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大东港

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大东港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勘测,日本侵略者决定在鸭绿江口兴建港口,并发展港口城市。与此同时,日军为了夺取制海权,也于13日开赴鸭绿江口,与北洋水师主力决战。9月17日,日军与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面发生激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舰”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艘军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鸭绿江畔,黄海之滨,美丽富饶的丹东就坐落在这里。

丹东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地处我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丹东港熙熙攘攘,大鹿岛美景如画,古战场遗址记录着往日硝烟,鸭绿江断桥诉说着往昔风云。

丹东城市风光

“前阳人”洞穴遗址

红色东方之城

丹东历史悠久。1982年在东沟县(今丹东东港市)发现的“前阳人”洞穴遗址表明,早在1.8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五六千年以前,这里出现了农业、捕鱼业和较高水平的手工业

战国时期,丹东属燕国,是燕国东部的边疆要塞;秦朝时,丹东属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府管辖;辽时在此地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时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汤站堡,次年建锘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战爆发,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从此丹东属后金势力范围。为加强边境统治,后金采用“定边政策”,将沿江居民全部内迁,禁止居民在规定地区以外进行农牧、采矿、渔猎,并将今东港市十字街以西设为禁区,使丹东成为荒芜之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后,清朝政府实行拓边政策,今丹东地区逐步得到开发。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并于1876年设凤凰厅和安东县,鸭绿江水运价值也逐渐得到开发。1877年,清廷设宽甸县,归凤凰厅统辖。至此,丹东进入全新的开发时期,为今天丹东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日军在鸭绿江上搭设浮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发生于10月24日的鸭绿江江防之战,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我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战争中,清军内部不团结,士气不振,丝毫没有抵抗的决心,以致日军泅水过江并在鸭绿江中架起浮桥,清军竟毫无察觉。25日清晨,日军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唯有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由于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清军其他各部面对败状,不战而逃。不到3天,清朝近3万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安东县被日本占领。

大东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为了控制辽东,伪满洲国于1937年将原安东县城区划为安东市,作为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辽东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安东解放。1949年,辽东省成立,设安东市为省会。1954年,撤辽东省,安东市改属新成立的辽宁省。1965年取“红色东方之城”之意,安东市改称丹东市。

海韵大东港

大东港位于丹东市下辖的东港市鸭绿江河口附近,南靠波涛滚滚的黄海,是我国海岸线最北段的不冻良港。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鸭绿江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道和交通要道。清朝光绪年间,入海口附近曾有一个相当繁华的港口码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侵占东北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准备兴建港口,并建一个临港工业区,以便直接进行海外输出。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勘测,日本侵略者决定在鸭绿江口兴建港口,并发展港口城市。1936年,在与伪满洲国共同制定的《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日本侵略者把建设大东港及其港口工业城市列为重要内容。

大东港于1939年开始建设,后因日本国力不足,加之战争形势变化,建设速度减慢,并于1944年停止。时至今日,港口码头、船坞等工程残迹仍然可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的大东港因多年淤积,通道堵塞,不宜再做港口。为了建设新港,我国政府在距大东镇东南5千米处选择了新的港址。1986年,港口建设开始,并于1988年建成,崭新的大东港从此屹立在黄海海岸上。

如今的大东港作为丹东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的出海大通道和物流集散地。

大鹿岛

在我国万里海疆的最北端,有一个面积6.6平方千米的海岛,素有“北方夏威夷”之称,这就是大鹿岛——我国海岸线北端的第一大岛。大鹿岛景色独秀,北与大孤山隔海相望,东与獐岛相互依偎,远望孤岛高耸,如一只梅花鹿卧于黄海之中。

大鹿岛俯瞰

关于大鹿岛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位仙女下凡,变成一只梅花鹿,以欣赏辽东一带的秀美风光。猎人看到,认定这是“宝鹿”,奋力追捕,从凤凰山一直追到大孤山巅。猎人看再往前追便是黄海了,于是张弓搭箭欲置梅花鹿于死地。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梅花鹿用尽最后的气力,纵身一跃跳进了大海。顷刻间,山呼海啸,海面上浮起了一座岛屿,状如梅花鹿,这座岛由此被称作“大鹿岛”。

古战场遗址

大鹿岛南面有一片海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遗址。

1894年,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北洋水师于1894年9月12日,由时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12艘主力舰从威海出发,赶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与此同时,日军为了夺取制海权,也于13日开赴鸭绿江口,与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9月17日,日军与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面发生激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舰”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艘军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战斗以北洋水师的失败而告结束,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大鹿岛先后修建了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时有民众前来祭拜。此外,经考古学家考证,于2014年在黄海海域发现的沉船“丹东一号”正是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如今,当人们站在大鹿岛上,面对滚滚不息的浪涛,眺望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会不禁生起悲壮之情。

“致远舰”

蟒山灯塔

蟒山灯塔

在大鹿岛上,有一座山名叫蟒山,因山上有一座航海灯塔,所以又被称为灯塔山。这座灯塔由英国人建于1923年。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趁机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加紧对东北地区资源的掠夺。1906年,英国人在安东创立了“安东海关”,垄断了安东地区航海经营权。为了行船方便,1923年,英国人依恃拥有“安东海关”的特权,派两名英国人到大鹿岛修建灯塔,将地址选择在大鹿岛南端的蟒山顶。整个工程于1925年竣工。灯塔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光学技术,照明距离很远。据老一代渔民讲,在100海里处的海面上都能看见灯塔的光。

断桥遗梦

鸭绿江水波澜不惊,两岸青山无语凝噎。当年战火纷飞地,而今断桥遗故梦。

位于鸭绿江畔的断桥,桥长944.2米,宽11米,有12孔,其中第4孔为“开闭梁”,可旋转开合,以方便船舶航行。

1905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强行在鸭绿江上修建了这座大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入朝,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桥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因此美军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美国空军开始轰炸大桥, 1951年2月,大桥最终被炸毁,成为废桥,所剩的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

如今的断桥默默屹立于水上,向往来的人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屈意志。

鸭绿江断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