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血形式与止血法

出血形式与止血法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的外伤出血,如刀片割伤、皮肤擦伤、流鼻血或口内出血的流血量都很少,身体并不会因为流失了一些血而受影响。自己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在失血时保持镇静,先做有效的止血处理,而不要被“流血”吓倒了。出血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动脉、静脉与微血管出血。一般愈靠身体中央的血管愈粗,所以出血的量亦大,止血亦较难。不过,此法的缺点就是同时阻断了附近肢体组织的血液供应,所以只能作为暂时取代的止血法之一,而不是全部。

十一、出血形式与止血法

一般的外伤出血,如刀片割伤、皮肤擦伤、流鼻血或口内出血的流血量都很少,身体并不会因为流失了一些血而受影响。

1.失血超过1/5才会休克

身体的总血量,在1、2个月内的婴儿期,约每千克体重有80毫升血量,如以4千克体重计,则约含320毫升的血液;1、2岁以后的血量,约为每千克70毫升,如以10千克体重计算,则全身血量约700毫升。

一般以失血量而论,要超过身体全部血量的1/10以上,才会有心跳加速及呼吸加快的症状,而失血超过1/5以上才会有休克的危险。所以,对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1~3岁的儿童来说(体重约12千克,血量约近1 000毫升),若是失血100毫升时,对生命尚不构成危险,因此父母们不需过度紧张。

一般人看到出血时,之所以会惊慌,同时心跳及呼吸加速,甚至不省人事,几乎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神经反应,就像看恐怖电影或在夜里独自行走一样。自己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在失血时保持镇静,先做有效的止血处理,而不要被“流血”吓倒了。

2.出血的三种形式

出血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动脉、静脉与微血管出血。一般愈靠身体中央的血管愈粗,所以出血的量亦大,止血亦较难。

(1)动脉出血:动脉的血液是由心脏直接送出的,因为心脏收缩产生的压力作用,所以动脉出血时也有压力的表现,随着心跳由伤口喷出,其量可以很大。动脉血液中含氧气量较多,所以颜色呈鲜红。动脉的压力大,较难止血,一般以直接压迫法止血时,所需时间要久一点(5分钟以上),以免血管上的伤口愈合不住。

(2)静脉出血:静脉血含氧量少,呈暗红色。因为由四周流向心脏,血流压力低,一旦破裂出血时,呈缓缓流出状,其流出量亦很可观。静脉止血比动脉出血要容易。

(3)微血管出血:身体四周都是细小的微血管,所以最容易因皮肤受伤而出血,因为管径小,出血为缓缓渗出状,只要伤口不大,其失血量亦不会多,只要轻压伤口处,即可达止血目的。

3.如何迅速有效止血(图4-9)

控制失血的原理是限制血液流向伤口,以及促进血液在伤口凝集成血块而堵住血管的破口。

一般多用抬高伤口及施压两种方式,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分别说明如下:

(1)抬高伤口处:因重力关系使血流达不到伤口,就不会出血了。

(2)施压法:在伤口处直接或间接施压,以阻断血流。

①直接压迫法:最常用在较小量的出血。以清洁的布、棉花或卫生纸直接在出血的伤口处压迫即可。这种压力必须持续5~15分钟,才能使血块凝集达到止血目的。施行直接压迫的步骤:

用手指直接对伤口施以压力。

让患者以适当而舒适的姿势躺下,尽可能将受伤部位抬高,并设法支撑住。

如果伤口较大,可挤压伤口两侧,使它能够闭合,并维持固定的压力。

以无菌的敷料覆盖伤口,并确定已盖住整个伤口,再用绷带包扎固定好。

绷带包扎必须松紧适度,要足以控制出血,但不能紧得阻断了血液循环。

②间接压迫法:如果直接压迫法无法控制出血,或根本无法有效使用直接压迫法,如严重的裂伤或伤口面积太大或深部的出血,则可以选择在一些适当的压迫点,用间接压迫法来控制出血。

因为血流都是由心脏发出的,所以压迫点多是指可以将近心端的大血管压到骨骼或肌肉上,使血管径变扁平,以阻断血流到出血的部位。不过,此法的缺点就是同时阻断了附近肢体组织的血液供应,所以只能作为暂时取代的止血法之一,而不是全部。

图4-9 直接压迫止血的步骤图解

每次应用间接压迫时,一定不能超过15分钟以上,亦即时间上必须是间断性的操作,以免使整个肢体都因血流中断而损伤了。

有2个压迫点可控制严重的上、下肢出血(图4-10)。

①上臂中央内侧:为肱动脉流经之较浅显处,平时可以试着触摸其跳动而得知大概的位置。在施压止血时,以成人的手握于患儿上臂下方,手指尖紧紧压住内侧肌肉间的凹陷处,即可迫使肱动脉压向肱骨而止血。

②腹股沟中央:是大腿动、静脉经过之处,负责大腿及小腿的血供,止血时以拳头或手掌根部用力挤压,可控制下肢的严重出血。

其他如指(趾)处出血,除了直接压迫伤口外,尚可同时在指(趾)的根部加压以阻断血流。

图4-10 间接压迫止血的2个止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