觉,虽然尽兴却失去规律性。大人们累并快乐着,透支着健康和精力,造成了“越放假越疲劳”的结果。在诸多家长患上假期综合征的同时,也会使小宝宝依赖上这种散漫的生活,心理上不愿意再接受以前的生活节奏,给父母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怎么办?

父母要考虑到宝宝身心的承受力,尽量让假期过得有节制,可以先将宝宝哄睡再做自己的事情,最好父母轮流“尽兴”,抽出一人养精蓄锐第二天陪宝宝,将节日变成亲子的最好机会。提前两天将假期生活的调子“收敛”,让作息时间接近平时的日常生活,把生物钟调节过来。利用临睡给宝宝讲故事这段亲子时光,告诉宝宝假期结束爸爸妈妈要去上班,宝宝去幼儿园,恢复以前的生活,五天后还会有双休日。这样可以让宝宝有心理过渡,享受到假期快乐的同时,也很快能适应假期结束后的生活。

都是美食惹的祸

假日里的人们睡得晚,起得当然晚。但帮帮不“体谅”家长,依然按照自己的生物钟作息,虽然小家伙的父母渴望“自然醒”,却总被喊饿的帮帮叫醒。早饭时间已过,更何况贪玩的父母没有事先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只好一边让帮帮先对付些零食,一边哄他马上去奶奶家,会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到了奶奶家,饿急的帮帮大鱼大肉地一通猛吃。接下来的几天里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重复,帮帮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父母顾不上他,帮帮只好先饿一会儿,紧接着会得到补偿:吃洋快餐啊、向往的广告上的食品啊,等等,反正节日里,帮帮的小胃饱餐很多美味,但是却有些承受不了……

家长对策

将美食集中在节假日里吃,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特色。祖辈们为了宝宝吃得高兴、吃得满意,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有些年轻的父母注重假期的休闲娱乐,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厨房里,也懒得去父母家“蹭饭”,于是购买些省事的速食、零食对付,宝宝也就跟着父母大吃特吃这些“美味可口”的垃圾食品。

家长在放松的同时,应尽量让宝宝按照往日的规律生活,不可将三餐并为两餐;丰盛的节日饮食里,要多准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供消化功能娇弱的宝宝食用;食物要新鲜,最好现买、现做、现吃;控制宝宝生冷食物的食用量,不能让宝宝的口感起主导作用,少买小食品、饮料等。

过节时老人尤其护短

灿灿最喜欢去奶奶家过节了,因为每次都会遇到小表哥,灿灿喜欢模仿表哥的一切行为,每次相聚时都能学会几样新本事。这次灿灿学的东西可不怎么好,根据全家人的特点起外号,然后笑嘻嘻追在家人的身后喊,居然没大没小地喊姥姥“肥婆”。被批评时又模仿小表哥的模样嬉皮笑脸地贫嘴。妈妈要教训他一番,却被姥姥呵斥:“大过节的!不许惹孩子哭。小孩子懂什么,喊累了就不喊了。”聪明的孩子很快找到了靠山,却让妈妈很犯愁,每次节假日在老人的护短下,孩子都要难管理一阵子。

家长对策

俗话说“隔辈亲”,这话一点也不假。老人看孙辈比父母看子女多了份平和宽容,但宽容过度时就成了溺爱。敏感的小家伙很快就知道谁是他的靠山,知道谁能管住谁。如灿灿,钻了姥姥与妈妈之间意见不一致的空子,面对妈妈的管教不再怕。当然老人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假日应该让宝宝过得快乐才对,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假日里既快乐,又不被宠出坏毛病呢?

家长带宝宝出门前,可以提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当发现宝宝有需要纠正的不良行为时,妈妈尊重你,不会当面批评你,但会用眼神或肢体动作提醒你。宝宝会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他喜欢和最亲密的人之间有“秘密”,这样不光可保全宝宝的自尊,也不会惹老人不高兴。但是,当宝宝忘乎所以,家长的提醒无效时,家长不要“当面教子”,可“秋后算账”,回家引导宝宝自我检讨。还要事先做好老人的工作,肯定老人的观念后,取得老人的理解,希望在管教宝宝时老人能给予支持与配合。注意管教的方式与方法,要“爱而不纵,严而不苛”,如此教育出来的宝宝才会既懂礼貌又不失活泼。

爱心小提示:

家长在假期放松,但不要忽略家长的责任,不能图自己痛快而不管不顾孩子生物钟的节奏,家长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身体方面,饮食、作息时间都要保持规律和良好的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要保证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孩子,同时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二是心理上,重视孩子的情绪需求,在假期里要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与满足,也要注意做好孩子的“收心”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