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水画中的题画诗

山水画中的题画诗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水画要画出画家自己胸中的丘壑,这种丘壑并不完全是自然界丘壑的翻版。因此山水画题画诗,与其他题画诗比,在内容上也有些特殊的地方,简单地介绍如下。这在题画诗中也有反映。苕溪,分东苕溪和西苕溪,在浙江吴兴城内会合后称霅溪,后汇入太湖。再说诗中的旨意,王诗只是想表明赵画画得和真景一样。当然,山水画题画诗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不只上述四种。如解放以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及题画诗明显地多了起来。

山水画要画出画家自己胸中的丘壑,这种丘壑并不完全是自然界丘壑的翻版。因此山水画题画诗,与其他题画诗比,在内容上也有些特殊的地方,简单地介绍如下。

中国古代士大夫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这一思想的影响,往往在兼善天下的同时,就有一种退隐的情怀深埋在心底,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家园”。如: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宋•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此类诗较多见,那么,为什么要选苏轼这一篇呢?理由是较为典型,也较实在。具体地说,有以下数点:

1.要说精神家园,晋以后文人最向往的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的和平、富足的社会情景。但对桃花源的有无,是仙境还是人间,一直是有争论的。苏轼在诗中采取较务实的态度——“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2.苏轼有过实践,并非一般地喊喊,所以较真实可信。诗中说,“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这即是指苏轼被贬谪黄州的事,苏轼在那里确实住了五年。这五年苏轼还做着团练副使这样的小官,不能说是完全的退隐,但政事十分清闲,在东坡种种地,随意地交些朋友,和退隐也差不多了。所以在诗中特别提出来。

3.由于政敌的迫害,苏轼晚年被贬到惠州后,于绍圣三年(1096)确实买过地、盖过房,想作久居之计。此时离写作上面所引的诗已八年。只是很快又被贬到了海南岛,没能住成。诗中“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这样的想法,苏轼又一次付之了行动。

4.苏轼最后也没能退隐成功,这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事业心,往往重过虽然天天喊在口头上的退隐情,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苏轼《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而晋卿和二首》中句),如此而已。

在隐退问题上,除了像苏轼这样已做上高官而由于政敌的迫害想退下来而未能退成功的以外,另外尚有把退隐当作“终南捷径”的,甚或只是“口是心非”地说说而已的人。真正像陶渊明那样归去的,少而又少。这在题画诗中也有反映。如:

题山中枕石图轴

清•髡残

山中石块好枕头,一觉能忘千日愁。

世上何如山水乐,几人歇下几人休?

髡残是出家人,也可以说是隐居的人了。从他的角度写出来,有几分醒世的味道,不过确也反映了实情。

文人对待隐居的态度,和所处的时代有极大的关联。因体例的关系,这里只能这样笼统地说一下。

清•髡残《山中枕石图轴》局部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无论跑到天涯海角,无论活到白发苍苍,故乡总是忘不了的。如:

长江万里图二首

元•丁鹤年

长江千万里,何处是侬乡。

忽见晴川树,依稀认汉阳。长啸还江国,迟回别海乡。

春潮如有意,相送过浔阳。

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丁鹤年,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元末因父官武昌,遂为武昌人。杨基,生于吴,但其祖籍为蜀嘉州人。上面所举两位诗人写的三首诗,都是题长江万里图的。但由于作者的故乡不同,都找到了自己故乡的所在地,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情。这也可见故乡情结的一斑。又如:

题画十首之一

明•唐寅

分明苕霅溪头路,何日归家买木兰。

唐寅,是吴县(今属江苏)人。苕溪,分东苕溪和西苕溪,在浙江吴兴城内会合后称霅溪,后汇入太湖。诗中称在画中看见苕霅溪头路,可见与故乡已经很接近,从而想起买船(木兰即木兰舟,后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之舟)回家,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故乡情。

看图时联想起昔日曾到过的地方,因而画内画外印证着加以描述,这也是山水画题画诗中所常有的。如:

赵千里夜潮图

元•王冕

去年夜渡西陵关,待渡兀立江上滩。

滩头潮来倒雪屋,海面月出行金盘。

冰花着人如撒霰,过耳斜风快如箭。

叫霜鸿雁零乱飞,正是今年画中见。

寒烟漠漠天冥冥,展玩徒觉心神清。

便欲吹箫骑大鲸,去看海上三山青。

又如:

题严州王秀才山水枕屏

宋•陆游

我行天下路几何,三巴小益山最多。

翠崖清嶂高嵯峨,红栈如带萦岩阿。

下有骇浪千盘涡,一跌性命委蛟鼍。

日驰三百一乌骡,雪压披毡泥满靴。

驿亭沃酒醉脸酡,长笛腰鼓杂巴歌。

大散关上方横戈,岂料世变如翻波。

东归轻舟下江沱,回首岁月悲蹉跎。

壮君落笔写岷嶓,意匠自到非身过。

伟哉千仞天相摩,谷里人家藏绿萝。

使我恍然越关河,熟视粉墨频摩挲。

陆游此诗,用实景和图画对照着写出的做法,与王冕一首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没有固定在一幅画和一个景上作对照,而是用陆游一生的主要游历和王秀才的画作比对,因此规模、气势和诗的旨意要宏阔和深沉得多。

先说规模和气势,陆游因任过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等职,因此,不但对这一带的山水很熟悉,而且对当地的民风也是很了解的。在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任上,大军还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在大散关参加过作战。诗中的“大散关上方横戈”,当指此。因而,陆诗的描述比王冕一首的只写夜潮和江景,规模和气势要宏阔得多。对王秀才的山水画而言,也扩充了境界。

再说诗中的旨意,王诗只是想表明赵画画得和真景一样。陆诗却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那么,终究提出了什么问题呢?这里,我请大家再读一遍陆诗结尾的六句诗,特别是“壮君落笔写岷嶓,意匠自到非身过”两句。“壮君”,就是以王秀才的行为为壮。岷,为岷山,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嶓,即嶓冢,在陕西、甘肃一带,为东、西汉水发源地。意匠,原于晋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句。诗中的意思是说,王秀才虽然没有去过岷、嶓等地,但能意匠自运,生动地把那里的山水画了出来,而且画得那样的雄伟,使一个看惯那里的山水的老人(这诗当写在陆游权知严州的那段时间,那时陆游已六十多岁)赞叹不已。如果翻开绘画史,王秀才也并非孤例。如在西方,据说“用最鲜艳、遒劲的色彩、最确凿的画笔画出佛罗伦萨的画家却从未到过佛罗伦萨”(巴尔扎克语)。[9]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到过那里的画家,反而能画出表现那里风光的好画来呢?(申明一下,我这里没有反对画家要写生的意思)。可能的答案就是,艺术创作要为想象留出一定的空间。

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来写,往往会使山水画题画诗出现新的独特的构思。如: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宋•苏轼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催钱”,《苏轼诗集》作“催租”。这两首诗写得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诗中要传达的意思已不必解释,只是把几个词语解释一下就可以了。陈季常,苏轼的朋友,此诗就是在陈家写的。朱陈村,据旧注,在徐州丰县。顾陆,指顾长康、陆探微,这里用以指代画家。崔卢,是两个姓,前面加一“买”字,这是因为当时是买卖婚姻,古代“买”、“卖”两字不分,这里是说不和别姓通婚的意思,崔、卢只是其他姓的代表而已。杏花村在朱陈村附近。又如:

题栈道图

明•唐寅

栈道连云势欲倾,征人其奈旅魂惊。

莫言此地崎岖甚,世上风波更不平。

这一首与上一首的不同是,上一首为实写,这一首为虚写。上一首有地名、村名可查对,这一首未指明栈道在何处,“世上”只是泛指。两种写法,各有其好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当然,山水画题画诗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不只上述四种。如解放以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及题画诗明显地多了起来。因容易见到,这里就不举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