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词人的得失

清代词人的得失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竹垞②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③,其失也,枯槁而庸陋。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作词风格清丽,推崇南宋词的工致。明末清初的人论词,很像袁枚论诗,他们的失误之处在于纤小而轻薄。朱彝尊以后的论词者,很像沈德潜,他们的失误之处在于枯槁而庸陋。认为诗歌应当有教化意义。

明季国初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

注 释

①袁简斋: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极具反叛色彩。他论诗标举“性灵”,主张在诗歌中写出诗人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反对拟古和形式化的倾向。他的诗技巧较高,选材别致,表现新颖,格律严整妥帖,风格清新流丽,但有部分作品流于肤浅油滑。②竹垞: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推崇南宋词的工致。③沈归愚: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清代诗人,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

词 解

明末清初的人论词,很像袁枚论诗,他们的失误之处在于纤小而轻薄。朱彝尊以后的论词者,很像沈德潜,他们的失误之处在于枯槁而庸陋。

评 析

袁枚论诗主张“性灵”,他认为“性情之外本无诗”“作诗不可无我”;认为作诗应当性情至上,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并强调男女之情才是一切真情的本源。他曾与沈德潜进行过反复辩论,对沈氏的诗教、尊唐等主张提出了质疑,并公开为写男女之情的诗歌辩驳、平反,在当时发挥了振聋发聩的功效。在“性灵”理论的指导下,袁枚写下了大量清灵隽妙、新颖活泼的好诗,但由于他的情感缺少适当的节制,想法缺乏长期酝酿,字句也缺乏提炼,因此往往使诗歌显得浅滑,韵味不足。

“竹垞以降之论词者”,是指张惠言、周济、谭献等人,认为姜夔、张炎是词坛正宗,主张词风应当“清空”,缺乏真情实感,内容匮乏,题材不广,因此逐渐只在格律与雕琢字句上下功夫,最终逐渐走向了没落。

●性灵、格调与意境

“性灵”风格新颖活泼,但显得浅薄,缺少悠长的韵味;“格调”对浮华诗风有所改进,但矫枉过正,太过呆板;意境兼顾新颖与摒弃浮华,更值得斟酌与提炼、回味。

沈德潜对诗歌的看法是倡导格调,他主张让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正”,认为“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应当“一归于中正和平”。也就是尊奉唐代诗歌的创作路线,并且强调音律的重要性。同时他还主张诗歌的重点在于“蕴蓄”,而不在于“质直”,诗歌应当有“理趣”而不应当有“理语”,并提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认为诗歌应当有教化意义。沈德潜的诗论对于纠正浮滑游荡的诗风有益处,总结并发展了传统的审美标准,但是“诗教”等理论太过陈腐,导致其作品大多成为雍容典雅但平淡无奇的台阁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