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蚕卵孵化需要合适的湿度和温度吗

蚕卵孵化需要合适的湿度和温度吗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雌鱼要求天然亲鱼3~4龄以上,全长40~80 cm,体重1.6~7.0 kg;人工亲鱼3龄以上,全长30~68 cm,体重0.9~5.1 kg。因为牙鲆雄鱼成熟较早,精子排放结束也早,雄鱼较多可以确保雌鱼多次产卵时,特别在产卵后期有充足的精液供应;同时,可通过雄鱼追逐雌鱼诱导其产卵,防止卵子在雌鱼体内滞留时间过长而过熟。

一、亲鱼选育

(一) 亲鱼的来源

亲鱼有天然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两种。

1. 天然亲鱼

在牙鲆产卵季节前后(黄渤海4~6月份)从自然海区捕捞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野生亲鱼运至室内暂养,或者在产卵盛期捕捞性腺发育至Ⅴ期的成熟亲鱼直接作现场人工授精。也可以将其他季节捕获的天然野生亲鱼经驯化饲养作为育苗用亲鱼,如:可在秋末10月份以后,在天然野生亲鱼离开沿岸水域向深水区越冬洄游时捕获,第2年以后作为产卵用亲鱼。

天然亲鱼的优点是:来源于天然野生种群,种质丰富、优良,尤其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的子一代更具优良性状。缺点是:捕捞天然亲鱼极易受自然环境左右和自然资源量的限制,且亲鱼在捕捞过程中极易受伤,死亡率高,利用率低,还会由于拒食造成性腺退化。总之,单纯使用天然亲鱼,获卵量少,卵质不能保证(孵化率、受精率低),难以稳定获得大量的优质受精卵。

2. 人工养殖亲鱼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单位多采用人工养殖亲鱼。人工养殖亲鱼的优点是:亲鱼利用率高,采卵稳定(数量多、质量好),并可控制产卵时间(通过控温、控光可改变亲鱼产卵季节)。缺点是:人工养殖亲鱼存在种质问题,须防止因连续使用人工养殖亲鱼造成近亲交配,而引起隐性基因在后代个体中表达和种质退化。因此,目前多采用在使用人工养殖亲鱼的基础上,定期地淘汰部分高龄亲鱼,并补充一些野生亲鱼,以丰富亲鱼群体的种质多样性。

获得人工养殖亲鱼有两种方法:

(1)从苗种期(5 cm以上)培育,在产卵盛期挑选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同一批卵孵化出的仔鱼。要求生长发育好、整齐、色泽正常、无黑化、无白化、无畸形的个体进行单独培育,培育2~3年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无异常的个体作为亲鱼。

(2)由同期孵化培育的苗种所养成的商品鱼中(一般为养殖1年以上的个体)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体型体色正常的个体单独培育到性成熟作为亲鱼。

(二) 亲鱼的选择

1. 质量

亲鱼要挑选体表无损伤、摄食良好、生长快、体质健壮的个体。天然亲鱼要特别注意鱼体受伤情况,因此,以选择定置网具捕捞的鱼为佳,底拖网、钓钩、流刺网等渔具采捕的鱼损伤较多。人工养殖亲鱼应特别注意剔除白化、黑化、畸形(脊柱骨融合、鳃盖外缘内翻、外翘)及患病个体,且从选择苗种时即应注意。

2. 规格

雌鱼要求天然亲鱼3~4龄以上,全长40~80 cm,体重1.6~7.0 kg;人工亲鱼3龄以上,全长30~68 cm,体重0.9~5.1 kg。雄鱼要求天然亲鱼3龄以上,全长大于35 cm,体重大于1.2 kg;人工亲鱼2龄以上,全长大于30 cm,体重大于0.6 kg。人工亲鱼可较天然亲鱼提前一年使用,且天然亲鱼最好5~6龄,人工亲鱼最好4~5龄。

3. 雌雄性比及雌雄区别

(1)雌雄性比以1 :1.5~1 :3为好,雄性较多。因为牙鲆雄鱼成熟较早,精子排放结束也早,雄鱼较多可以确保雌鱼多次产卵时,特别在产卵后期有充足的精液供应;同时,可通过雄鱼追逐雌鱼诱导其产卵,防止卵子在雌鱼体内滞留时间过长而过熟。

(2)雌雄区别为:雌鱼成熟时腹部隆起明显,卵巢呈三角形戟状隆起,左右两卵巢明显而对称,并联开口于生殖孔,生殖孔圆形红润,位于无眼侧,成熟时轻压腹部可挤出卵。雄鱼腹部呈弧状或扁平状稍隆起,精巢细长,两叶,开口于生殖孔,生殖孔细长不红润,位于有眼侧,成熟时轻压腹部可挤出白色精液。

(三) 亲鱼的培育

选择性腺发育到Ⅳ期的天然亲鱼或人工养殖亲鱼,均需经过亲鱼的强化培育阶段,以促进性腺成熟。

1. 培育池

培育池(图4-10)大小与结构见第二章。由于牙鲆喜欢较黑暗的环境,池上需加黑网遮盖,以控制光照,防止藻类大量繁殖,使鱼保持安静,并防止亲鱼跃出池外。

2.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0.8~5.8尾/平方米均可,以1~2 尾/平方米为佳,按体重计为5~15 kg/m2

图4-10 牙鲆池养亲鱼

3. 水环境及其管理

亲鱼培育水温以8 ℃~25 ℃为宜,产卵时14 ℃~16 ℃最适合;光照为1 000~ 5 000 lx,可池顶遮光70%~90%并保持安静;盐度为28~35;pH为7.7~8.6;DO为6~10 mg/L。亲鱼培育用水多用砂滤水,每天及时清除池底残饵、污物以保持清洁,换水率为5~12个循环/天,并保持连续、中量的充气。

4. 投饵

(1)野生亲鱼的饵料驯化。养殖的亲鱼可以很自然地摄取人工投喂的饵料,而从自然海区捕获的天然野生牙鲆亲鱼入池后,很难摄食,甚至长时间拒食而导致性腺退化,进而饥饿、消瘦、衰竭而死。这也是驯养牙鲆天然野生亲鱼利用率、成活率很低的主要原因。产卵盛期捕获的成熟亲鱼,不摄食对产卵影响不大,若亲鱼捕捞时间较早,性腺发育尚不成熟,则应尽早设法使之摄食。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方法,使之尽快摄食。

① 入池1~2天可不投喂任何饵料,以后每日上午和傍晚投喂活的游动比较慢的中底层饵料鱼,全长10~15 cm,约为亲鱼全长1/3,以引诱亲鱼摄食。

② 将大小合适、新鲜或冷冻鲜度好的饵料鱼用线从鳃外穿进系住,用手抓住线的另一端在亲鱼头上方晃动以模拟活鱼,每日几次,小心操作,不能有惊动,来诱导亲鱼摄食。诱导时间有长有短,有时会长达1~2个月。如发现亲鱼有摄食行动或已开始摄食吊线上的饵料鱼,要再继续诱驯几天,以后每日就可定时投喂。

③ 用长柄的小捞网在亲鱼头上方反复捞起、抛下饵料鱼,或用流水使饵料鱼在水中慢慢活动来诱食亲鱼,或将鱼块直接送到亲鱼口边,待其张口时,将鱼块塞入口中。

④ 通过与已开始摄食的鱼或由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放在一起饲养,诱导其摄食。

一般经1~2个月驯化,亲鱼便能摄食,再经越冬后第2年大多数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2)投饵量。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3%,每日投喂1~2次。

(3)饵料选择。亲鱼的饵料主要是鲜活的或冷冻的杂鱼,如鰕虎鱼、玉筋鱼、沙丁鱼、鲐鱼、竹鱼、青鳞鱼Harengula zunasi、黄鲫Setipinna taty、黄姑鱼、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等。大鱼可切成大小适口的肉块,小鱼可整条投喂。不能长时间投喂单一饵料,要不同种饵料交替投喂,同时按投饵量的1%添加营养剂(维生素B、C、E及鱼油、卵磷脂等)(表4-6)。可将营养剂用面粉调成糊状,填到饵料鱼口中,或在饵料鱼口中加入枪乌贼、鱼子、杂虾等,再将饵料鱼投喂给亲鱼吃。亲鱼也可投喂配合饵料,其中也需加营养剂。

表4-6 饲养牙鲆亲鱼所用营养剂的成分 (每千克营养剂所含各成分量;谢忠明,1999)

二、采卵

(一) 采卵方式

1. 天然野生亲鱼人工采卵授精

对于性腺发育到Ⅴ期的天然亲鱼可以直接挤卵人工授精。具体操作为:先擦干亲鱼体表上多余的水和黏液,以5%的酒精海水溶液擦拭鱼体生殖孔周围和鱼体腹部。由一个人将亲鱼轻放于光滑干净的平台上挤卵(或精液),另一个人持容器接卵(或精液),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可采用干法、湿法或半干法(见第二章)。人工授精后,将受精卵放置5~10分钟,再将受精卵倒入80目筛绢网中,用等温的洁净砂滤海水,洗去多余的精液和污物,重复2~3次,将滤出的受精卵放入盛有干净海水的浮选容器内,静置半小时,虹吸出下沉的死卵后,上层好卵可布池孵化或装袋运输。

人工授精应注意:

(1)人工授精操作时不宜在阳光直射下进行。

(2)牙鲆挤卵时需从腹部后面向前挤压。

(3)受精后的卵子不宜过分震荡,以免卵膜破裂或出现异常的卵裂。

2. 天然野生亲鱼注射激素人工催产获卵

对在产卵期捕获的腹部虽膨大,但卵尚未完全成熟或是处在产卵期,但尚看不出即将产卵的雌亲鱼,为防止性腺退化,可人工催产。可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500~1 000 IU/kg鱼体重或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10~200 μg/kg鱼体重,或两种催产剂混合使用,也可用脑垂体2~3 个/千克鱼体重,对雄鱼可用HCG 100~250 IU/kg鱼体重。一般注射后1~2天即可进行采卵。注射时,采取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一般是在亲鱼胸鳍基部内、外侧进行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雌鱼一般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全剂量的1/10,经8~12小时再将其余部分注入,有的个体在第二次注射后几小时即可排卵。雄鱼可一次注射,一般是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进行,注射激素后有的个体会自然产卵,但多数仍需进行人工授精。

3. 驯养的天然野生亲鱼和人工养成亲鱼自然产卵

这是目前获取受精卵的最主要的方式。当年从海上捕获的天然野生亲鱼,经驯养(全年都在陆上水池饲养,一般至少饲养1年以上),经过度夏和越冬能够存活下来的一般都能在第2年春季的产卵季节自然产卵、受精。而由人工培育的苗种在陆上水池经2~3年培育性成熟后,在产卵季节也都能自然产卵、受精。而且通过控制水温和光照时间、强化营养等措施,还可以使之有计划地提早自然产卵,满足生产苗种要求。

(1)产卵。亲鱼的自然产卵是在亲鱼培育产卵池中进行的,当性成熟的亲鱼发情时,雄鱼追逐雌鱼,绕池环游,诱导雌鱼产卵,自然产出的卵受精后漂浮于水面。亲鱼的自然产卵时间大都在夜间,其中0~3时最活跃, 3~6时次之,12~16时再次,70%左右是在0~6时这段时间产卵的。陆上水池培育的亲鱼,自然产卵起始水温为10.2 ℃~11.7 ℃,产卵期的水温一般为11 ℃~23 ℃。产卵盛期的水温为13 ℃~17 ℃,最高峰期14 ℃~16 ℃。自然产卵水温要控制在12 ℃以上,22 ℃以下。最适产卵水温应控制在14 ℃~16 ℃。产卵池水的盐度要在19以上。如果产卵池水的盐度在19以下时,受精卵会下沉。亲鱼在产卵前或在产卵期间,不要移动或受到惊动。否则不但会影响其产卵,而且产出的卵质量差(有的形成卵块)、不受精。亲鱼有时会因人影、噪声、振动而停止摄饵和产卵。所以亲鱼在产卵期要求周围暗光环境,并保持安静。

(2)集卵。产卵期间,可在亲鱼培育产卵池内采取溢流排水法集卵。溢流排水时,池水连同上浮的卵被旋流到池中央,由集卵管导入集卵池(槽)。集卵槽内放置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箱,面积略小于集卵槽,高略高于集卵槽。牙鲆初期产的异常卵比较多,而且产卵量少。所以集卵最好是在产卵开始5~7天后,在受精率、孵化率高的产卵盛期集卵。根据亲鱼的产卵情况和集卵网箱中卵的数量,每日定时收集集卵网箱中的受精卵。一般每日早晨7时左右收集1次,或是在傍晚4时再收集1次。需要注意的是:流入集卵网箱中的水流不宜过大,否则由于受精卵长时间在集卵网箱中被水冲击、搅动,易造成胚胎发育异常。收集方法是用80目筛绢的抄网捞取集卵网箱中上浮的卵,然后放入小型浮选水槽中,用15~20目的纱窗网滤去亲鱼粪便等杂质,静置半小时后,吸除下沉的死卵,再用80目的捞网收集好卵,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沥水后称重计数(牙鲆卵1 300~1 600粒/克),或置于2 000 m L大量筒中量卵子体积计数(牙鲆卵1 200粒/毫升)。计数后的受精卵可布池孵化或装袋运输。

(二) 受精卵的运输

受精卵可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可在无毒聚乙烯塑料袋(50 cm 3 70 cm)中装入其容积60%~70%的经沙滤的洁净海水(盐度在19以上,水温和产卵池水温相同),如装海水15 L,可放受精卵15万~30万粒。也可用20 L的聚乙烯塑料袋装水8~10 L,放卵10万~20万粒。充氧后扎好口,放入泡沫塑料箱中。塑料袋周围放一些冰块或降温材料,将箱封好后用飞机或冷藏车运输,水温以11 ℃~17 ℃为宜。采用这种方法,当天的卵运输15~20小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产后1~2天的卵,运输途中易死亡,而且孵化出的仔鱼出现畸形的比例也比较高。到达目的地后,应测好孵化池(槽)水与袋中水的温差,温差小于1 ℃~2 ℃时方可直接入池,否则需在池水中逐渐过渡到池水的温度方可开包放卵入池,受精卵入池后需静置20~30分钟,吸出下沉的死卵,开始孵化。

三、孵化

(一) 受精卵的消毒

受精卵孵化前需消毒,以除去卵表面附生的细菌、霉菌、病毒等。一般用25 3 1026~ 50 3 1026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浸泡10~15分钟,然后洗净即可。

(二) 孵化设施

可用0.5~8 m3的玻璃钢水槽,或在50~100 m3甚至200 m3的大型水泥池内吊挂0.5~1 m3网箱,或直接在水泥池中孵化。

(三) 孵化密度

在微流水(20 L/m in)、微充气(微波)情况下,0.5~1 m3水槽,一般放散气石1个,进行高密度孵化,可放卵30万~60万粒; 5~10 m3水泥池,放卵4万~8万粒/立方米;20~50 m3水泥池,放卵1.5万~4万粒/立方米;50 m3以上的大型水泥池,一般放卵1万粒/立方米。

(四) 孵化条件与管理

1. 孵化条件

(1)水温:可进行孵化的水温为10 ℃~24 ℃。孵化适温为13 ℃~19 ℃。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缩短。最适孵化水温为15 ℃左右。高于22 ℃或低于11 ℃,孵化率低,畸形率高(表4-7)。

表4-7 水温与孵化时间、孵化率的关系 (盐度29;刘立明,2006)

(2)盐度:孵化用水的盐度为28~33。在此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升高,孵化率升高,孵化时间缩短(表4-8)。盐度最好不要大于33或小于19 (卵子会下沉)。

表4-8 盐度与孵化时间、孵化率的关系 (水温16 ℃;刘立明,2006)

(3)pH:要求在7.7~8.6。

(4)溶解氧:要求达6~9 mg/L以上。

(5)遮光:孵化水槽上方要遮光,防止太阳光直射。

2. 孵化管理

(1)孵化用水为经砂滤的洁净海水,有条件的可用紫外线消毒。微流水、微充气,也可静水微充气孵化。

(2)孵化期间每日要清除(虹吸)出下沉的死卵和脏物。也可每隔3~4小时停气吸底1次,共吸底2~3次,然后计数直接入育苗池孵化。

(3)每日记录水温变化,保持水温稳定。经常在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

(五) 初孵仔鱼的收集和计数

在专用孵化容器中孵出的仔鱼需要计数并收集,在育苗池中孵化的则不必。可用100~1 000 m L的烧杯随机取样3~5次,计算出其中仔鱼数,求出平均值,推算出孵化仔鱼数。收集仔鱼时,可用勺子将表层仔鱼小心舀出,再用换水器降低水位,将剩下的仔鱼全部舀出,必须带水移动仔鱼,切不可网捞。

四、前期培育

将牙鲆由2.3 mm的初孵仔鱼培育到13~15 mm的变态伏底稚鱼的过程,约需30天。

(一) 饲育方式与密度调整

1. 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槽)水体10 m3左右,水深1 m左右,圆形、八角形、方形或长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 万~10万尾/立方米;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5万~6万尾/立方米;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池,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立方米;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立方米;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立方米。

2. 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 mm

用20 m3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 m3水泥池为好,水深1 m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立方米,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立方米为宜。

(二) 饲育环境与管理

1. 环境要求

(1)培育用水: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最好经紫外线消毒。

(2) 培育水温:培育水温为15 ℃~22 ℃,一般控制在17 ℃~20 ℃,最好为18 ℃~19 ℃。一般不宜低于17 ℃,否则仔鱼生长太慢。可以孵化后第二天开始升温,每天升温1 ℃,升至培育温度后保持。

(3)盐度:一般适宜的盐度为27~35。

(4)溶解氧:要求在6~9 mg/L。

(5)pH:适宜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6)光照强度:适宜光照度为500~2 000 lx。夜晚池底光照应大于50 lx。

2. 培育管理

(1)添换水。最初15天采用每日添换水的静水培育法。仔鱼布池时,先加入满池量60%的池水,1~2日龄,每日添水20%,第2日即加满池水;第3日龄开始换水,3~5日龄,每日换水20%;6~7日龄,每日换水30%~40%;8~12日龄,每日换水50%~60%;13~15日龄,每日换水60%~80%;16日龄开始流水培育,且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16~18日龄,日流水1个量程;19~25日龄,日流水1.5个量程;26~30日龄,日流水1.5~2个量程;31~40日龄,日流水2~3个量程。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换水方法是: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和中央排水管相结合的换水方式。

网箱网目大小:一般3~13日龄用100~80目网,13~24日龄换成60~40目;24~30日龄20目。流水时可将相应网目的网袋套于中央排水管上,并注意经常更换刷洗。为了防止仔鱼因误吞水中的微小气泡堵塞消化道而死亡,可在注水管口下悬挂一个小网箱,以减少微小气泡的产生并可降低进水流速。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3~10日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管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2)充气。开始采取微充气,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逐渐增大。一般按0.5~2 m2水放置散气石1个,大型水池一般2~5 m2放置散气石1个。

(3)添加小球藻。从1~20日龄,每日向培育池中添加一定量的小球藻,使水体中小球藻的浓度维持在20万~400万细胞/毫升,最好在50万~100万细胞/毫升。添加小球藻可以净化水质、保持池中轮虫、调节水中光线,通常称之为“绿水培育工艺”。

(4)调节光照。光照太强,尤其是在直射光下,仔鱼会变得很虚弱,而且池底易繁生藻类。且增施小球藻期间会使溶解氧过饱和,引起仔鱼气泡病和pH急剧上升。但光线也不可太低,如果光照度低于20 lx,稚鱼虽然会完成变态,但黑色素细胞异常发达,俗称“黑苗”,“黑苗”在变态结束后10天之内会全部死亡,在临近变态时,要有一定的照度,而且光线太暗也会影响管理作业。白天可用遮光帘调光,夜晚可在池上方按灯,使底层光强大于50 lx。

(5)池底吸污。一般第8~9日龄首次吸底,以后每隔1~2天吸污清扫池底1次。投喂配饵后,需每日1~2次。吸污方法是:首先停水、停气,在排水沟放一水槽,水槽内放一小网箱,用吸污器将污物虹吸到小网箱中,吸出的健康仔稚鱼则需放回培育池。池底吸污对于饲育环境的净化、鱼苗的防病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掌握仔稚鱼的死亡状况。

(三) 饵料及投喂

1. 饵料系列

传统的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幼体、卤虫成体、天然桡足类、鱼肉糜等,现在一般都简化为轮虫、卤虫幼体、配合饵料。

2. 投喂方法

(1)轮虫。轮虫是牙鲆育苗不可或缺的生物饵料,因为仔鱼开口初期消化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轮虫所含的胶体蛋白是他们的理想饵料。仔鱼在孵化后4~5天开口,但一般在孵化后3~4天开始投喂轮虫。每日投喂1~2次,早晚各1次,使水体中轮虫密度维持在5~10个/毫升,下次投喂前水体中轮虫为2~3个/毫升。轮虫投喂一直投喂到孵化后20天左右,也有的投喂到28~32天。投喂轮虫的同时,向池中添加小球藻。

(2)卤虫幼体。从13日龄(全长6 mm)以后,每日投喂1~2次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可按0.4~7个/毫升池水,一般应保持下次投喂前水体中残饵量很少(0.1~0.2个/毫升)。卤虫幼体可投喂到孵化后40天。因为水中轮虫和卤虫幼体同时存在时,仔鱼趋向于摄食卤虫幼体为主,而致消化不良,故一定要在投喂轮虫至少半小时后方可投喂卤虫幼体,先让鱼苗充分摄食轮虫。

(3)配合饵料。一般从16日龄(全长7 mm)开始投喂海水鱼苗种生产用配合饲料。投喂配合饲料不应过早或过晚,投喂过早,仔鱼个体小,体质弱,难以接受;过晚则仔鱼识别饵料的能力增强,易形成活饵料依赖,难以转化配合饵料,白化率提高。投喂配合饲料应按照适量投喂、少量多次、耐心驯化的原则。开始两天,每日投喂1~2次,每万尾仔鱼投喂0.5~1 g。投喂时要少量仔细,以驯化其摄食为目的,细心操作,使仔鱼逐渐适应,确认摄食后,应逐渐加大投喂量,调整投喂次数,日投喂次数一般为12~14次。投喂可安排在投喂生物饵料的间隙进行,每1~1.5小时投喂1次,池中有生物饵料时,应不投或晚投配饵。如果一开始就大量投喂配合饵料,有时会造成仔鱼消化不良。配合饲料的粒径一定要适合仔稚鱼的口径,根据生长不同阶段,更换成粒径大小适宜的饵料。且应不同粒径的饵料交叉投喂。一般16~28日龄(全长为7~15 mm),投喂粒径为250 μm;24~32日龄(全长为13~18 mm),投喂粒径为250~480 μm;30~41日龄(全长为16~20 mm),投喂粒径为420~740 μm。

(4)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若长期单独投喂轮虫、卤虫幼体,会因ω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的缺乏造成鱼苗体弱多病,色素异常(如白化等),死亡率升高。为了提高仔鱼的活力,防止体色和形态异常,培育健全苗种,轮虫、卤虫幼体在投喂前需要进行营养强化。轮虫使用2 000万~3 000万细胞/毫升的小球藻液,再加入轮虫专用强化剂进行充气强化,强化密度一般为3亿~10亿轮虫/立方米水体,卤虫则使用卤虫专用强化剂充气强化,强化密度为1亿~3亿卤虫/立方米水体,强化剂的使用可参照产品说明书。

(四) 仔稚鱼的计数

在育苗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较为准确地计算投饵量,需计算池中仔稚鱼的存池数量。浮游期内的仔稚鱼,可用容积法计数。计数时可用内径为50 mm、长为1 000~1 200 mm、底端安装阀门的塑料管状取样器。在夜间无光条件下,等池中仔鱼分布均匀后,将取样器垂直插入培育水体内直到池底,关上阀门,取出水及鱼苗倒入水桶中,一般每池设取样点8~10个,计量取出水的体积及仔、稚鱼数量,然后推算出培育池内的鱼苗数量。变态着底后的稚鱼,计数较困难,一般用面积法靠目测计数。一次目测100 cm2,每池测点8~10个,然后推算各池的鱼苗数量。

五、后期培育

后期培育是指鱼苗从开始营底栖生活的全长15 mm至全长50 mm的培育过程。

(一) 饲育水池

一般是将前期培育池仔稚鱼进行分池到后期培育池中进行培育,留一部分仍在前期培育池中。后期培育池的形状、深度、结构等可与前期培育池相同,面积应大一些,20~50 m2或100~200 m2。由于稚鱼已开始营底栖生活,所以池底一定要平坦光滑。

(二) 饲育方式

1. 池内直接培育

在中小型水池中直接放养稚鱼培育。此法清扫池底、吸污方便,但分池比较麻烦。

2. 在大中型池内安放网箱培育

有两种网箱培育形式:一种是按池的大小制定紧贴池底和池壁的网箱;另一种是和池壁、池底有一定距离的浮在池水中的网箱。网目应根据稚鱼的大小及时更换,以不使稚鱼钻出为准。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饵料的流失,残饵和污物可因稚鱼的活动被搅起随水流排出,但池底一旦积存污物就难以清扫吸出;第二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使稚鱼和沉淀的污物分开,便于冲洗池底,但水体利用率差,浪费饵料。总之,用网箱培育,优点是利于分池和苗种出池,但缺点是换网和洗刷网箱较麻烦。

(三) 饲育密度

饲育密度要根据水温、水质、流换水能力、饵料种类、设施状况、水池的大小和形状等综合考虑。鱼重一般不要超过2 kg/m3。若水温低、流换水率高、投喂活卤虫成体、桡足类、配合饲料或湿型颗粒料等,饲育密度可稍大些。若流换水率低、水温高、投喂鱼肉糜,则密度要低。饲育密度大致为:全长16~19 mm,0.5万~0.6万尾/平方米;20~25 mm,0.2万~0.4万尾/平方米;25~30 mm,0.15万~0.3万尾;35~40 mm,0.1万~0.2万尾/平方米;45~50 mm,600~1 200尾/平方米。

(四) 饲育环境与管理

1. 饲育环境

培育用水仍为砂滤海水。水温应在18 ℃~25 ℃,低于13 ℃效果不佳,最低也要在14 ℃以上。变态后的稚鱼不耐10 ℃以下的低温,但对20 ℃以上的高温适应能力很强。盐度、溶解氧、pH、光照等与前期培育基本相同。

2. 培育管理

(1)换水。换水率要根据饲育密度,水温,水质,饵料种类、数量、利用率、流失情况,鱼苗的游泳能力、摄食状态,水池的大小、形状、深度、排水方式、有无网箱等综合考虑。一般换水率:15~20 mm鱼苗,2~3个循环/日;20~30 mm鱼苗,3~4个循环/日;30~40 mm鱼苗,4~5个循环/日;40~50 mm鱼苗,6~8个循环/日。中央排水筛管的筛孔直径:15~30 mm鱼苗,直径为3~4 mm;30 mm鱼苗,直径为4~6 mm;50 mm鱼苗,直径为5~8 mm。

(2)充气。应逐渐加大充气量。

(3)池底吸污。流水培育池一般每2~3天吸污1次;高密度培育池,应每天吸污1次。对于排污性能好的池子,也可只吸沉积物较多处。吸污时注意回收吸出的健康鱼。

(五) 饵料及投喂

后期培育的饵料,各地应根据当地饵料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

1. 生物性饵料

生物性饵料,如卤虫幼体、卤虫成体、天然桡足类、枝角类、糠虾类、真鲷或其他鱼类的鱼卵、仔鱼、鱼虾肉糜等。稚鱼变态伏底后,一般不再投喂轮虫,随着稚鱼的生长,摄食饵料也从小规格逐渐到大规格;卤虫幼体,一般投喂到稚鱼变态后第10天左右,而且投喂量逐渐减少;尔后代之以培养3~5天的卤虫或枝角类等;变态10天以后可投喂卤虫成体、桡足类和糠虾等,同时增加鱼肉糜或配合饵料。对活的卤虫幼体、成体或桡足类,可在上下午各投喂1次。对切碎的鱼肉或死的鲜卤虫成体等要增加投喂次数,每次少量仔细投喂,以延长投喂时间,每日投喂以4~6次为宜。每日适当的投喂量是很难确定的,这和稚鱼的大小、对各种饵料每日的摄食量、池中稚鱼的存活数量、活动状况等有关,所以应当仔细观察稚鱼的摄食状况及池中残饵多少和水质等情况随时适当调整。

2. 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投喂的时间与规格为:35~48日龄(鱼苗全长为19~30 mm),粒径小于1 000 μm,投喂12次/日;46~60日龄(26~35 mm),1 000 μm,8次/日;50~65日龄(32~40 mm),1 300 μm,8次 /日;61~70日龄(36~55 mm),1 600 μm,6~8次/日;66~75日龄(50~60 mm),2 000 μm,5~7次/日;鱼苗大于60 mm,2 500 μm,4~6次/日。

目前,生物性饵料一般只用卤虫幼体,其他饵料一律用配合饲料代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更换生物饵料种类和配合饲料的粒径,掌握投喂时间和控制投喂量,这样可以缩小个体间大小差异,并能减少互相残食现象,从而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要定时投喂,养成稚鱼集群抢食的习惯,提高摄食率和减少饵料的浪费。

(六) 鱼苗分选

营底栖生活后的牙鲆稚鱼(全长2 cm以上个体),若个体间大小差异明显(有时相差1~2倍),就会出现大个体激烈残食小个体现象。小苗被大苗咬伤后,带伤在水面无力游动,最后逐渐衰弱死亡。这也是苗种出池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后期培育过程中,要进行筛选。一般鱼苗全长16~23 mm时开始第一次分选,分选时要剔除白化和畸形的个体。20~50 mm期间应每8~10天分选一次。一般用分选筛,筛框为(60~80) cm 3 (40~50) cm 3 (20~25) cm的木制框架,网为金属网或化纤网,网线要粗而且无结节、光滑以防止刮伤稚鱼。网目大小根据鱼苗分选规格的不同而异,全长20 mm网目为5.5 mm,26 mm网目为6.3 mm,30 mm网目为7.1 mm,36 mm网目为8.3 mm,40 mm网目为9.0 mm。筛选后按大小不同分别培育。

六、牙鲆体色异常的主要原因及其预防

牙鲆苗种生产中经常会出现高比例体色异常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或全部白化现象和无眼侧出现黑色素的黑化现象。这两种体色异常现象对苗种的商品价值影响很大,特别是白化苗种无商品价值,因此降低苗种的白化率是苗种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牙鲆苗种生产中要求白化率控制在10%以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因素是影响白化的重要因子,饵料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A的含量不足是引起白化的主要原因。当饵料中缺乏这三种物质时,在仔鱼变态期间,成体色素细胞不能在表面正常形成。

(一) 体色异常个体出现的时间

有眼侧整体体色异常出现在全长10 mm期,部分出现异常的个体在全长14毫米期。发生体色变白是在营底栖生活之前。特别是仔鱼在8~9 mm临近视网膜细胞形成期对决定白化非常重要。在全长5~10 mm所投喂的饵料对体色异常有很大影响,而出现“黑化”是在全长30 mm以上。

(二) 体色异常的影响因素及防除对策

“白化”主要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1. 培育环境

(1)培育水温在16 ℃~19 ℃,稚鱼存活率高,生长快,白化少,而在13 ℃几乎全部白化,水温在19 ℃以上,白化率增加,因此培育水温最好保持在19 ℃。

(2) 换水率越高,白化率就越低,因此应尽量提高换水率。

(3)育苗光照强度、水池(槽)的颜色对体色异常的影响还不清楚,但在500~2 500 lx范围内与白化的出现关系不大,水池(槽)颜色对出现白化无明显影响。

(4)培育密度的高低和充气量的大小与白化的出现无关。

2. 饵料营养

(1)用不同产地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幼体培育的牙鲆仔稚鱼,其白化个体出现率不同。白化率:美国旧金山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幼体培育的牙鲆仔稚鱼白化个体出现率低于中国天津低于巴西。

(2)投喂天然的浮游动物桡足类、枝角类,白化个体出现率很低。

(3)投喂颗粒配合饲料,可大大降低白化率。

(4)投喂真鲷受精卵,对抑制白化的出现有效果。

(5)轮虫、卤虫幼体在投喂前用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是抑制白化出现的最有效方法。

七、中间培育

8 cm以下的苗种生长速度慢,海上网箱养殖抗风浪能力差,淘汰率高,因而需经中间培育。中间培育即鱼种培育,将5 cm的苗种经1~3个月培育成8~15 cm的鱼种的过程。

(一) 培育密度

低密度培育效果较好。7~8 cm苗种为300~600尾/平方米;10 cm为200~300尾/平方米;12~13 cm为120~200尾/平方米;15~16 cm为80~120 尾/平方米。

(二) 培育及管理

1. 环境条件

水温18 ℃~23 ℃为宜,夏季最高不宜超过25 ℃;光照500~1 000 lx,注意遮光;其他同苗种培育。

2. 培育管理

换水量由6~8个循环逐渐增加到12~15个循环,中央排水管筛孔直径:10 cm苗种直径为10~15 mm,15 cm苗种直径为20 mm;持续较大充气;根据实际情况清污,清洗池底、池壁。

(三) 投饵

多采用商品干性配合饲料(苗种, 10 cm)和自行加工的湿性颗粒饲料(苗种. 10 cm)。湿性颗粒饲料是按照制作干配合饵料的方法,将各种饵料分配成预混料(粉末料),再将之与绞碎的鱼肉糜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一般为1 :1~1 :2,具体情况视鱼肉糜的含水量而定),并适当添加鱼油、维生素、药物等添加剂,然后上机通过大小不同的筛孔挤出软颗粒即可,要求蛋白质>50%,脂肪>8%。有经验的厂家可自行采购原料配制,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四) 鱼种分选

5~8 cm的鱼种,可每15~20天分选1次;9~15 cm的鱼种,可每20~30天分选1次。可用纱窗网或蚊帐网覆于浅水槽上,在网上进行流水手工分选,将鱼种分为大、小或大、中、小三种规格。分选前后的操作和注意事项见第三章。

八、牙鲆秋繁技术

牙鲆的苗种生产一般都在春季。由于牙鲆性腺的发育与其他温水性鱼类一样,与水温和光照有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调控亲鱼培育水温和光照而改变产卵期,在秋冬季进行苗种生产。该项技术现已在生产中得以普遍应用,基本代替了春季育苗。

(一) 秋繁的优越性

1. 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常规春季培育出的苗种,至翌年4~6月份达到250~300 g,年底方能达到800~1 000 g的商品规格。从苗种到商品鱼需经过两个夏天,一个冬天。牙鲆具有不耐高温的特性,夏季高水温往往是牙鲆鱼种和2龄以上牙鲆饲养的困难时期,容易造成死亡。而秋苗4~5月份即可达15 cm以上,到当年11 ~ 12月份,即可达600~800 g的商品规格,大的可达1 kg左右,从而减少了一个夏季和一个冬季,减轻了夏季高水温带来的威胁,节省了越冬费用,缩短了养殖周期,也使全年任何季节供给商品而成为可能,因此提高了商品价值,增加了经济效益,可做到均衡上市。

2. 苗种健壮

秋苗延长了生长适温时间,在7月中下旬可长到20 cm以上,提高了度夏能力。生长快,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

3. 充分利用育苗设施

秋苗一般在3~4月份结束,其设施仍可育牙鲆春苗或其他苗种,从而可充分利用育苗设施,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了生产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 秋繁技术要点

1. 水温调控

牙鲆在水温小于10.6 ℃或大于21 ℃时卵不能成熟或退化,所以夏季水温宜小于25 ℃,而11月上旬水温降到10 ℃~12 ℃即开始升温,使水温保持在14 ℃~16 ℃直至产卵结束。

2. 控制光照

亲鱼池四周遮光,可用黑色遮光帘围起来。在亲鱼池上方距水面约1 m左右处安装40 W的日光灯4支(分2组,每组2支)。水面上光照强度最强处为600~700 lx,最暗处为30 lx左右。控光时间从计划产卵开始时间的前40天左右至产卵结束。每日光照时间,室外水池从日落至午夜(17时至0时);室内水池从早晨6时至0时,每日光照时间比自然光照时间延长约7小时。

3. 亲鱼饵料强化

控光前的日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1%~2%,控光后为亲鱼体重的2% ~3%。饵料种类、强化等同春季常规育苗。

产卵后的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与春季常规育苗方法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