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首题画诗的启示

两首题画诗的启示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的意旨十分明确。作者是借题画竹,讲述成才的道理。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给写作《本草纲目》打好基础,二十七年间,除了上山采药,向农民、樵夫、药农、铃医调查研究以外,还参考了历代医药及其他有关书籍八百多种,抄录了一千多万字的材料。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思想奔放,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怀疑一切。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培养创新意识,两者是统一的。

清代画家戴熙有一首《题画竹》的五言绝句: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诗的意旨十分明确。作者是借题画竹,讲述成才的道理。前两句通过描述雨后龙孙(竹)茁壮生长的姿态,暗喻在良好的环境下新的人才正源源不断涌现。后两句用竹子的虚心和根柢坚固的特点,说明成才的必要…条件。

成才要从练好基本功开始。如果把成才比作建高楼,那么,练好基本功就是打地基。地基不坚固,高楼起不来。《百喻经》里讲到一个愚人,看到人家的三层楼轩敞宏丽,就想单造那第三层,一层,二层都不想要,结果遭致可笑的失败。许多人才成长的过程,都证明了年轻时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是保证后来长足发展,获得巨大成果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有的科学家讲:“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到达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

成才之路漫长而艰苦。世界上从来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给写作《本草纲目》打好基础,二十七年间,除了上山采药,向农民、樵夫、药农、铃医调查研究以外,还参考了历代医药及其他有关书籍八百多种,抄录了一千多万字的材料。人们无不赞佩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的精美、词汇的丰富,可是,却未必知道他为写作三十七部剧本,曾经下过多么大的苦功!有人统计,莎翁著作中使用词汇达一万七千个之多。而普通的英汉词典所收词目也未必达到此数。这是说,成才的关键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虚心向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盲目自满,自以为是,古往今来都是成才的大忌。“心虚”,这是“固柢”、“干霄”的前提条件。

就内在因素来说,成才的另一个条件,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克服“习惯性思维”,敢于突破前人的藩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郑板桥画过一幅竹子,特意让它冲出纸外,题为《出纸一竿》,并写了一首七绝,以广其意:

画工何事好离奇?一干掀天去不知;

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

这也是借题画竹讲述成才之道。首句故意设问:画家怎么这样喜欢标新立异?次句讲了标新立异的表现:把一棵竹子画出纸外,如同掀天而去,不知所止。三、四两句是就事论理:这好比做人,如果你一味拘谨胆怯地依墙而立,不求突飞猛进,那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干出一番拂云擎日的功业呢!

人才的本质特点在于创造。失去了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就谈不到成才。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做人亦须意气风发,思想奔放,当然,这是就精神状态和思维特点而言。思想奔放,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怀疑一切。

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培养创新意识,两者是统一的。单纯从事积累,迟迟不进入创造过程,积累往往带有盲目性;而在根柢未牢之时就急于创新,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效果。积累为了创造,创造促进积累,二者相辅相成,保证人才的迅速成长。

(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