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麝贿”的启示

“麝贿”的启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读刘基的《贿亡》,再比较近期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后,媒体上不断有高官涉贪落网的消息公布,不得不承认刘基所说确有一定道理,觉得智力不如动物的似乎大有人在。《贿亡》表达的另一层意思是进行抉择时要区分轻重。文化名人周作人以家累为由不愿南下。诗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周作人此时如果还有一点良知,听了“智者识得重与轻”的提醒,一定会“然汗下”,立即做出正确的抉择。

说人的智力不如动物,谁也不会相信。读刘基的《贿亡》,再比较近期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后,媒体上不断有高官涉贪落网的消息公布,不得不承认刘基所说确有一定道理,觉得智力不如动物的似乎大有人在。高官肯定有不俗的智商,连他们都输给了动物,这给我们的警示难道还不够大吗?可见人的头脑并非全都为理性与智慧占领,尚有其光芒未达的黑障与盲区,不深自检点、放纵一下,便会有失足的危险,陷进去,就很难爬出来了。而这也给所有关心此事的人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题目:人的智力为何输给了动物?

刘基是明初的高官,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公务之暇喜欢写东西自娱并娱人,最拿手的便是写隐含了人生机智的寓言,其中一篇《贿亡》只有百余字,寓意深刻,殊堪回味。文章讲被猎人追逐的麝鹿,眼看走投无路,又料定来者纯为其脐下的麝香,保命与破财一较量,立马忍痛割爱,挖下了身上的麝囊,以麝相贿,丢卒保车,终于脱身而去。麝囊丢了,性命却无大碍。读后忍俊不禁,觉得那真是一头聪明的麝鹿,懂得孰轻孰重的道理。读到文末刘基的感叹:“是兽也,而人有弗如之者,以贿亡其身以及其家,何其知之不如麝耶?”却又笑不起来了。人弗如兽,何其愚也!读刘基的寓言很自然地会想到另一则古代寓言,讲有人乘船过河,不慎翻船落水,此人背着沉重的钱袋舍不得丢弃,最后力竭而亡,终于人财两空。后面这则寓言虽然没有动物出场,其实说的同样也是人不如兽的事情。

人的智力真的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我觉得确切地说,是聪明过了头,或说是在极其简单的利弊权衡中出现了迷思,聪明反被聪明误,才落了个“贿亡”的可耻结局。这也是我日前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后产生的印象。报道讲南京建高铁南站,拆迁过程中有一位刘姓村支书弄虚作假、上下其手套取拆迁款的事,听起来很像是在说八卦,感觉那人的智力不逊于三国时足智多谋的孔明。刘支书动足了脑筋,为捞钱所用的那一套“组合拳”让人眼花缭乱,真是把人的智力运用到了极致。他先将早就被人废弃的广告牌竖起来,名正言顺地寻求拆迁赔偿。以后又盯上了无主的坟头,挖空心思将无主坟变成了有主坟,平添了要钱的理由,应了棺材里伸手的老话。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尽管一时得逞、捞了不少钱,但东窗事发后锒铛入狱,身陷囹圄,钱再多又有什么用?贿亡、贿亡,因贿而亡,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虽然因贿得了好处,名表豪车、花天酒地,着实让人羡慕,但是其中所含的风险,当事人难道真的不清楚吗?一旦败露,如何收场?前因后果明摆着,但还是有人会伸手,为什么?就是因为当事人有自己精妙的盘算。大约涉贪的人出手捞钱时总是怀着侥幸,以为只要做得隐秘,人不知、鬼不觉,就能安然过关。忘记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凡人,不贪则罢,一贪,断然走不出这个怪圈。

《贿亡》主要讲因贿而亡,作者声讨财迷本性、贪欲误人。刘基生活在元末明初,是明太祖的近臣。明初因元末之乱,纲纪废弛,朱元璋用重典治国,贪官定罪后甚至会处以剥皮塞草的酷刑,按说当时的吏治应该是清廉的。缘何刘基会写这样的寓言?情动于中形于言,如果《贿亡》也是作者有感而发,不是间接地说明即使明太祖严刑峻法、官吏们头上高悬雪亮的达摩克利斯剑,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以身相试?若果如此,与麝相较,这样的人不是更显其愚不可及吗?看来人性正如孟子所说有善有恶,一旦失了理性的框范,昧了良心,贪欲就会膨胀,一膨胀,就见利忘义、进退失据。由此可见,反贪肃贪应当警钟长鸣,不能指望搞个把反腐败运动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