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鹃叶肿病(杜鹃饼病)

杜鹃叶肿病(杜鹃饼病)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杜鹃叶肿病又名杜鹃饼病,分布于河南省信阳等地。杜鹃叶肿病主要侵害叶片及嫩梢,也侵害花和果实。有时受侵染叶片大部分地或整片加厚,犹如饼干状,故称为饼病。当叶脉受害时,由于局部肿大使叶片变成卷曲状,畸形。杜鹃地上部分各种器官发病后多为红褐色,均被有白色粉层。杜鹃叶肿病的病原菌很多,但都是外担子菌属中的真菌,形态基本相似。杜鹃叶肿病在生长季节中有2个发病盛期,即春末夏初及夏末秋初,但春末夏初时发病较重。

1.分布及危害

杜鹃叶肿病又名杜鹃饼病,分布于河南省信阳等地。该病是杜鹃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常造成杜鹃叶、果和梢畸形,降低观赏价值。同时,该病也危害茶、山茶及石楠科植物等。

2.症状

杜鹃叶肿病主要侵害叶片及嫩梢,也侵害花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半透明的近圆形病斑,尔后变为淡红色。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下陷,而叶背的相应部位则隆起呈半球形,产生不同大小的菌瘿。小菌瘿直径为3~10毫米,大菌瘿直径为23毫米左右。菌瘿表面着生有灰白色的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白粉层脱落后菌瘿表面褐色至黑褐色。病叶枯黄早落。有时受侵染叶片大部分地或整片加厚,犹如饼干状,故称为饼病。当叶脉受害时,由于局部肿大使叶片变成卷曲状,畸形。病斑可以相互愈合,使整个叶片增厚、肥大。新梢发病时,枝条顶端产生肉质莲座状叶,或形成瘤状物,瘤状物后期干缩成囊状物。花瓣受侵害后则变得异常肥厚,尤其是常绿品种杜鹃,症状非常显著,使整朵花变成一个硬的或肉质的球状物,称之为“杜鹃苹果”。果实发病变肥大,果呈囊肿状,可食。杜鹃地上部分各种器官发病后多为红褐色,均被有白色粉层。

3.病原

杜鹃叶肿病的病原菌很多,但都是外担子菌属中的真菌,形态基本相似。我国常见的种有:半球状外担菌、日本外担菌和杜鹃半球外担菌等,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外担菌属。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植物组织内越冬;担孢子由气流传播;潜育期为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隙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产生大量的增生组织,形成肿瘤症状。杜鹃叶肿病在生长季节中有2个发病盛期,即春末夏初及夏末秋初,但春末夏初时发病较重。该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当月平均气温为15℃~20℃时,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或多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均可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5.防治措施

(1)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减少侵染来源。发芽展叶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子实层未产生以前及时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梢等发病部位。

(3)化学防治。在杜鹃抽梢时喷洒1%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发病期间落花后喷洒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3~5次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