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声里斜阳暮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了。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伤神的景物于一境,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景物中,创造“有我之境”。所以“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孤寂的馆驿在春寒的萧瑟中紧闭门户,杜鹃的声声哀啼当中,一抹残阳悄然西沉,只剩下些许余晖还照耀着这边的黑暗人世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词 解

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至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了。苏轼特别欣赏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可见其理解还是浮于表面。

评 析

这一篇涉及的词是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由于朝中党争,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到郴州,削去全部官爵与俸禄,不久又被贬横州,这首词作于离开郴州之前,写自己在旅舍当中的感慨。

上阕写谪居当中的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漫天迷雾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当中,渡口显得格外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但对仗工整,也不仅仅是写景状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准确勾勒出月下的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委婉表达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思绪。“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正值春寒料峭的时节,独处客馆当中,回想起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顿感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当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大展宏图的心灵。更有杜鹃啼叫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无尽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触动一腔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伤神的景物于一境,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景物中,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引领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他的整个身心都似乎被吞噬到这片充斥于穹窿的惨淡愁云之中。所以“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下阕从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的殷勤致意与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与友人投寄书信有关的典故,每一封带有亲友慰问话语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至为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和痛省当前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婉的歌。每一封信的到来,词人都会经历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都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难以承受。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似乎还能够重重累积,最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数重、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词人并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提到的:“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是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则与党祸相关。秦观是婉约派词人,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怨恨,他未尝不想将心中怨仇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害怕因言获罪,因此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忍耐不了此处的寂寞,流往远方,可是自己依旧困守此处,得不到自由。词人在纷乱纠葛的感情挣扎中,满心苦涩,如屈原写下《天问》般仰望苍穹,发出质问。与秦观同病相怜的苏轼,更具有一份知己的灵犀,也非常喜爱结尾这两句,秦观死后,苏轼慨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所以后世王士祯说:“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这首词的意境是虚实相间,互为生发的。上阕以虚带实,下阕化实为虚,成为千古名作。

●杜鹃声里斜阳暮

孤寂的馆驿在春寒的萧瑟中紧闭门户,杜鹃的声声哀啼当中,一抹残阳悄然西沉,只剩下些许余晖还照耀着这边的黑暗人世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