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

孩子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朋的父母双下岗,争强好胜的父母总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专家们对此分析指出,饱尝生活艰辛的刘朋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卖房让孩子到重点高中借读;孩子成绩不好时,又以痛哭的方式希望警醒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能理解的,但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重压之下,刘朋选择了逃避。专家将刘朋的话转述给了家长,虽然刘朋的父母不能理解,但他们也表示尽量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再给孩子太大压力。

误区之四:对孩子期望过高

刘朋就读于北京某重点高中高二,在旁人眼中,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刘朋的父母双下岗,争强好胜的父母总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虽然刘朋的成绩一直不突出,但他们尽力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需求。

中考那年,刘朋只过了普高线,父母不顾亲友的反对,把房子卖了,拿出4万块钱把孩子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借读。由于底子不好,刘朋学习起来特别吃力,心中深感自卑。特别是每次家长会后,母亲都会当着他的面痛哭,这让刘朋深深自责,压力也越来越大。高一一次大考后,刘朋私自外出了一天,之后,每次考试结束,刘朋总会离家出走,时间也从原来的一天,延长到两三天,回到家的孩子也不愿多说话。李母很着急,便向教育专家求助。

专家们对此分析指出,饱尝生活艰辛的刘朋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卖房让孩子到重点高中借读;孩子成绩不好时,又以痛哭的方式希望警醒孩子。而刘朋原本打算读中专或学技术,早点出来工作以分担父母的担子。父母的做法给了他沉重的压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能理解的,但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重压之下,刘朋选择了逃避。

交流中,刘朋坦称,为了父母,他可以受苦,但父母给他的苦偏偏是他无法接受的。专家将刘朋的话转述给了家长,虽然刘朋的父母不能理解,但他们也表示尽量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再给孩子太大压力。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家长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一旦这种期望让孩子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时,孩子就不会回应这份爱,甚至宁可不要这份令他们痛苦的爱。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道:“学校是监狱,老师和家长是看守,我们是犯人。”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开始厌烦日趋繁重的学习生活。

有不少家长满足于考上大学,还将目光锁定在高分数和名牌大学上。加上社会上一些“神童、天才”的宣传,加剧了家长本来就很紧张的心理,他们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星期天,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睡眼惺忪的孩子无力地依偎在父母身边,前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给孩子报了英语、美术、钢琴、书法等六七个辅导班,晚上还要陪着孩子做完老师留的各种作业,直到深夜才能睡觉,结果把孩子弄得筋疲力尽,患病住进了医院。这也正中了“欲速则不达”的箴言。

类似这样期望过高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经常听到善良的父母们抱怨孩子“天生不是成才的料”,“不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进而对孩子失去信心,变期望为失望,由失望变无望。

另一方面,对孩子期望过高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所受的环境影响都不会完全相同,离开这些条件的高要求只能是揠苗助长,甚至连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都达不到。

期望过高还很容易助长子女的虚荣心,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确实“与众不同”,时时想把这“不同”显示出来让人知道,让人羡慕。未上学时对人夸孩子如何聪明,上学后对孩子每次考试成绩、竞赛名次和荣誉都过分关心。长此以往,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受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

期望过高还会使家长跟学校、教师配合不好。家长对孩子的天资估计过高,为孩子选学校、挑选老师。孩子学习稍有下降便怪学校不会管、老师不会教。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能找到共同点。这种情绪还会影响到孩子,自己不努力,却找客观原因,把责任归于别人。

另外,专家指出,高期望还会使孩子出现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担心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心理压力大;

(2)由于达不到父母提出的高期望目标而丧失自信心,自卑自责;

(3)因持续的失败感和内疚感而形成紧张不安,伴以恐惧的焦虑情绪状态,甚至出现考前失眠,考试时胸闷、心跳加快等神经系统反应;

(4)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话,不分是非一概反对;

(5)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为此,家长应在对孩子寄予何种期望的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认识:

(1)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什么是人才,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必然是德、智、体、美、劳、心和谐发展的人;

(2)当今社会为孩子提供的成长道路不仅仅是小学→中学→大学这一条,应面对客观现实,根据孩子的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地制订出适当的期望,不能攀比,更不能揠苗助长;

(3)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对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而理智地做出的选择要支持。

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的实情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如何调整呢?

1.要克服从众心理,使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

人们常用“10个指头不一般齐”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一些父母往往忘记了这一常理,总是喜欢“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也跟着干。比如在“钢琴热”中,有的父母硬逼着生性好动的孩子也来学弹钢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大人费尽心机,孩子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别人的孩子或许成功了,自己却落个一场空。父母应当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他人的行为确立期望。

2.改变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要可望可及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高压的方式给孩子层层加码,定下了诸如“进入班里前10名”,“不能低于90分”等标准。孩子如觉得这个目标经过努力不一定能达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就会失去信心。而如果将要求分解为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出来,孩子觉得做起来更容易,便有信心。经过一个过程,同样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

3.要消除唯我独尊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服从于家长,孩子的事应由父母决定,因而常常将自己所期望的强加于孩子。事实上,父母的任何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孩子的实际行动。

事实上,期望本无错,问题的症结在于期望值的偏颇。如果父母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实际相吻合,便能使家长的期望被孩子理解、接受,从而转化为孩子的奋斗目标并成为内驱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父母的期望偏离孩子的实际,不仅父母因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导致过激行为,而且由于不可能被孩子接受,反而会转化为消极的力量,在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反抗。可见,不是期望值越高越好,期望值必须恰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