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傳第十六

史傳第十六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申之則爲掌其事者之名。蓋以黄帝正名百物,始立百官,官各有史,史世其職,以貳於太史。漢承其弊,史官一職,未重於時。唐劉子玄著《史通》,牢史籍,區以六家,而宗諸二體,其論甚偉。五曰《史記》家,通代紀傳之史也。二體者,一曰編年體,以《左傳》爲宗。二曰紀傳體,以《漢書》爲宗。《史通》作四十四卷,《舊唐志》同,《新唐志》作四十七卷。兩《唐志》雜史類有孔衍《漢春秋》十卷、《後漢春秋》六卷、《後魏春秋》九卷。

【校字】

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

《御覽》六百三無二“者”字,下“記”字作“書”,是。

太史談。

《御覽》無“太”字,是。

觀司馬遷之辭。

《御覽》作“史遷”,是。

人始區詳而易覽。

按“區”下有脱字,天啟本補“别”字,疑當是“分”字。

擺落漢魏。

鮑刻《御覽》及五家言本“擺落”作“撮略”。按“撮略”不誤。《史記·孔子世家·索隱》曰:“蓋太史撮略《論語》爲文,而失事實。”撮略者,略取也。此言鄧粲《晉紀》略取漢魏,非擯棄義。

必閲石室。

“必”乃上句末“也”字之譌。“欲其詳悉於體國也”與下“欲其博練於稽古也”,句法相同。言郡國文計體國之事,太史所當詳悉者也。

複重。

《御覽》二字互易。

録遠略近。

當作“詳近略遠”。《荀子·非相》篇曰:“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據此,則此文遠近二字當互易,蓋涉下録遠二字而誤也。

我書則傳。

《御覽》“傳”作“博”,是。

雖令德而常嗤,理欲吹霜煦露。

舊校“理欲二字衍”。按《御覽》作“雖令德而蚩埋”,“蚩”乃“嗤”省,“理”爲“埋”誤,“欲”則“吹”之衍而誤者。

此又同時之枉,可歎息者也。

《御覽》“枉”下有“論”字,“可”下有“爲”字,當補。

素臣。

舊校“原作心”。宋本《御覽》作“惟懿上心乎”,鮑刻《御覽》作“懿士”。按梅子庚以杜預《春秋序》有“丘明爲素臣”之説,改作“素臣”,以配孔子素王,亦通。

【釋義】

唐劉子玄著《史通》,牢籠史籍,區以六家,而宗諸二體,其論甚偉。六家者,一曰《尚書》家,記言之史也。二曰《春秋》家,記事之史也。三曰《左傳》家,編年之史也。四曰《國語》家,國别之史也。五曰《史記》家,通代紀傳之史也。六曰《漢書》家,斷代紀傳之史也。二體者,一曰編年體,以《左傳》爲宗。二曰紀傳體,以《漢書》爲宗。由今觀之,其所區分,亦未盡當。《尚書》不盡記言,一也。《春秋》亦是編年,二也。《國語》乃逸文别説,左氏之外傳,三也。《史記》實兼師《春秋》《尚書》之成法,《漢書》又因《史記》之舊貫,四也。且《春秋》乃孔子教後世之書,“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爲天下儀表”,故其書“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一依聖心以爲斷,已超乎史家之封域矣。《史記》之作,自序欲“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亦即史遷經世之書也。其曰“補藝”、曰“本詩書禮樂”、曰“協六經異傳”,則其爲書,實六藝之羽翼矣。故修本紀,法《春秋》也。載《詔令》,法《尚書》也。而因事立名,亦《尚書》之遺意,其明驗也。章實齋謂:“遷書體圓而用神,多得《尚書》之遺。”又曰:“紀傳原本《春秋》。”與舍人“依經樹則”、“附聖居宗”之言,若合符契,可謂之知著述之本原矣。

舍人一代奇士,其著書之志,閎闊深遠,自序一篇,言之詳矣。今讀其五十篇,殆無虚設。紀氏譏其“史事非當行,諸子爲讕言”,非知言也。今按此篇以“依經”“附聖”爲綱領,深得史遷著述之遺意,前已論之矣。而“二難”、“兩失”、“四要”,尤得史法之精微。後世子玄作《史通》,蓋即此意擴言之者。安可宗子玄而祧彦和哉?其論修史之要,以務信棄奇爲主,故首舉元聖之經,以爲萬世之則,而獨許左氏“析理居正”,爲“聖文之羽翮”。史遷而下,評論尤允。其論史遷也,予之則曰“實録無隱”,譏之則曰“愛奇反經”。論班固也,許之則曰“宗經矩聖”,斥之則曰“徵賄鬻筆”。其餘如袁張之“偏駁”,薛謝之“少信”,《江表》《吴録》之“難徵”“寡要”,則皆加以非難。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陳壽》之“文質辨洽”、干寶之“審正得序”、孫盛之“約舉爲能”、鄧粲之“有心典謨”,則皆所稱許。原其立論有宗,故鑒文如鏡,烏得妄肆詆訶哉?又當世作史諸家,好奇成癖,《史通》謂《晉史》所本,多小書,若《語林》、晉裴啟撰。《搜神記》、干寶撰。《世説》、《幽明録》劉義慶撰。是也。《史通》謂沈約“故造奇説”、“好誣前代”,則舍人棄奇之論,尤爲典要矣。

漢魏以來,作史之人甚衆,今以劉子玄《史通》《正史》篇。與《隋書·經籍志》所載,正史類、古史類。表列於後,間參以兩《唐志》,以備考證。

《後漢史》撰者共三十一人。

後漢班固明帝詔撰《世祖本紀》,并撰功臣及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

陳宗同上。

尹敏同上。

孟異同上。

劉珍明帝詔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未成而卒。《後漢書·文苑傳》稱永寧元年,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

李尤同上。

伏無忌明帝詔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

黄景同上。

邊韶桓帝詔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儒林傳。

崔寔同上。又與曹壽、延篤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衆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曰《漢記》。

朱穆同上。

曹壽同上。又與崔寔、延篤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衆蔡倫等傳。

延篤同上。

馬日磾《續後漢紀》。

蔡邕同上。别作朝會、車服二志,及十意略。

楊彪同上。

盧植同上。

以上諸家撰著,統稱《東觀漢記》,原一百四十三卷。今存四庫輯本二十四卷。

吴謝承撰《後漢書》一百三十卷。《新唐志》作一百三十三卷,又録一卷。今存汪文臺輯本八卷。

薛瑩撰《後漢記》一百卷,今存汪輯本一卷。

晉司馬彪撰《續漢書》八十三卷,今存汪輯本五卷。其八志三十卷,梁劉昭注,合于范曄書。

華嶠删定《東觀漢記》爲《後漢書》九十七卷,今存汪輯本二卷。《晉書》本傳名《漢後書》。

謝沈撰《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兩《唐志》作一百二卷,《新唐志》有外傳十卷。今存汪輯本一卷。

張瑩撰《後漢南記》五十五卷,兩《唐志》無後字,作五十八卷。亡。

袁山松撰《後漢書》一百卷,《隋志》作九十五卷,《舊唐志》作一百二卷,《新唐志》作一百一卷,又録一卷。今存汪輯本二卷。

張璠撰《後漢記》三十卷(編年體),今存汪輯本一卷。

袁宏撰《後漢記》三十卷(編年體),今存。

袁曄撰《獻帝春秋》十卷。

宋劉義慶撰《後漢書》五十八卷。

范曄删取諸家之作爲《後漢書》九十七卷,今存。《隋志》又有《後漢書讚論》四卷,《漢書纘》十八卷。兩《唐志》作九十二卷。又皇太子賢注一百卷。

梁蕭子顯撰《後漢書》一百卷。亡。

王韶撰《後漢林》二百卷。亡。按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據《梁書·王規傳》,疑即規注《續漢書》二百卷。

《三國史》撰者二十五人,附注家一人。

魏衛覬草創記傳未成。

繆襲同上。

韋誕被命撰《魏書》。

應璩同上。

王沈同上。其後獨成《魏書》四十八卷。《史通》作四十四卷,《舊唐志》同,《新唐志》作四十七卷。《晉書·沈傳》稱:“沈與荀顗阮籍共撰。”亡。

阮籍同上。

孫該同上。

傅玄同上。

魚豢撰《魏略》三十八卷。亡。《舊唐志》作《魏略》三十八卷,魚豢注;《新唐志》作《魚豢魏略》五十卷。姚振宗曰:“《隋志》雜史篇有《魚豢典略》八十九卷,《魏略》即在其中。《舊唐志》始分析之。《新志》五十卷之書,似《典略》之誤。”

晉夏侯湛撰《魏書》,後見陳壽所作,便壞己草。

孫盛撰《魏氏春秋》二十卷(編年體)。亡。兩《唐志》作《魏武春秋》,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曰:“武字誤。”

陰澹撰《魏紀》十二卷。

孔衍撰《漢魏春秋》九卷(編年體)。亡。兩《唐志》雜史類有孔衍《漢春秋》十卷、《後漢春秋》六卷、《後魏春秋》九卷。姚振宗曰:“後字似漢字之誤。”按後字疑衍。

以上撰《魏書》者十三人。

蜀王隱撰《蜀紀》七卷。亡。按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引記蜀事者,尚有譙周《蜀本紀》、陳壽《益都耆舊傳》又雜記、常璩《華陽國志》等。《華陽國志》稱東觀郎王崇著《蜀書》。見姚振宗《三國藝文志》。

晉《孫盛》撰《蜀世譜》。亡。

以上撰《蜀書》者二人。

吴丁孚大帝命撰《吴書》。

項峻同上。

韋曜少帝命撰《吴書》。按被命者尚有下列四人,獨曜成五十五卷。《隋志》作韋昭《吴書》二十五卷,昭即曜,避晉諱改。亡。《隋志》稱本五十五卷,兩《唐志》同。

薛瑩同上。

周昭同上。

梁廣同上。

華覈同上。

晉環濟撰《吴紀》九卷(編年體)。亡。兩《唐志》作十卷。

張勃撰《吴録》三十卷。亡。

以上撰《吴書》者九人。

晉陳壽集以前各家之書成《三國志》六十五卷,敍録一卷,今存。

宋裴松之文帝命採衆書注壽書,功同自著,故附列。兩《唐志》作《魏國志》三十卷、《蜀國志》十五卷、《吴國志》廿一卷。

以上總撰《三國志》者一人,附注《三國志》者一人。

《晉史》撰者共二十四人。

晉陸機撰《三祖紀》。亡。按《隋志》作《晉紀》四卷,兩《唐志》稱《晉帝紀》(編年體)。

束晳撰《帝紀》及《十志》。

王銓有私録未成。

王隱撰《晉書》八十六卷。亡。《隋志》曰:“本九十三卷,今殘缺。”兩《唐志》作八十九卷,《史通》同。姚振宗曰:“後人以《唐志》改《史通》。”

干寶撰《晉紀》二十三卷(編年體),訖於愍帝。亡。兩《唐志》作二十二卷,《史通》同。

鄧粲撰《元明紀》十一卷(編年體)。亡。《隋志》作《晉紀》十一卷,兩《唐志》同。

孫盛撰《晉陽秋》三十二卷(編年體)。亡。《新唐志》有《晉陽秋》二十二卷,《舊唐志》有《晉陽春秋》二十二卷,皆作鄧粲撰。又有《晉陽秋》二十二卷,孫盛撰。姚振宗謂:“兩《唐志》皆誤以爲鄧粲,《舊唐志》誤衍一‘春’字,又皆誤三十二爲二十二。”

虞預撰《晉書》二十六卷。亡。《隋志》曰:“本四十四卷,今殘缺。”兩《唐志》作五十八卷。

朱鳳撰《晉書》十卷,訖元帝。亡。《隋志》曰:“本十四卷,今殘缺。”兩《唐志》作十四卷。

曹嘉之撰《晉紀》十卷(編年體)。亡。

習鑿齒撰《漢晉春秋》四十七卷(編年體)。亡。兩《唐志》作五十四卷。

徐廣撰《晉紀》四十五卷(編年體)。亡。

宋何法盛撰《晉中興書》七十八卷。亡。兩《唐志》作八十卷。

謝靈運撰《晉書》三十六卷。亡。兩《唐志》作三十五卷,《新志》有録一卷。

劉謙之撰《晉紀》二十三卷(編年體)。亡。兩《唐志》作二十卷。

王韶之撰《晉紀》十卷(編年體)。亡。兩《唐志》作《崇安記》十卷。《南史·蕭韶傳》:湘東王曰:“昔王韶之爲《隆安記》。”《宋書·韶傳》曰:“《晉安帝陽秋》。”按隆安,安帝年號,《唐志》諱隆,故改曰崇。兩《唐志》别有周祇《崇安記》二卷。

檀道鸞《續晉陽秋》二十卷(編年體)。亡。《舊唐志》:“《晉陽秋》二十卷,檀道鸞注。”姚振宗曰:“注當爲續。”

郭季産《續晉紀》五卷(編年體)。亡。《舊唐志》作《晉續記》,《新志》同。《舊志》作郭秀彦。

齊臧榮緒括東西晉爲一書,成《晉書》一百一十卷。亡。

梁蕭子雲《續晉書》十一卷。亡。《隋志》曰:“本一百二卷,今殘缺。”兩《唐志》作九卷。

蕭子顯撰《晉史草》三十卷。亡。兩《唐志》作蕭景暢。按子顯,字景陽,《唐志》誤。

鄭忠撰《晉書》七卷。亡。

沈約撰《晉書》一百一十一卷。亡。按自序稱一百二十卷。

庾詵撰《東晉新書》七卷。亡。

《宋史》撰者十三人。

宋何承天文帝命撰《宋書》,乃草創記傳,未成書。

山謙之補何缺,未成。

裴松之文皇命續修何書,未成。

孫沖之表求别自創立爲一家。

蘇寶生孝武命續修《宋史》,成元嘉名臣諸傳。

徐爰孝武命踵成前作,乃因何孫山蘇所述,勒成一書,其臧質、魯爽、王僧達諸傳,孝武自作。亡。按《隋志》作《宋書》六十五卷,兩《唐志》作四十二卷。

齊孫嚴撰《宋書》六十五卷。亡。按《舊唐志》作四十六卷,《新唐志》作五十八卷。姚振宗謂:“嚴即孫沖之也。”

王智深撰《宋記》三十卷(編年體)。亡。

梁沈約撰《宋書》一百卷。今存。

不著撰人撰《宋書》六十一卷。亡。

裴子野删沈書成《宋略》二十卷(編年體)。亡。

王琰撰《宋春秋》二十卷(編年體)。亡。

紀衡卿撰《宋春秋》二卷(編年體)。亡。

《齊史》撰者七人。

齊江淹被詔撰《齊書》,成十志。按《隋志》作《齊史》十三卷。亡。《南史·文學·檀超傳》稱:“與淹同掌史職,上表立條例。”

梁沈約撰《齊紀》二十卷。亡。

蕭子顯撰《齊書》六十卷,今存。按《舊唐志》作五十九卷。

劉陟撰《齊紀》十卷。亡。《舊唐志》作八卷,《新唐志》作十三卷,皆稱《齊書》。

吴均撰《齊春秋》三十卷(編年體)。按《南史·均傳》稱梁武帝敕焚其書。《舊唐志》脱“十”字,作三卷。

王逸撰《齊典》五卷。按兩《唐志》作四十卷,入儀注類。

不著撰人撰《齊典》十卷。姚振宗曰:“證以《南史》、《齊書》及兩《唐志》,爲齊熊襄撰,又名《河洛金匱》,又名《十代記》。”

《梁史》撰者十人。

梁沈約别有《梁武紀》十四卷。亡。

周興嗣

鮑行卿

謝昊按以上四人,所撰皆焚失。《隋志》作《梁書》四十九卷,謝吴撰,本一百卷。錢大昕曰:“吴與昊字形相涉,未知孰是。”又按兩《唐志》皆稱謝昊、姚察合撰,三十四卷。姚振宗謂:“後人合爲一帙。”

蕭韶撰《梁太清紀》十卷。亡。

北周劉璠撰《梁典》三十卷(編年體)。亡。《舊唐志》作二十卷。按《北周書·本傳》稱其書未成,子休徵始成之。《史通》謂:“與何之元合撰。”亡。姚振宗謂:“劉何成書,時不相及,《史通》合字乃各之誤。”

陳姚察成《帝紀》七卷,又有《梁後略》十卷,次子姚最撰。亡。今存《梁書》五十卷,乃察長子思廉所撰。

許亨撰《梁史》五十三卷。按《陳書·亨傳》作五十八卷,《隋書》謂子善心續成七十卷。

何之元撰《梁典》三十卷(編年體)。亡。

陰僧仁撰《梁撮要》三十卷,按此書《唐志》入雜史類。亡。

《陳史》撰者四人。

陳顧野王與傅縡同撰武文二帝紀。按兩《唐志》顧傅《陳書》各三卷。亡。

傅縡

陸瓊續纂。《隋志》作四十二卷,訖宣帝。

姚察删改陸作未成,今存《陳書》三十六卷。乃其子思廉所續撰。

上表所載,略取紀傳、編年二體之作,見於《史通》、《隋志》及兩《唐志》者爲數已繁。舍人當時所存,必廣於此。《史通·模擬》篇謂:“自魏已前,多効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三史者,唐人目《史記》、《漢書》及《東觀漢記》也。三史皆以紀傳體爲之者,與《春秋》左氏編年者異,故凡以紀傳體爲之者,皆効三史者也。其所稱學經者,皆編年之體。《模擬》篇所舉如干寶《晉紀》、孫盛《陽秋》,學《春秋》者也。吴均《齊春秋》,學《公羊》者也。裴子野《宋略》、王劭《齊志》,學左氏者也。而《宋略》敍酬對之語,劉氏謂之亦擬《論語》,故概括之曰學五經也。二體之外,復有撰地方先賢、耆舊之傳者,有撰高士、列女、孝子、良吏之傳者,有撰别傳、家傳、世録、雜傳者,其類亦夥。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嘗彙考别傳之見於《三國志注》者二十五家,見於《續漢志補注》者二家,見於《世説注》者六十九家,見於《文選注》者二家,見於《藝文類聚》者三十三家,見於《初學記》者八家,見於《北堂書鈔》者十三家,見於《太平御覽》者三十二家,共一百八十四家。而《隋志》所無,《唐志》所有者,尚不及焉。雖其撰人名可見者,僅嵇喜、鍾會、謝鯤、何劭、陸機、楊孚、曹毗、袁宏等數人,而篇目既富,則亦可以考見六朝史學之盛況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