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塞下忧怀《渔家傲》

塞下忧怀《渔家傲》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篇光耀千秋的《岳阳楼记》,让范仲淹名垂青史。危难时刻,范仲淹受命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当起守卫边塞、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春去秋来,岁月轮回,边塞给了他许多中原内地无法获得的感悟。情之所至,悲怀洞开,他欣然写下《渔家傲》这首著名的边塞词。边塞与内地气候和风景形成的巨大反差,使范仲淹对“塞下秋来风景异”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篇光耀千秋的《岳阳楼记》,让范仲淹名垂青史。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烟云尘封许多,但没有让人们忘记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人们从这篇名“记”中,不仅感受到他大气磅礴的文章气势和华彩,而且还能领悟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情怀。然而,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居然有很多人并不知范仲淹是个镇守边关、敌人闻之胆寒的大将军,更不知他还是个“穷塞外之词”的词家高手。

公元1040年,西北战事告急,西夏连续攻克延州、好水川、定川寨之后,步步逼向中原。危难时刻,范仲淹受命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当起守卫边塞、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战后的延州,城寨焚掠殆尽,一片荒凉。他带领戍边将士,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戍边生涯。作为边关首领和诗人双重身份的范仲淹,他对边塞的风情和将士的愁苦,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春去秋来,岁月轮回,边塞给了他许多中原内地无法获得的感悟。他努力去捕捉边地荒凉荡起的淡淡忧伤,细心去感知戍边将士国恨家愁酿成的悠悠悲情。情之所至,悲怀洞开,他欣然写下《渔家傲》这首著名的边塞词。

中原内地的秋天,目视挂满枝头的硕果,会让人生发丰收的喜悦。而边塞的秋天则不同,特别是西夏侵扰过后的边塞秋天,无处不是一片衰败和荒凉的景象。边塞与内地气候和风景形成的巨大反差,使范仲淹对“塞下秋来风景异”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慨。身处边塞的秋天,使他产生一种寒风吹枯草,满目尽悲凉的感觉。这种悲凉的感觉不是词人所独有的,整个塞下都笼罩着这种氛围。“衡阳雁去无留意”是悲凉之后的绝情,“四面边声连角起”是悲凉之下的狂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悲凉之中的写照。完全可以想象,南飞的大雁,不胜塞下的荒凉,没有丝毫的眷恋,毅然辞别,情归他乡。边地的动物号叫与沙场号角此起彼伏,声之凄厉,令人胆寒。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中的古延州,人们竟然感受不到长烟落日的壮阔有多美,倒是满城的肃杀之气,使这里无处不显露出战事之紧和危机之深。

身负重任,防守边塞,生活清苦尚可承受,但思乡之痛难以抚慰。“浊酒一杯家万里”,乡愁难解情丝长。浊酒能让自己暂时麻醉,忘却万里之外的亲情,但不能彻底消除心中的思念之痛。特别是当想到边塞烽火不熄、西夏兵不退,他就觉得此时功不成名未就,还不到衣锦归乡消愁时。“燕然未勒归无计”,难学窦宪凯旋归。这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惆怅,使他陷入一种更深的忧伤和愁怨之中。“羌管悠悠霜满地”,耳闻目睹皆悲凉。夜里从外边传来的羌笛声,有几分哀婉,有几分忧怨,使他的乡愁更加凄切。还有满地霜花,给他的乡愁又增加了许多寒意。受这种悲凉的乡愁所扰,驻守在延州的将士们个个“人不寐”,情难抑、心思碎。乡愁痛苦的煎熬,无功难返的折磨,报国重任的驱使,令范仲淹这位大将军与手下的将士们,不知度过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愁绪染白了他们的鬓发,忧伤催下了他们的眼泪。他们用悲壮的情怀,解读了什么叫“将军白发征夫泪”,什么叫忠诚报国臣子心。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