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认识“堰塞湖”

怎样认识“堰塞湖”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把政令不畅比作“堰塞湖”现象是非常贴切的。这是一种寨主式的领导。至于为什么在现有干部体制下还会出现政令“堰塞湖”,我想从数学的角度来诠释一下。政令不畅“堰塞湖”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损害党中央的权威,瓶颈了上级的工作部署,败坏了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它触犯的不是别的,而是党的政治纪律,如果以前还不以为然,现在则应猛醒,“堰塞湖”不是西湖,不是未名湖,它会淹人的。
怎样认识“堰塞湖”_“堰塞湖”会把人淹掉_不系领带的领导科学

问题点击: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政令畅通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通则人和,政通则国兴,政不通一切都谈不上。我们是党管干部,在我们的干部体制架构中,上级党组织具有更大的决定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政令不畅“堰塞湖”现象呢?

人们把政令不畅比作“堰塞湖”现象是非常贴切的。地质灾害中,砂石泥土堵塞了水道、河流,水被堵截不能流了,于是形成了湖泊。政令不畅就是政令传达行使的通道被堵住了,得不到贯彻执行。政令不畅主要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寨主式阻塞。我们有个别领导同志存在着像中央关于作风建设中的一个文件指出的那样:“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看成是自己的‘领地’,谁也动不得。”这是一种寨主式的领导。这种领导,是不会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政令的。这样的领导一定要立即停住奔驰的脚步,转过身,往回来,否则,不知道会发生多大的事,不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一些干部所以犯了错,甚至犯了罪,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无组织、目无法纪、狂妄自大、桀骜不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重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

二是变通执行。“遇到红灯绕道走”曾是一个时期的格言,甚至是座右铭。比如,我国住房改革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实现住房商品化,解决住房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行“变通”,规定了一些原政策所没有的内容,结果使得这项政策明显向占有较大面积和较高质量住房的既得利益者倾斜。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 “先上车、后买票”,很多污染企业就是这么上马的,它给你造成既定事实,最后让你手捧热豆腐。

三是选择性执行。对我这个地区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敷衍执行。比如,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多次推出各种举措,但面对频频亮起的红灯,一些地方政府受土地财政所累,不是想着如何降温,而是采用多种手法,对宏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有的是选择性发布数据,对社会发布一些无关紧要的调控数据,至于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商手里究竟囤积了多少土地、究竟有多少逾期未开发等对房地产走势至关重要的数据,则秘而不宣。国家的组合拳,就这样被一些地方的太极拳轻松化解,地方保护主义都属此类问题。

四是消极执行。有的领导干部嘴上从来不说不执行上级的政策、指示,但采取的态度却是消极的。真应了一句佛语:“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比如,上级规定,土地到开发商手里之后,一定时间不开发是要收回的,政策不允许圈地囤积。但是,有多少土地被长期圈了起来,又有多少被收回来的?不敢说没有,但可以说基本接近没有。

至于为什么在现有干部体制下还会出现政令“堰塞湖”,我想从数学的角度来诠释一下。这种怠慢政令是经过利益计算的,计算的结果是:第一,这样执行可以换来本地、本部门事业的发展,上级可能会一时不高兴,但政绩上去了,最终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第二,有些变通执行、选择性执行和消极执行具有羊群效应,一只羊那么走了,一群羊都跟在后面,他们觉得法不责众这条生活经验会保护他们。第三,一些人觉得“潜规则”的作用不会给他们带来硬伤害,这种执行态度,不会真正伤害上级,上级一般也不会真正追究,真的追究下来,也都是为了工作,检讨检讨也就过去了。

政令不畅“堰塞湖”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损害党中央的权威,瓶颈了上级的工作部署,败坏了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它触犯的不是别的,而是党的政治纪律,如果以前还不以为然,现在则应猛醒,“堰塞湖”不是西湖,不是未名湖,它会淹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